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肺部孤立性结节的 CT 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6 13:02: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入的150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CT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结果病理结果证实,1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中良性94例、恶性56例,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净增强值、增强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可靠性高且能够鉴别诊断其良恶性质,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肺部孤立性结节;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敏感度;特异度

本文引用格式:陈明.肺部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72+175.0引言
肺部孤立性结节是指处于肺内任何位置或者是胸膜上的病灶,影像学表现为2-30 mm、边缘或清晰或不清晰的圆形、类圆形阴影,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良性结节及恶性结节两种,其中恶性占比高达40%左右[1]。

随着临床研究的日益深入,良性结节以错构瘤、炎性假瘤为主,而恶性结节则是以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常见,因二者预后截然不同,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2]。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准确率大幅提高。为探析CT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入的150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0例、女40例;年龄35-75岁,平均(60.23±1.07)岁;病程时间2.5个月至2年,平均(1.12±0.10)年。纳入标准:①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CT检查者;②均为肺部孤立性结节者。排除标准:①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

1.2方法。在征得所有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知情同意下均对其实施CT检查,仪器设备为日本东芝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Aquilion TSX-101A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系统。在检查之前以亲身示范的方式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屏气方式,待情绪稳定后仰卧于扫描床上,沿着患者的肺尖部向膈肌顶部连续扫描,扫描范围覆盖整个肺部,层厚2 mm、层距1 mm[3]。

平扫完成后经由患者肘前静脉注入碘海醇(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1)100 mL,注入速度控制在2.5-3.0 mL/s,于注入30 s、60 s、120 s行动态增强扫描,并利用所得的数据实时薄层重建。

1.3观察指标。将敏感度、特异度、良恶性结节CT值选为观察指标,其中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4]。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对比。病理结果证实,1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中良性94例(炎性结节71例、错构瘤23例)、恶性56例(肺腺癌5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
 
2.2良恶性结节 CT 值对比。良恶性结节净增强值、增强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
 
3讨论

肺部孤立性结节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容易被患者忽视,而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肺部孤立性结节病灶直径不断变化,更为严重的是恶性结节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及早诊断十分有必要[5]。

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部分临床因子对于判断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质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包括结节直径(3 cm以上)、吸烟史(年吸烟数量超过400支)、胸外恶性肿瘤病史、肿瘤家族史等,但并非绝对,单纯凭借上述临床因子容易出现较大的误诊率[6]。

病理学检查是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但该诊断手段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创伤大,难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筛选一种创伤小、结果可靠的诊断手段成为当务之急。

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疗设备的清晰度及分辨率大幅提高,使得疾病检出率及确诊率均得到大幅提高。

CT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具有分辨率及清晰度高的特点,在检查过程中能够明确病灶的具体信息以及血供情况,从而全面提高诊断准确率,所以将其应用于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工作中已经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7]。

本次研究中病理结果证实,1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中良性94例、恶性56例,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70%、98.41%,二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的良恶性结节CT值对比发现良性结节净增强值、增强峰值低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扫值差异则并不明显。据此结果提示,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中CT均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可将其作为优选诊断手段加以推广使用。

之所以得出该论断,原因在于CT检查创伤性更低,且采取的薄层重建能够促使医务人员全面了解病灶相关信息,高分辨率又可以进一步明确结节内部的结构形态,更加准确地判断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CT对于密度变化极小或者是尚局限于细胞水平的早期病灶诊断效果不佳,且运动伪影容易给最终诊断结果形成干扰,加之CT检查不可避免的产生电离辐射,患者短期内不宜重复检查,重复性相对较差[8]。


综上所述,CT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可靠性高且能够鉴别诊断其良恶性质,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超,李海峰,陆大军,等.多排螺旋CT在肺孤立性结节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9):7-9.
[2]王群拴,李成业,梁海宇.肺内恶性孤立性小结节的CT征像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2018,29(17):2446-2448.
[3]何杰,廖小燕,占捷.低剂量螺旋CT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4):105+107.
[4]李远涛.薄层动态螺旋CT鉴别肺孤立性结节的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8):852-853.
[5]王玮.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中的临床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9):143.
[6]葛群,于浩淼.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62-63.
[7]黄恩善,陈鹏,李瑞雄.肺尖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右江医学,2017,45(1):77-80.
[8]杜涛,贾雄,马延贺.胸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4):361-3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