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胃肠紊乱临床病因、特点及其主要表现。方法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我院临床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紊乱的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线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造成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观察其临床特点变化。
结果精神压力、负性情绪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GD出现的主要危险因素;食管功能紊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小肠功能紊乱和大肠功能紊乱是主要病症类型;各类型症状年龄、性别和病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93例患者合并精神障碍38例(40.86%),其中食管功能紊乱合并精神障碍人数多余胃十二指肠和小肠功能紊乱(P<0.05)。
结论GD是一种常见病,临床需加强早期筛查和诊断,以此便于临床制定治疗计划。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紊乱;临床特点;致病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朱益华,刘敏敏.功能性胃肠紊乱临床分析93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41-142.0引言
功能性胃肠紊乱(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即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前提下,由精神因素诱发的影响胃肠功能导致其出现障碍的综合征[1]。
GD类型复杂,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大肠排便紊乱以及肠激惹综合征等,其起病缓慢且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具有病程迁延和易反复的特点,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GD临床表现变化性强,多随情绪变化而出现波动,而部分症状可随着精神治疗而消退[3]。
为进一步了解GD致病机制以及其临床特点,本次研究特选取93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G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展开研究讨论,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3例患者均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且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4]中关于GD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中临床资料不全、合并精神性疾病、言语意识障碍、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其中,男58例,女35例,年龄17~74岁,平均(53.12±2.47)岁,病程5d至2年,平均(1.03±0.43)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胃肠道不适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嗳气、厌食和腹部疼痛等。本研究已获患者、家属同意以及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发病部位进行分类,同时了解各部位发病在GD中的分布,然后根据发病部位症状情况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然后整理统计目前导致GD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发生原因。
1.3病因分析
1.3.1精神压力增大
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相应的居民日常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而长期精神紧张以及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大脑皮层刺激丘脑功能进而出现紊乱,而上述现象的发生会极大的造成机体各器官功能改变。而胃肠道作为机体较为敏感的部位,必然会导致胃肠道出现功能紊乱。
1.3.2负性情绪
一般情况下,负性情绪的产生会导致情感体验减退,思维反应降低以及行动认知功能受损。而近期有学者发现,若不及时调整情绪,任由其发展,负性情绪的增长会极大的刺激机体器官功能,进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出现,包括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便秘和腹泻等。
1.3.3不良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习惯和各类疾病发生息息相关。当作息时间长期出现紊乱或无法定时定量地摄入足够营养或者因为喜好暴饮暴食等,很容易造成肠道分泌和蠕动出现异常,进而诱发胃壁内神经丛功能亢进。而上述现象的发生会促进胃酸的分泌,长久情况下则会导致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形成多种胃肠道疾病。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因统计结果
精神压力、负性情绪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GD出现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1。
2.2根据发病部位和症状分类结果分析
症状分类包括食管功能紊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小肠功能 紊乱和大肠功能紊乱,见表 2。
2.3各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和病程分析各类型症状年龄、性别和病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3。
2.4发病部位及特殊症状病因分类
93例患者合并精神障碍38例(40.86%),其中食管功能紊乱合并精神障碍人数相较于胃十二指肠和小肠功能紊乱更多(P<0.05),见表4。
3讨论
近几年,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转变,GD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对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5]。
本次研究对GD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精神压力、负性情绪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GD出现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既往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此外,部分研究发现,女性GD发病率高于男性,但本次研究中并未证实这一研究,其原因怀疑和样本选取量有关[6]。
但目前临床关于GD的综合性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次研究将93例GD患者按照症状和部位对其进行分类,其结果发现食管功能紊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小肠功能紊乱和大肠功能紊乱时期主要症型[7]。而通过分析发病部位及特殊症状病因分类结果显示,各类症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精神障碍,其中,食管功能紊乱合并精神障碍最高,精神障碍的出现多在GD后产生且可以进一步加重GD症状,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既往陈丽萍等[8]学者将数据库用于食管反流病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分析中发现,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焦虑抑郁与不良事件、打鼾、食管运动功能差、HH等与NERD的发病具有重要相关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为此,研究可知,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心理因素、精神因素以及习惯等有极大的关系且两者互相作用。临床需加强对GD表现和致病因素的关注度,以此确保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加强早期筛查和检测,对于早期正确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杰,舒细记,王宗颖,等.213例功能性胃肠紊乱临床分析[J].医学新知,2002,12(3):147-148.
[2]姚欣,王倩,温贺军,等.陆军某部官兵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1):76-80.
[3]章玉丹,沙移飞,李华,等.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儿急诊和治疗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113-115.
[4]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1(1):761-765.
[5]Linedale EC,Shahzad MA,Kellie AR,et al.Referrals to a tertiary hospital:A window into clinical management issues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J]. Jgh Open,2017,1(1):84-91.
[6]杨广海 . 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16 例临床分析 [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22(3):34-35.
[7]文丽 . 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24 例临床分析 [J]. 山东医药 ,2010,50(29):106.
[8]陈丽萍 , 黄载伟 , 肖冰 . 利用数据库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因素与临床特点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6,36(5):710-7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