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护理干预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7 09:45: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组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在对照组患儿中实施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儿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指标时间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上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较大的改善,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有较高的就爱孩子。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抚触护理;喂养指导;营养状况

本文引用格式:王玉娇.护理干预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240-241.

0引言

临床上将胎龄不足37周,体重不到2500 g的活产婴儿叫做早产儿。现如今,医疗技术水平已十分高超,大多数早产儿都能成功降生并存活,但是因为早产,很多部位可能会发育不完全[1]。就比如说肠胃功能,由于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导致喂养时出现胃潴留或腹胀等不耐受的喂养症状,这会大大影响早产儿的体质及智力发育。

因此,本文选取了在我院降生的早产儿,进行来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效果很理想,下面是关于本次护理的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组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中患儿男16例,女12例;日龄在1-6 d,平均(3.13±0.56)天;观察组中患儿男17例,女11例;日龄在1-5 d,平均(3.06±0.43)天。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仿无显著差异(P>0.05)。

1.2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①早产儿出生后连续3天摄入的奶量都不变。②每天呕吐次数在3次以上。③胃内潴留量在24小时内比前次喂奶量多出25%以上。④腹胀明显即24小时内腹部周长增加1.5 cm及以上。⑤大便隐血呈阳性,且胃内容物呈咖啡样。以上任何一种症状若有出现均为喂养不耐受[2]。

1.3方法。对两组早产儿都进行小剂量静脉注射红霉素,剂量为每次3-5 mg/kg,12小时一次,同时进行鼻胃管喂养,奶要从稀的慢慢过渡到稠的,逐渐加大剂量,等早产儿的吸允能力恢复后,进行口饲喂养。针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早产儿还要实施干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及方法如下所示。

(1)喂养指导: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机能的启动、激素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过晚喂养不能有效促进胃肠道生长发育,会增加喂养不耐受的风险。

在早产儿出生24小时内给予微量喂养,首次喂养时每次只喂1-2 mL,体重大于2000 g的早产儿每3小时喂一次;体重在1500-2000 g之间的早产儿每2小时喂一次;而体重不足1500 g的早产儿每1-1.5小时喂一次。奶量可以根据早产儿的情况逐渐增加,建议每次增加1-2 mL较好,直到奶量增加到每次20-30 mL。喂养浓度建议从稀到稠,从1:1稀释过的奶逐渐增加至全奶。

(2)非营养性吸吮(NNS)干预:采用此方式有利于可训练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反射,帮助两种功能相互协调,促
进胃肠道功能发育成熟,尽快实现经口喂养。因此,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十分重要。在胃管喂养前10分钟,护理人员使用消过毒的无孔橡皮奶头给早产儿吸吮,每次10分钟左右,每天6次,标准为以早产儿不烦躁为宜。如早产儿能自行吸吮,可停止训练。在行非营养吸吮训练时,护理人员动作要轻柔,训练结束后及时清洁口腔[3]。

\
(3)腹部按摩:按摩早产儿的腹部,促进他的胃肠蠕动并增强胃肠功能。按摩前先把手搓热,右手全掌放在早产儿下腹部,从右推到左再转向右腹终止,沿顺时针方向,左手同上,注意要速度缓慢,力度适中。一天一次,每次按摩5-6分组即可。抚触时,护理人员手法要娴熟,动作要轻柔,注意力度的合理应用。如在抚触过程中发现早产儿烦躁、哭闹不止时,应立即停止抚触,分析原因。

(4)体位护理:喂奶之后,把早产儿的头部抬高大约15-30度,并且右侧卧30 min避免吐奶。

(5)药物干预。对于胎龄超过34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临床上可采用小剂量红霉素4 mg/(kg·d)静脉滴注。相关研究表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一周后,可明显提高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胃动素水平,加快胃排空,使其胃潴留、频繁呕吐症状明显改善,奶量明显增加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指标,如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等等。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喂养不耐受相关指标时间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患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3讨论

早产儿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就是喂养不耐受,它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胃潴留、呕吐等,他是由早产儿胎龄小、体重轻、胃肠道发育不成熟等原因导致的,再加上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差,大多数都会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4]。

促进早产儿发育从而减轻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已成了早产儿护理的重中之重,而对早产儿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措施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此次实验通过非营养性吸吮训练,使早产儿增强吸吮能力;通过喂养指导,让早产儿早期接受微量喂养,能够刺激和促进胃肠激素释放从而完善早产儿的胃肠功能,来减少喂养不耐受症状;通过合适的体位,使早产儿减少发生呕吐或者反流;通过腹部按摩促进早产儿消化胃内食物来减少胃内潴留量[5]。

本实验数据说明了,对早产儿实施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儿发育并改善预后,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莉萍,董建英,王瑞娟,等.非药物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206-2209.
[2]陆璐.西甲硅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散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0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12):1301-1302.
[3]刘树艳,于燕,刘文红,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评价[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5):763-766.
[4]刘树艳,于燕.早产儿个性化半需求喂养法的干预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5):1834-1836.
[5]王仁媛,轩妍,刘清华,等.NNS干预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质量和体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20):3436-34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