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论文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07 11:32: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与魂,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的问题。改革开放 40 年,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服务社会的价值核心,呈现了新的变化与倾向。从 20 世纪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末,思想政治教育由政治向经济转向的社会价值论,到 21 世纪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论,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人与社会统合的价值论,反映了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不断向着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目标前进的历程,科学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

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所进行的一切考察都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这些体系以我们对至善的价值判断来解释实然,我们假设世界一定是满足伦理、美学或理性的主体的意识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的应然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在改革开放 40 年的演化过程中,贯穿始终、从未削弱的主线一直是服务国家的社会价值,围绕这条主线在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中一些新的倾向与变化应运而生,展现出了从强调政治转向经济的社会价值论,之后向强调主体性的个人价值论,最终不断深化为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社会价值与主体间性的人的价值,倾向人与社会统合的结合论的跌宕历史画卷。再一次重温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历史演进,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的问题,让改革开放 40 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继往开来、扬弃超越的明证。

一、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末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论

马克思指出,价值的产生与评价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完成的。马克思把劳动纳入了价值概念,只有符合客观真理又满足主体需求的客体才是有价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标准与尺度,在事实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中,才可能解决价值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这样,价值问题一定要放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考察,要与客观历史事实相结合才能作出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服务于国家、社会为核心确立了社会价值论,改革开放后,在党和国家经历了解放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冲破了阶级斗争的政治束缚,确立了由政治价值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经济价值社会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导理论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 年 5 月,真理与标准问题大讨论解除了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束缚,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这场大讨论中开始解放思想。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价值,政治上为恢复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指明了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之思想政治教育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价值论得以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劳动相结合。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次讲话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基本路线的本质。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党的指导理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1631996 年 10 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四有”新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规范化、制度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内容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服务的价值取向明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严重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粉碎“四人帮”后,在全国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大大解放了思想。随着讨论的深入,在教育界引发了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问题大讨论,将教育从为政治服务的上层建筑的狭隘限定中解放出来,引向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建设功能。教育的社会价值从微观限定于政治价值,转向经济价值,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政治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与教育界的思想解放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起步稍晚,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受到关注,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理论上尝试将价值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在 1989 年,有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必要的, 这样会让我们转换思维模式,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提出一些更有穿透力的、更深刻的、更宏观的、更根本的问题。[2]此后价值理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研究视域,价值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的永恒追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从政治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向,即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成果。研究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形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等问题。1992 年《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开始专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指出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尤其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上,并从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塑造人格 3 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价值的内容。[3]165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还表现在它是特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并反作用于这种经济结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促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位,“生命线”根据具体历史环境服务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核心战略目标, 在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也有学者关切到了人的价值层面,但当时人还不是关切的重点。

二、21 世纪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论

21 世纪初期,胡锦涛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的个体价值。这种变化源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带来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教育领域在 20 世纪末的工具价值向目的价值研究转向也进行了理论铺垫,从人是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工具转而关注人的自身、人的发展、人的目的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也渐渐凸显出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导理论对“人”的凸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上的里程碑式的突破。2001 年 7 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与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2002 年 11 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要以发展为旨归,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3 年12 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培养‘四有’新人,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再到确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服从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到服务经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转变。”[4]264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论、经济论等社会工具价值,还强调人的个性、主体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系统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科学体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要求,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索不断完善和发展,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导理论的不断明确与成熟。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尊重教育对象个性差别、主体地位,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对“人”的发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在关注社会的同时开始向人学范式转换。人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德育价值的新视角,“以德育目的性本质观照和规划人的全面发展,其要义是:其一,挺立和张扬人在世界中的主体价值地位;其二,优化生命存在的动机和目的;其三,设定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讲,关注人、建设人和发展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5]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问题受到关切,在人的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人生课题方面都很有价值。[6]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自身价值在目标维度上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7]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尊严、情感、个性需求,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社会哲学范式侧重强调社会需要、工具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推进体现以人为本的个体需要、目的价值的人学范式转换。[8]

其次,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提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是不对等的权威与依附的关系,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识与尊重。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市场激发、促进着人的理性、自由,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决定、权利与尊严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觉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性。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容易摆脱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而转变为独立的主体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源自改革开放后的伟大市场经济实践,市场使经济主体自我意识觉醒,教育理论界最先开始的主体教育研究也席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中忽视主体的传统受到反思与批判,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与倡导,同时具体到实践领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认识论向本体论、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成为这一时期主体教育研究的趋向。[9]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主体身份的转换、主体思想意识的多元性复杂性要求转向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现了人、人的主体性,这在理论上是重大飞跃,并澄清了一个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以价值主体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人,人的主体性需要,价值问题则无从谈起。

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探讨社会价值,甚至突破政治、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文化、生态价值探索,更重要的是,发现、伸张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合,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在于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10]。在对改革开放 30 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进行总结时,有学者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通过道德、法律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化程度,加强社会合作与交流。[11]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人与社会统合的价值论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525 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去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是不现实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伴随着现实世界的中国人民“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的解放也得到了新的阐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教育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单向抉择的尝试,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如今所谓抉择,系指在两方面统合基础上的选择。”[13]17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社会与人的抉择与困惑由来已久,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认识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与人统合的价值理论基础, 理论界的阐释深化与发展了这一理论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导理论统合社会与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指导理论通常是分别对社会与人进行规定,每一指导方针往往只关注一面,不及其余,价值观念相对狭窄,容易出现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情况,兼顾各方、抉择统合显然更为合理、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既延续传统只关注社会价值或者人的价值,又出现了社会与人兼顾统合的价值指导理论。

个人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4]

社会层面,党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 的地位,并且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要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和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系列讲话重申了这一观点。2013 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是一元的社会论,也不是一元的人论,而是二者的统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个人 3 个层次的价值统合在一起,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集中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导理论第一次摆脱片面的、单方面的、一元的价值指导转向在统合基础上的选择,既有分又有统。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内容统合社会与人
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国内一批学者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研究,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在新时代进行人与社会的统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甚至更为强调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中缔结的平等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仅仅是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的工具理性,还是具有平等性、包容性、对话性、多元性的日常交往实践的交往理性。这种交往理性超越了对社会与自然的征服,更强调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与交互,也就是主体间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凸显人的目的性,追求人的解放、发展。人的解放、发展不是纯粹的理论的思辨,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人的存在,以人的存在形式进行的社会运动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15]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实践,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解放和发展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更接近马克思对以前的思想解放的狭义内涵的批判向改造世界的实践的人的解放的扩展。
\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是孤立的、一元的、非此即彼的价值单选,而是二元的、全方位的价值整合,是人与社会的统合。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发展来看,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并非一直协调、统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完全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需要,人的价值被漠视,这时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呈现出了尖锐的矛盾,随着人的价值的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人的价值。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完美统合将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那时才能有真正的人的自由王国,达成人的价值完善理想。无法忽略的是, 我们今天正在向伟大的完善的共产主义阶段过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到在价值引导与选择过程中进行精神生产实践的人的核心上来,依赖社会实现人的发展。人与社会是统合的存在,人的发展依赖社会,社会需求要通过人的发展呈现,同时人的发展还有内在的规律。因此,如何将符合社会进步生产力要求的社会价值既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又使符合个体需求的内在价值外化为社会价值,二者和谐共生,而非相悖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核心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应然是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文化传承使命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共生、协调发展的系统[16],是对传统的单纯社会价值论或者是人的价值论的颠覆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石上的人与社会的统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德顺. 学习和应用价值理论——价值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漫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9,(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4]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张澍军,郭凤志.论人学视域的德育目的[J].社会科学战线,2004,(5).
[6]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8]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 思想教育研究,2010,(7).
[9]冯建军.向着人的解放迈进——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10]骆郁庭.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11]郑永廷,朱白薇.改革开放 30 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5]艾四林,柯萌.马克思对传统人的解放理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16]冯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3).

《改革开放 40 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07/2019010711331820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26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