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时代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0 10:52: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社会历史时代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存在的长期历史过程,该过程又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划分时代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经济形态,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着时代的本质。进入阶级社会后,每个历史时代都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不同时代及其不同阶段上的阶级斗争具有不同特点。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时代更替的螺旋上升过程,这种普遍性的历史进程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又有特殊性。当今世界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处在这个时代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特殊的历史责任和风险挑战。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时代;时代观;大的历史时代;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后,时代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必须探讨清楚的一个概念。说到新时代必须要考虑社会历史时代,讲到社会历史时代,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作为根本理论指导。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和时代观,才能科学把握社会历史时代的发展演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人类当今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使命。

一、时代问题是人们历来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不同的话语体系中,人们对时代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提出了不同的时代划分标准。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时代问题很早就已经提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公羊三世说”的时代观。

《春秋公羊传》提出,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西汉时,董仲舒据此认为,“《春露·楚庄王第一》),把春秋的历史归纳为“有见世” “有闻世”“有传闻世”三个时代。到了东汉,何休进一步对“三世”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明确提出了“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时代观,他讲到:“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 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 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春秋公羊经传解 诂·隐公元年》)。“三世说”的时代观在历史上影响深 远,维新变法时期的康有为就把“三世说”同“小康”、“大同”及进化论思想进行结合,提出了以“三世说” 为核心的进化论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将沿着据乱 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演进路径进化发展。这个时代 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历史现象,但并不 是真实的历史现实,更不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时代观。

西方思想史上也有许多对于社会时代的论述。比如,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就提出过“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等划分。罗马的奥维斯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把英雄时代去掉,提出了“四时代”论。这种依据神话确定的时代划分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黑格尔以人类理性发展程度和状态为根据,提出人类经过了处于历史儿童期的东方社会、处于历史青年期的古希腊城邦、处于历史成年期的罗马帝国、处于历史成熟期的欧洲世界等不同时代。这些时代判断标准,或是依据神话传说,或是依据人类认识形式,都没有把握历史时代的本质内涵。

在当今,理论界关于时代的划分也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和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从劳动工具的角度提出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等划分。有人从文明史角度提出了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后工业文明时代等。这些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缺乏对经济关系史和阶级关系史的把握。如果失去对经济关系史和阶级关系史的分析,历史时代的把握就失去了最核心内容的判断。

准确把握时代本质及其发展特点,定位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方位,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对时代本质和特点的判断,并据此制定自己的政策和策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明确提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最后取得了革命胜利。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问题的重大判断,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策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人类进入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当今时代本质和特点。对此, 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判断,我们要理解这些判断,就必须深入把握唯物史观的时代观。

\
 
二、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时代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历史发展的规律、进程和趋势,对于社会历史时代的内涵、标准、本质、阶段特征、不同时代的阶级性等,都作了全面的分析,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历史时代思想。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社会历史时代是一个
过程性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经历的整个历史过程,也就是某一种社会形态从开始到终结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这个社会时代又分为兴起、兴盛、衰落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一个社会形态没有终结之前,就是说直到其内部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为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不再占据统治地位止,这个社会历史时代不可能终结。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 >》中讲得非常清楚,这就是“两个决不会”的道理。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社会历史时代是一个本质性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判断社会历史时代的根本标准。划分历史时代的根本标准是经济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基础以及在此之上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时代的本质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这是一个判断时代的核心标准。分析和把握社会历史时代,不能向“三世说”那样从历史现象来判断,像古希腊罗马人那样从神话传说来判断,也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些人类认识形式来判断,而必须从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从经济的社会形态来把握和判断,这样才能完整全面地把握时代的本质和全貌。

\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社会历史时代具有丰富的阶级关系内涵,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每个社会历史时代都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经历着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同,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个时代的不同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阶级斗争特点。例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关系与过去的社会历史时代不同,阶级对立简单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列宁突出强调了阶级问题在社会历史时代判断中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离开了阶级分析就很难对时代问题作出真正科学的分析。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社会历史时代同历史发展规律密切相连,是人类历史发展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前后相继的社会时代更替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类社会要经历原始社会时代、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并通过社会主义过渡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代。当然,马克思对历史时代发展趋势及其过程的划分是普遍性的历史规律,而不是具体的历史发展路径。在每一个民族的社会时代更替中会呈现具体的道路和特殊的形态。比如说,中国就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而是经过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观认识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概念来考量我们当今的时代,就是要分析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具有什么样的阶级斗争关系以及处在历史螺旋式上升的哪一个环节;同时也要根据我们正在发展着的事业来判断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时代理论分析当今人类发展的时代现实,我们就会明白:当今时代依然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依然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没有超出列宁所讲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是,资本主义继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后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例如经济低迷、治理困境、政党倾轧、社会撕裂等。

这样的大时代中已经嵌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雏形——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中也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就是在大时代中嵌入的这种新社会形态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极大意义,作出了特殊贡献。但是,因为它是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大时代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因而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应对特殊的阶级斗争和制度冲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围攻和打压,同时要以更加艰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时代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0/2019032010541037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31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