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手机APP已经全方位地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调研显示, 社交需求是大学生的重要需求之一, 视频、音乐类APP是大学生关注的主要媒介, 新闻阅读需求存在性别差异。这启示我们,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探寻需求与主体自育、洞察诉求与共情共鸣、协同育人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进入网络阵地、手机终端,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手机APP;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 201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项目批准号:2017-Z-R16);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整体变迁, 网络社会的崛起, 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格局, 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既有关系, 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正在向“教”“学”互动的新模式转变。新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代接轨、遵循育人规律, 深入了解与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模式, 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秉持育人理念建设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广域生态圈, 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 多元价值、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需巩固与加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在路上。2017年12月,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当前, 网络技术跨越式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以及新媒体的整体变迁, 如从两微一端 (微博、微信、客户端) 到两微多端 (微博、微信、多种客户端) 的转变, 再到全息技术的出现与初步应用, 从3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到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的普及, 再到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的方兴未艾, 都在印证着一个观点:时代正在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
如果说“8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移民, 他们借助互联网抒发情感、交流信息, 那么“90后”大学生则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他们把互联网视为生活的必需品, 视为使自己视野延伸的工具。即将登上大学舞台的“00后”, 虽然同样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 但他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独特的个性。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迭代与大学生群体代际特征的变化,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空间的去中心化、交互性挑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单向传导与灌输式的教育形式;[1]互联网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2]互联网社会的虚拟性、逐利的市场化运作与强娱乐性的特征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产生了诸多不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毫无疑问, 因时而进, 顺势而为,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迫在眉睫。
二、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需求分析——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
课题组通过与电信运营商、联通运营商及相关机构合作, 充分利用各类数据库和实验室的大数据技术支撑, 采集上海地区多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流量数据,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普遍性。项目分析的数据来源由上海电信和上海联通大数据中心提供, 涉及上海15所高校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 , 基本覆盖上海杨浦、闵行、松江、嘉定、浦东临港等高校集中区域。累计样本67541人, 男女生分别为36124人和31417人, 大一年级21093人, 大二年级20424人, 大三年级13832人, 大四年级12192人, 入网登记时间为2014年-2017年9月, 入网渠道为上海电信或上海联通各校园网点。样本数据原始格式为上海电信和上海联通入网学生用户关联的手机移动上网流量详单 (包含3G、4G网络及Wi Fi固网接入) , 数据采集时间为2017年6月、9月、10月。
(一) 大学生手机APP使用现状
本文将大学生A P P应用分为社交通信、新闻阅读、学习教育、视频音乐、生活出行、金融消费、游戏等七类。结合数据分析, 上海高校大学生APP应用总体情况为:微信 (朋友圈) 的使用率和访问次数排第一, 网易云音乐排第二;QQ、微博、百度贴吧、支付宝、今日头条、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视频使用率较高。按照分类统计, 社交通信类APP使用由高到低依次为微信朋友圈、微信、QQ、微博、百度贴吧、知乎;在视频音乐类APP中, 网易云音乐、QQ音乐、腾讯视频位列学生使用次数前三名;在新闻阅读类APP中, 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是大学生最喜爱的新闻资讯APP;在生活出行类APP中, 使用率较高的为地图导航、外卖、美食资讯等生活服务平台以及共享单车应用;在金融消费类APP中, 支付宝、淘宝、京东为使用率最高的三个应用;在游戏娱乐类APP中, QQ游戏平台、王者荣耀、开心消消乐使用率较高;在学习教育类APP中, 使用率最高的是百度知道和百度文库, 部分学生还经常使用各类慕课APP (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 、超级课程表APP等。
略去月使用率低于50%的APP, 将每个APP的每月平均访问次数相加作为总基数, 按照分类后次数占比来描述大学生手机APP使用类别占比, 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通信、视频音乐、新闻阅读、生活出行、金融消费、游戏娱乐、学习教育。
(二) 大学生手机APP使用现状的需求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社交通讯类、视频音乐类的APP使用率最高, 占全部类别的70%。男生中新闻阅读、生活出行类的APP使用占比超过10%, 女生中生活出行类使用占比超过10%。
1. 社交需求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社交需求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大学生移动社交APP使用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微信、QQ、微博、百度贴吧等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 少部分学生偏爱知乎。微信、QQ主要用于朋友交流, 通讯录涵盖同学、朋友;百度贴吧主要用于主题讨论, 网民就某一主题或问题开展交流;微博主要用于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少部分学生所关注的知乎聚焦于问答和分析, 它能较为理性地回答和分析相关主题和问题。从每月平均点击次数来看, 微信和QQ在社交工具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社交中“朋友圈”的重要作用, 而获取关注成为社交的焦点。因而深入开展同辈教育、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应引起更多的重视。
2. 视频、音乐类APP是大学生关注的主要媒介
视频、音乐类APP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APP, 使用占比近20%。网易云音乐、QQ音乐、腾讯视频占学生使用次数前三名, 其中网易云音乐访问次数最多, 腾讯视频的使用率最高。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反映出视频、音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视频与音乐也是获得资讯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视频, 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更加广泛的信息元素等优势, 因而更具影响力。随着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新, 视频制作将更加简易, 传播将更加便捷。视觉和听觉的感官需求成为大学生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的部分。视频、音乐类A P P作为受大学生关注的主要媒介之一, 在教育工作中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 新闻阅读需求存在性别差异化
在新闻阅读方面, 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新闻资讯男生比女生更加感兴趣, 在使用方面约高出5%。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是大学生最喜爱的新闻资讯APP, 其中今日头条月均访问次数最高, 腾讯新闻使用率最高, 网易新闻使用率也较高。此外, QQ阅读和微信读书两款应用在学生中安装率较高, 但每月产生的访问次数偏低。今日头条属于私人定制式的新闻资讯, 在大学生新闻阅读APP中无论是使用率还是月点击次数都排在榜首。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私人定制的营销模式在大学生中受到欢迎, 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 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之后, 对具有同类需求的学生开展精细化的私人定制式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注重探寻需求与主体自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现状彰显了他们对自我的关注与朋辈之间的相互作用, 网络社交中的“朋友圈”所营造的氛围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微信还是QQ或是其他的网络社交工具, 其所独有的圈群化特征将会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朋友圈”的互信和在互动中所达成的共识。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 大学生社交的“朋友圈”势必是多元社会思潮争夺的阵地之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若要在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进一步落地生根, 就要在深度探寻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教育与朋辈引导的积极性。
(二) 注重洞察诉求与共情共鸣相结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的不断迭代升级,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生活也正在颠覆着人们对世界既有的认知。人们使用手机进行的任何一次点击, 都有可能转化为自身行为画像的数据, 这也使个性化与精准化育人成为可能。大学生在新闻阅读需求中表现出对新闻资讯私人定制式的偏好, 给网络育人工作带来一些启示:洞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通过对不同问题进行聚类分析,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解决, 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径。
(三) 注重协同育人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实现了无缝链接, 从PC时代的门户网站、博客发展到移动时代的两微一端、两微多端, 大学生接收与传播信息的形式正在发生转变, 如从图文、弹幕、二次元表达发展到现在的短视频社区“快手”、音乐创意短视频“抖音”等。而形式的转变、表达平台的增加为提高育人工作实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是表达形式的多维化并不会改变教育规律的本质, 不会改变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基于上述调研与思考, 应从管理部门与高校的视角, 从过程管控与目标管理两个维度,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互联网思维,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 注入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
1. 网络阵地的动态攻占
网络阵地的动态攻占, 指的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从主动建设网络平台吸引大学生使用转变为育人队伍主动进入网络阵地。学生在哪里, 教育队伍就在哪里, 从而实现对网络阵地的动态跟踪与价值引领。比如, 针对学生使用率较高的网络应用如微信、QQ、百度贴吧、“抖音”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在这些阵地开展工作, 发挥作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要主动进入网络阵地外, 还应该着重培育大学生队伍, 将大学生朋辈教育、自主教育的优势体现出来, 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手机终端的智慧争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手机终端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设备。在高校教育的阵地中, 手机终端的争夺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手机不仅应该发挥移动通信的作用, 还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互动工具、学生校内生活的服务工具。比如,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移动终端布置课堂作业、回答问题、推送讲义等, 以此降低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概率。在课下, 学生组织、班级等开展的活动中通过微信、QQ分享活动收获, 既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教育的效果, 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在课余生活中, 推送契合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大学生自行创作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和视频,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 再造融入互联网基因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网络阵地的有效性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阵地的有效性提升是指通过优质内容的引力、学校规则的效力、便捷服务的推力、团队活动的合力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阵地的吸引力、互动性。
一是优质内容的引力, 体现为管理部门与高校对优质内容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措施, 如将优秀网文纳入教师职称晋级的考核之中, 增强优质内容生产的引力;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机融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以更贴近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学校规则的效力, 体现在通过自主阵地积极投放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紧缺资源, 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自主阵地的参与、互动相结合。三是便捷服务的推力, 主要体现在自主网络阵地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所需的便捷服务。四是团队合作的合力, 主要体现在运营思想政治教育自主阵地团队的整体活力,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 协同合作, 形成1+1>2的合力。通过内容引力、规则效力、服务推力、团队合力, 再造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网络主阵地的互联网基因。
2. 基于综合信息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在大数据时代, 应建立大学生综合信息档案, 逐步构建参照式、精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这主要包括建立大学生的综合档案、校际大学生数据画像的对比、大学生个体与大学生群体的对比等。
一是通过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综合信息档案。高校通过与运营商合作, 描绘基于大学生个人特点的数据肖像和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画像。运营商的线上数据与高校内的线上线下数据构成了主要的大数据来源。二是大学生群体的数据画像主要以大学生综合信息档案的数据为基础, 从学习教育、社交通信、信息获取等方面描绘不同高校的学生群体画像, 形成高校间大学生群体的可比较的衡量标尺, 为实现分层分类正向引导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大学生优秀群体数据画像, 为各种类型的优秀大学生群体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建构。绘制优秀群体的数据画像有利于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 促进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比较、自我修正, 也为高校提供了对学生发展的方向预判, 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精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蒋广学, 王志杰.试论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教育的教育主体和主体教育[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6 (1) .
[2]蒋广学, 王志杰.“互联网+青年教育”的热实践与冷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17 (7) .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需求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25/2018082502455069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