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在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科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2 月胸外科手术 6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本科 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胸外科手术 6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患者疼痛感明显时,遵医嘱适当给患者使用镇痛药物,观察组则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术后第 1d、第2d、第 3d(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疼痛评分),观察组疼痛得分(静息痛、活动痛、咳嗽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共 5 例使用镇痛药物,对照组 21 例使用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使用率方面,观察组显著更低 (P<0.05);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更高。结论 多模式镇痛可以缓解胸外科手术患者疼痛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多模式镇痛;胸外科;疼痛;镇痛药物
本文引用格式:赵丹丹 . 多模式镇痛在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1):69,76.
0引言
在各种手术之后发生疼痛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但会增加患者的担忧心理以及术后生活质量,也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术后疼痛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胸外科手术的切口较大,因此患者术后常会出现剧烈疼痛感,使其术后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而随着多种新型镇痛药物的出现以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胸外科术后疼痛现象可以得到显著缓解, 但是一些患者在使用相应的镇痛药物之后却并未出现明显镇痛效果。有研究 [2] 提出,多模式镇痛即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由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小,副作用相应降低,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达到最大的效应 / 副作用比,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多模式镇痛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2 月在本科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共计60 例作为观察组,年龄18-79 岁,平均(46.8±6.4) 岁;包括男、女患者分别为 33 例、27 例;手术类型:肺叶切除术 33例,食管癌切除术 21 例,气胸 6 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内科合并症,排除有精神障碍者。同时选择本科 2017 年 1 月至 2017年 6 月胸外科手术患者共计 60 例入选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的差异均不显著,符合进行对照研究的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诉疼痛时,护理人员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观察组实施多模式镇痛方法,具体如下:非药物镇痛 + 肋间神经阻滞 + 药物镇痛。
1.2.1从科室中选择合适人员成立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科主任、胸外科医生、护理骨干。护士长对疼痛管理总负责,围绕疼痛管理这个主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查房、案例分析、讨论,并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疼痛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方法,同时护士长应每天进行患者疼痛管理情况的检查;护理组长进行组内护士的疼痛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并进行问题反馈,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协助护士长开展各项工作。主管医生以及责任护士从患者入院开始即给予疼痛管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镇痛,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疼痛相关情况知识教育。
1.2.2规范疼痛评估处理流程。患者疼痛评估工具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指导患者正确选择符合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用疼痛评估单进行患者疼痛情况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各项基本资料以及用药史、疼痛位置、疼痛对睡眠的影响以及镇痛措施等。分别于手术后第 1d、第 2d、第 3d 的上午和下午各进行一次评分,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床活动及咳嗽时的疼痛评分。疼痛处置目标:疼痛评分≤ 3 分,护理人员可以自行给予患者非药物镇痛,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估; 3-6 分之间,给予患者按时给药和按需给药相结合的镇痛药物使用方案;≥ 6 分,将患者实际情况向医生汇报,并遵医嘱给药,同时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在实施相应的镇痛处理措施之后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效果评估, 疼痛评分控制目标为≤ 4 分, 同时多从心理上给予患者积极暗示和鼓励,使患者能够快速调整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疼痛阈值,增强术后康复信心。
1.2.3术中由麻醉医师常规行肋间神经阻滞镇痛。
1.2.4规范镇痛药物的使用。常规使用长效镇痛药物, 术前给药超前镇痛且抑制痛觉敏化, 术后按时给药, 保障有效血药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
各项数据分析处理使用 SPSS17.0 统计软件,2 检验计数资料,t 检验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 ±s),当 P<0.05 时,代表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 1-3d,每天的疼痛评估得分都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 (P<0.05),见表 1。
2.2两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按需使用曲马多 3 例,地佐辛 2 例,镇痛泵 60 例,对照组使用曲马多 15 例,地佐辛 4 例,哌替定 2 例,镇痛泵 60 例,两组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平均分为 97.35 分,对照组为 93.42 分,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讨 论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会伴有实质或是潜在的损伤,已经成为了对术后患者监测的生命体征之一。胸外科手术创伤大,这是导致患者术后疼痛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此外,术后各类导管的留置、变换体位、咳嗽、不良情绪等都会加重疼痛感 [3]。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控制,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影响术后康复 [4], 因此做好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十分重要。多模式镇痛“以患者为中心”,对胸外科患者进行科学的疼痛管理,可以预防急性疼痛转化成慢性疼痛 [5]。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记录,掌握患者的疼痛认知程度、疼痛耐受情况、有效镇痛措施、药物不良反应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合理有效的镇痛管理,使患者痛感降低,从而缓解因疼痛造成的身心不良刺激,这对于调动患者术后自我康复的主动性有积极作用,能够促使患者术后更好地康复 [6]。而胸外科护理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专科知识以及专科护理技能,还应当掌握疼痛知识以及疼痛管理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患者术后痛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7,8]。
参考文献:
[1]叶 永 菁 , 杨 悦 . 开 胸 术 后 患 者 疼 痛 护 理 干 预 [J]. 临 床 医 药 实践 ,2013,22(2):129-131.
[2]李敏 , 王奇 , 史清秀 , 等 . 综合干预降低开胸手术后疼痛及压力源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J]. 柳州医学,2010,23(4):151-153.
[3]徐建国,吴新民,罗爱伦,等 . 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190-196.
[4]卢雅立,王旭东,赖仁纯,等 . 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急性疼痛的处理方式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 癌症,2008,27(2):206-209.
[5]刘亚耘 . 护理干预对普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8(14):58-60.
[6]杜鑫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疼痛的干预效果体会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9):196-198.
[7]王颖 , 杨春林 . 胸外科疼痛评估效果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27(71):87-88.
[8]刘薇 , 刘华 , 潘慧 . 个体化多模式镇痛在心胸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 ,2015(12):30-33.
《多模式镇痛在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017/2018101702331843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