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8 16:00: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归纳于实验组(n=46)例,不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归纳于参照组(n=46)例,参照组选择常规抗血栓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前提下选择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总再通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血管总再通率,同时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AMI患者治疗中,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龙世南.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23-124.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提升,国民的饮食习惯与膳食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不断增长。据统计,AMI在我国每年新发病约达50万例,而现有患病病例已高达200万[1]。

该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出长时间剧烈胸骨后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肌酶活性升高,并且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2],造成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据报道,AMI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紧密关联,其治疗方法具有快速、易操作、简便、经济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证实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细致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归纳于实验组(n=46)例,不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归纳于参照组(n=46)例,其中实验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38-75岁,平均(54.32±6.52)岁;参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39-74岁,平均(53.51±7.32)岁;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无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脏器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异常,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选择常规抗血栓方法进行治疗,构建静脉通路,常规吸氧,血压及心电监测,并检查血常规、凝血系列、肾功能、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给予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后,常规口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ACEI,每天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每12小时一次,连续7天持续治疗。实验组在此前提下,选择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将150万U的尿激酶溶解在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实施静脉点滴,确保此过程在30 min之内完成。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等变化情况,同时加强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出血以及意识等情况。

1.3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再通率,并对比两组的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皮
肤黏膜出血、胃肠反应、)发生率。

1.4数据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值α=0.05,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总再通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总再通率为82.61%(38/46)明细高于参照组的63.04%(29/4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P<0.05)。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发现,实验组出现1例皮肤黏膜出血,2例胃肠反应,总发生率6.52%(3/46),参照组出现4例皮肤黏膜出血,6例胃肠反应,总发生率21.73%(3/4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危重病症,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血流被中断,当心肌出现急性缺血时,会导致体内心肌局部出现坏死[3],同时还容易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在治疗AMI时,要充分保护好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时、完全、持续血流再行罐注是关键[4-8]。

而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再罐注方法。尿激酶作为蛋白水解酶的一种,同时也作为溶栓剂并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尿激酶能直接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产生作用,使其化解成溶酶,进而对纤维蛋白凝块进行溶解,加强血管二磷酸腺苷酶活性,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完全达到溶栓效果[9-13]。

\
 
而尿激酶是从肾细胞组织培养液或人尿中提取,属于一种双链丝氨酸蛋白酶,不存在抗原性和过敏性反应,并且血液中也没有抗尿激酶体的存在,其安全性可靠。而经临床研究表明,在AMI患者发病6小时内进行尿激酶治疗,能迅速实现血管再通,加快血液循环,降低凝血因子,改善血管的梗阻症状,进一步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疗效。本文将尿激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也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总再通率明细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14-16]。

进一步证实了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综上所述,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血血管总再通率,同时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病死率。在临床AMI患者治疗中,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颜景祥.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张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机制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3):63-64.
[3]何苏利.氯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疗效观察[J].中国医层医药,2014,21(6):872-873.
[4]张瑜.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3):120-121.
[5]杨玉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3):42-43.
[6]刘俊东.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对比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11):1110-1111.
[7]田才林,刘岳怀.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642-644.
[8]孙孟彪,王勤.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0,17(3):197-198.
[9]王红星,王付兰,张光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3):430-432.
[10]汪雁博,谷新顺,傅向华.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2083-2088.
[11]桑红斌,刘连友,张凯.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0):15-16.
[12]李志荣,袁耀峰.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0):10-10.
[13]刘庆,黄新平,张荣华,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225-226.
[14]魏承发.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85-1487.
[15]何国强,石家冲.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1):84
[16]饶晓.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1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6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