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运动量改善肺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4 16:48: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运动量改善肺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老年病科诊断为肺心病(心功能I级,肺功能I级)的160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每日步行数分为对照组45例,运动组60例,高运动组55例。所有患者运动步数的记录除患者及家属自行记录外,依托某运动软件进行准确记录。共观察半年。半年后比较三组症状改善情况及PO2、PCO2水平。结果治疗前三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积分无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51.1%)及运动组(68.3%)相比,高运动组(85.5%)疗效改善明显,P<0.05;干预前三组PO2、PCO2无差异,干预后PO2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及高运动组PCO2显著降低,P<0.05。结论运动可以促进肺心病患者PCO2的降低,而较高水平的运动则有利于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关键词:运动;肺心病;心功能;症状

本文引用格式:秦荣.不同运动量改善肺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07,209.

0引言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本身病变、肺血管病变或胸廓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长期后负荷过重、继而心室肥大最终累及全心衰竭,并以全身乏氧为特点的一种临床综合性疾病[1]。适当运动可以改善心功能,抑制中小血管纤维化、硬化病变已经成为治疗心脏病的共识[2]。然而过度运动又可能诱发哮喘、肺水肿、右心肥大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3]。笔者发现对于肺心病早期患者(心功能I级,肺功能I级)适宜锻炼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到我院老年病科诊断为肺心病(心功能I级,肺功能I级)的160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每日步行数分为对照组45例(除外生活自理外,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运动组60例(步行2000-5000步/天,每周不少于5天),高运动组55例(步行5100-10000步/天,每周不少于5天),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68.3±4.7)岁,平均病程2.4±1.5年;运动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68.6±5.2)岁,平均病程2.5±1.8年;,高运动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平均(65.8±5.5)岁,平均病程2.7±1.7年;三组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对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内科学》[4]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②符合NYHA(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提出的心功能分级一级标准,及肺功能I级标准[5];③年龄≥60岁,≤75岁,城市退休人口,步行为唯一功能锻炼方式,能够操作手机,完成步数记录;④患者四肢功能健全,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残疾;②未能按照医嘱完成随访工作。

1.3方法

根据患者步行数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除外生活自理外,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运动组60例,步行2000-5000步/天,每周不少于5天;高运动组55例,步行5100-10000步/天,每周不少于5天;所有患者运动步数的记录除患者及家属自行记录外,依托某运动软件进行准确记录。共观察半年。随访结束半月前无吸氧、及增加治疗用药情况。

1.4检测指标及方法

1.4.1疗效指标


依据王子燕等[6]拟定的包含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量表对患者纳入研究时及半年后的肺部症状进行评分。证候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率>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率>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率不足30%。证候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例数/组内例数×100%。

1.4.2血液学指标

纳入研究前及半年后,行血气分析,测PO2、PCO2(未吸氧)。

1.5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标识,符合方差齐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方差齐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运动干预后疗效比较


治疗前三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积分无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51.1%)及运动组(68.3%)相比,高运动组(85.5%)疗效改善明显,P<0.05,具体见表1。


\


2.2三组运动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干预前三组PO2、PCO2无差异,干预后PO2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及高运动组PCO2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


3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往往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继全心肥大衰竭为病理表现的综合征,患者多以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为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导致血液中液体成分弥散到肺泡膜间隙诱发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同时影响肺换气功能,导致PCO2增加,PO2降低[7]。

心功能分级一级标准的肺心病患者心功能尚处于代偿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可以极大地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一项系统性的研究[9]认为以提高耐力为目的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利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中小动脉产生节律性的舒张和收缩,有利于抑制血管纤维化和硬化的改建;另一方面运动可以调动心脏及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性,提高循环系统对肺高压、心衰的代偿功能[10]。

Layec G等认为剧烈的运动不能改善呼吸肌的肌力及呼吸功能,而低频率的运动(步行)则有利于促进呼吸肌肌力增加,并在一定程度扩大呼吸时胸廓的容积[11]。与CO2相比O2在肺泡之间交换更为容易,而PO2往往表示O2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度,因此肺心病患者PO2往往正常;与O2相比CO2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溶解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呼吸肌肌力改善,胸廓容积增大后,随着血气交换面积增加,血气交换的效率随之增加。可能是运动组及高运动组PCO2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肺心病早期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发生与肺动脉高压有关,随着肺泡膜纤维化、硬化,有可能激活炎症反应加重咳嗽及咳痰症状[12]。运动虽然可以抑制肺部血管改建,降低炎症反应,但是与高运动水平相比较低水平的运动(2000-5000步/天)并不能使肺心病患者受益。

综上所述,运动可以促进肺心病患者PCO2的降低,而较高水平的运动则有利于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Philip D Adamson,Julie A Anderson,Robert D Brook,Peter M A Calverley,et al.Cardiac Troponin I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 ogy,2018,72(10):1126-1137.
[2]Groehs Raphaela V,Antunes-Correa Ligia M,Nobre Thais S,et al.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mproves neurovascular control and exercise tolerance in hospitalised advanced heart failure patients[J].Eur J Prev Cardiol,2016,24(7):1599-1608.
[3]Righini FM,Apostolo A,Heck PB,et al.Exercise physiology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19,26(1):86-93.
[4]王吉耀.内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44.
[5]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8-171.
[6]王子燕.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5):112-115.
[7]钟蔚.慢性肺心病缺氧程度与血清酶的关系[J].临床肺科杂志,2008,11(2):198-199.
[8]Yuan Y,Zhang Y,Zhang X,et al.Deciphering the genetic and modular connections between coronary heart disease,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pulmonary heart disease[J].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2016,14(1):661-670.
[9]Giuliano Catherine,Karahalios Amalia,Neil Christopher,Allen Jason,et al.The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quality of life and aerobic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A meta-analysis[J].Int J Cardiol,2017,227(5):413-423.
[10]Xueyu Li,Hao Yu,Shunlin Xu,Rongbin Li,et al.Effects of Low-Intensity Exercise in Older Adul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Hospital to Home in Chin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Res Gerontol Nurs,2017,10(3):121-128.
[11]Layec G,Blain GM,Rossman MJ,et al.Acute High-Intensity Exercise Impairs Skeletal Muscle Respiratory Capacity[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8,50(12):2409-2417.
[12]Fisk M,Cheriyan J,Mohan D,et al.Vascular inflammation and aortic stiffness:potential mechanisms of increased vascular risk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atory research,2018,19(1):1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5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