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深化平安校园创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1 11:31: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 要] 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是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条件保障,也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总结以往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组织领导、维护稳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校园综合防控、安全教育与管理、应急处置”等 6 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细化工作措施,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水平,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 关键词] 平安校园;体制机制;安全稳定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传播、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稳定既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平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将安全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水平。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

(一) 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包括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高校应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不断健全校、院两级安全稳定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高校在进一步完善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机构同时,应专门成立由业务主管校领导、业务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机构,二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健全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组织机构,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并组织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另外,根据安全稳定工作涉及的各项业务工作,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专项业务工作机构,在高校安全稳定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指挥、协 调、监督检查职责,高效推进各专项安全稳定工作。

(二)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高校应根据不同业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按照相关要求分别组建满足工作需要的安全保卫、学生工作、宣传工作、网络管理、实验室安全、生产安全、后勤服务及志愿者等多支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在组建队伍基础上,明确各支队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同时注重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开展安全稳定相关业务工作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努力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

(三)明确安全稳定工作职责分工

明确责任是落实各项安全稳定工作的关键。高校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贯彻“因地制宜,自我管理,积极防范,保障安全”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根据业务职能对安全稳定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学校、各基层单位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人,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1]30- 31 切实做到安全稳定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责任明、任务明、奖惩明”的工作目标。同时,高校应建立综合督查机制,对各单位落实安全稳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制度。

\
 
二、把握导向,深化教育,切实维护校园整体和谐稳定

(一)强化师生群体思想教育引导

高校要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校园舆情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定期组织人文讲座,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教辅结合”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党群组织要经常在教师和学生中间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师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筑牢维护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特别要加强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建设、掌握、巩固新闻舆论宣传、网络信息传播阵地,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配合的校园信息动态搜集网络,掌握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及时了解师生实情,把握舆情。[2]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正确引导网上热点话题,引导网络信息健康发展,提升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畅通渠道,把握重点,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一)畅通民主监督利益诉求渠道

高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听取意见,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主动做好信息公开,充分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广大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发挥其利益诉求表达和协调解决作用。[3]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沟通渠道,进一步畅通广大师生反映情况、参与管理、利益诉求的渠道,整体上推动学校“民主、和谐、稳定”校园氛围的形成。

(二)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高校应加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建设, 高度重视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健全并完善校内人民内部矛盾定期排查和调处机制。不断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做到“学校有专职, 部门有兼职”,专兼结合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本着“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对各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对象进行认真摸排,落实化解稳控责任,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四、注重实效,科学规划,全面提升校园综合防控能力

(一)强化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是提升校园综合防控能力的技术保障。要在传统人防和物防的基础上, 扎实推进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做到校园 公共区域和重点要害部门部位技防系统建设覆盖 率达 100%。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值班、师生求助、视频监控、紧急报警、远程会议、应急指挥 “六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技防系统的互联互通和集成 联动,整合各方信息和资源,推进平安校园信息化综 合管理平台建设,为日常管理、分析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科学决策等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 术支撑,提高校园安全的整体防控能力和水平[4]。

(二)落实网格化管理等级化防控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学校—防区—单位三级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整个校园作为一级网格,校园按区域、功能划分为二级网格,二级网格内按校园公共区域、单位所属或管理建筑物划分为三级网格。网格内按业务需求部署工作力量,承担“发现、报告、受理、处理、协调”等工作职责。巡逻值守人员做好值班、巡查工作,及时发现报告发现的问题,能现场化解或处理的妥善处理。各网格负责人针对有关问题,积极组织协调,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各业务部门积极处理好业务范围内有关的问题。

五、夯实基础,强化落实,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管理水平

(一)加强安全法制宣传教育

高校应坚持“教育先行”的原则,开展法制宣传、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坚持以强化法制和安全教育为主线,突出教育、宣传和培训演练 3 个重点,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教育教材选配、安全宣传警示、防范技能培训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5 项工程。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法律、公共安全等相关课程,丰富法制宣传及安全教育的内容。此外,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教育途径,开展线上线下安全宣传及应急演练,建立宣传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实训操作与实践,增强广大师生安全意识,使自防自救和应急逃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5]

(二)狠抓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推进校园安全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治安、消防、交通等各类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施检查检测维护保养力度, 保证设施运行良好有效。同时加强安全生产与危险化学品管理,防止发生安全生产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全面排查整改校园各类安全隐患,建立隐患台账,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不能及时整改的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死守,确保安全。高校还应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治理校园周边突出安全隐患,净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另外,要加强校园网建设改造,应用科技手段强化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确保校园网络安全。

\
 
六、协同联动,反应迅速,不断增强校园应急处置能力

(一)健全完善校园应急处置体制机制

高校要加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隐患排查预警机制,制定完善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以保卫干部和保安员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等相关单位人员为辅助的紧急事件预警及应急工作队伍。同时,要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条件保障,配备必需的各类应急设施、设备和用具,做到“出警迅 速、处置得当,控制有效”,确保遇突发事件能快速反应和有效防控,有力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6]

(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高校应按照“准确、快速、全面”的工作原则, 发挥专业职能部门和党群组织等群防群治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获取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信息,做好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处置程序妥善处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情绪疏导、思想引导工作,及时公布学校的相关决定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同时,做好善后和恢复工作,避免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防止发生次生危害。事后做好工作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进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组编.高等学校安全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张松峰. 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重难点问题研究[C].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2018,(6).
[3]熊冰雪. 浅析校园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建设[C]. 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2014,(11).
[4]李耀鹏,蔡庆杰.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研究与实践[C].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2014,(11).
[5]杨广生. 浅论全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J].学校安全管理,2016,(3).
[6]刘伟,董雅致.新时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6,(3).

《深化平安校园创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1/2019032111324782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2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