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妊娠产妇550例,按照其不同的体重,将其分为对照组(体重为标准体重)300例,观察组(体重高于标准体重)250例,观察妊娠产妇的临床并发症及其临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高血压、糖尿病、巨大儿、剖宫产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剖宫产胎头娩出容易程度、剖宫产手术时间、产后出血、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等指标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妊娠期间体重快速过度增长,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和剖宫产率,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关键词:孕前体重;产科并发症;妊娠结局
本文引用格式:周玉秀.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91.
0引言
随着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加强,孕期保健也更加受到临床关注[1]。而孕期健康中,体重的增重情况与分娩结局和并发症的关系近年来备受关注。我院在进行此类关联性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回顾性分析研究,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妊娠产妇550例,按照其妊娠期体重增长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体重为标准体重)300例,年龄21-35岁,平均(27.5±5.1)岁,观察组(体重高于标准体重)250例,年龄22-35岁,平均(27.6±5.5)岁,除两组妊娠产妇的体重外,其他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针对两组产妇的临床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主要针对其体重指数进行严格统计,孕妇体重指数的换算,按照: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并对妊娠期发生的不同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在针对出现产科并发症的妊娠产妇,许对其进行及时的观察和对应治疗,以避免意外分娩结局的出现。
1.3统计学分析。本次临床统计方法,均参照SPSS 17.5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当卡方检验结果P<0.05时,则表明本次的临床统计结果,符合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发生巨大儿分娩结局、剖宫产率、产儿窒息、高血压、糖尿病均低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对照组剖宫产胎头娩出难易程度、剖宫产手术时间、产后出血、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等指标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见表1、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系的成熟,在妇产科分娩安全问题上,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其中, 针对妊娠前后体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也逐渐成熟 [2]。肖丽娟在对孕期保健中孕产妇体重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中,就证明了妊娠产妇妊娠前后体重变化,对妊娠结局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孕前体重以及孕期体重变化对产科并发症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我院对不同体重指数变化的550例妊娠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
经临床数据比较,对照组体重标准未有显著增长的,相比较观察组体重增长的妊娠产妇,其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要更低,P<0.05。从多因素分析造成这一严重影响的原因在于体重指数的增高是因为体细胞中脂肪细胞肥大,而单位面积脂肪细胞的增大,往往会造成体内胰岛素受体减少,从而造成糖尿病症状的出现。而对照组体重指标未有显著增长的妊娠产妇,其妊娠结局中巨大儿、产儿窒息、剖宫产方面,相对观察组的所占比率更低,P<0.05;
而在妊娠产后出血率、剖宫产胎头娩出难度、剖宫产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不良率方面,观察组有所增高,P>0.05,提示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可能会增加妊娠风险,容易造成不良妊娠。通常情况下,由于妊娠产妇自身体重指数的增长,很大的原因也在于自身体内营养的摄入增加,因此也更容易造成胎儿营养方面摄入方面的提升,当胎儿摄入营养增加以后,就会造成胎儿体重的显著增长,从而造成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结局的出现。体重增长过快,腹壁脂肪厚,剖宫产子宫切口暴露相对困难,手术时间相对会延长,胎头娩出相对较难,切口在愈合过程中因脂肪肥厚,部分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率增加。
综上所述,妊娠孕妇体重指数过高,可造成妊娠产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率显著提升,也可造成妊娠不良
结局,增加剖宫产率。因此,避免妊娠孕妇的体重指数过度增长,是保障妊娠产妇分娩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徐永琴,邹奕,张方芳,等.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32):35-36.
[2]吴梅,高伟,刘娟,等.孕期体重管理对控制足月新生儿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7,36(33):81-82,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