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网(www.lunwensci.com):
补充更新另外一篇文章:《
中国最好的100首送别诗,写尽人生百态、悲欢离合》
01
长安城西,渭河畔。
李白走进那家酒馆,是一个冬日下午。
酒馆门口,一根高耸的旗杆,一个“酒”字呼呼作响。
深色大门气派非常,两侧有对联一副,上联:酒逢知己千杯少;下联:诗留此处粉丝多。
门头一个狂草横批:绝壁酒馆。
李白撩一下紫色长袍,推门而入:
“老板,何谓绝壁?”
“把令人叫绝的诗,题在本店墙壁上。”
说着,店老板一挥手。
顺着手指方向,李白转头望去,大堂内有一块巨大墙壁。墙壁上,是一块巨幅卷轴,卷轴头部,有’绝壁’二字。字体遒劲,隐隐有颜真卿风骨。
李白捋捋胡子:
“题上又如何?”
“庙堂有慈恩塔,奈何只记功名。此处乃江湖,只记诗名。”
“那,对诗可有要求?”
“此地乃渭城,千古送别地,只题送别诗。”
窗外寒风呼啸,李白却感觉血液在变热。他快步走到一张桌前,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店老板。
老板一字一顿念起来,那诗极其耳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刚一念完,李白应声道:
”打酒来“。
他等着一坛上好美酒,可老板把脸一沉:
“不,只能打油”。
02
“老板,什么意思?”
李白脸上浮现一丝不快。
“这不是绝诗,而是打油诗”
这明明是古体诗,你竟然说我是打...油...诗,好吧……也算你懂点诗。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说着,他再次打开书包,笔墨纸砚一字排开。行云流水间,一首五律一气呵成,名字简单至极,叫《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首诗有一联金句,已算好诗。而这首,有两联。
多年以后,他的小迷弟杜甫在梦中想念他,写了《梦李白》,开头一句就是“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如今,“浮云游子”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
班马是离群之马,结尾的意思是:
轻轻的,我走了。我挥一挥衣袖,嘚~驾!
全诗情深而不哀伤,厉害。
看到老板竖起大拇指,几个食客也围了上来。大家纷纷点赞,好诗呀!绝壁好诗!
话音未落,只听到门口传来一个声音:
“且慢”。
03
来人四十岁上下,他快速拨开人群,一屁股坐在李白对面。
众人这才看清,此人胡茬唏嘘,面如刀削,眼神凌厉。外面天寒地冻,他脸上竟布满了8克拉的汗珠。
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摊在桌上。众人凑近,不禁大吃一惊,那是清新的二十八个字: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尾署名:王昌龄。
众所周知,李白的乐府歌行、古体、绝句都神乎其神。但要说七绝,王昌龄更绝,江湖人称“七绝圣手”。
这首《送柴侍御》在王昌龄的作品中不算最好,但足以光芒夺人。
诗的意思是:
柴侍御兄弟呀,我在贵州你在武冈,虽然很远,但宝宝心里不苦。
因为沅江是通的,青山是连着的,天上那同一个月亮,何曾把咱俩分成两地?
啥叫盛唐风度?这就是。
如果你还不理解,可以想想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再不理解,就只能用英文解释了:
One world,One dream。
如此洒脱,豪迈,太符合绝壁榜的要求了。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又是一阵赞叹,好诗啊好诗!
店老板赶紧抱来一坛好酒:
“好诗配好酒,请慢用。”
王昌龄刚举起酒杯,还没到嘴边。又一人大声喊道:
“喝酒,要逢知己。”
04
来人叫高适。
他穿着一件破大衣,全身暗淡,只有眼睛是发光的。坐在桌前,也从包里掏出一个纸。
他挽起袖子,众人顿时倒吸一口冷气,只见他黑瘦的胳膊上,赫然纹着一只小猪佩奇。
他带来的诗,叫《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门外北风依旧,白幡凝结在旗杆,刺骨的寒冷。
恍惚间,如同易水畔看见荆轲远去。
“高先生实在是高。请问董大是谁?”
店老板双手拱起。
高适撸一下袖管:
“写给谁不重要,谁写的才重要。”
众人又一顿赞叹:“雄快”、“妙在粗豪”。
只有少数几个人看见,在那张纸被遮挡的部分,分明有“今日相逢无酒钱”七个字。
但这丝毫不影响“千里黄云”的气势。
酒馆越来越热闹。
一个叫岑参的年轻人进来了,他带来了一篇日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叫《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后两句是说:朋友啊,到了汾水上帮我看看,那里的山河,是不是还像汉朝时一样壮丽?
什么感觉?
在气势上,他化用了汉武帝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白云犹似汉时秋”一句,时间随意腾挪,跟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有一拼。
一个叫严维的非著名诗人进来了,他带来的是《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王昌龄再次出手,他这次扔出来的,是一个炸弹,名字叫《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玉壶是什么?
玉做的壶,里面是冰。比喻女人,则冰清玉洁;形容男人,则内清外润。做人做官,两袖清风,是君子风骨,绝了。
“这首最好!这首最好!”
众人大叫起来,纷纷鼓掌,店老板连生意都不做了,一个劲地倒酒。
“是最好吗?
李白一口闷掉杯里的酒,从椅子上站起来:
“我不服”。
05
众所周知,李白写诗,风雨惊,鬼神泣。世间所有诗的真谛他都了然于胸,却从不按常理出牌。
你有炸弹是吧,那管得住我的王炸吗?
李白大笔又一挥,把压箱底的送别诗拿了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世不管谁读了,都会献出膝盖。
有人说它“千古丽句”,有人说它“神理在内”,还有人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能感叹“妙,妙”。
据当时在场的人后来回忆,这首诗出来后,他们突然感觉外面的寒风停止了,恍惚间,如同站在烟花三月的扬州城门。
什么是好诗?
一个标准就是,彪悍的诗不需要解释。
它通俗易懂,初读简单,越读越有味。就好比要评价一首歌好不好,就看你会不会单曲循环它。
李白这首做到了。
甚至我曾一度怀疑,盛唐几位大神,后世的评价都实至名归,只有孟浩然诗名大于诗才。他以大哥的身份,被小弟们高高举起。宋江的威名,也是这么来的。
此诗一出,酒馆顿时陷入狂欢。大家众口一词,绝壁榜第一行,就选这首。
可是先别慌。
这是在渭城,长安的地界。
在大唐的文化中心,还盘踞着另一位大神呢。
06
人声鼎沸中,只有店老板格外平静。
他拨开人群,从桌子下面拿出一本书垫桌腿的书,抽出一张纸,铺展开来。
众人围了上去。
起初,不觉得有多厉害。有人开始读二遍、第三遍,随后,突然有人大叫:这才是第一!
那纸上写的,也是二十八个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群中,有人酒杯落地。
初读淡如水,再读香如茶,最后一回味,却厚重如酒。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有多厉害呢?
半个多世纪后,到了中唐。
白居易扎心了: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刘禹锡被贬十几年重新回到长安,只有一个叫何戡(kān)的朋友给他接风,他哭了: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又过了十几年,李商隐给一个姑娘送别,也伤感了: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渭城曲’、’阳关三叠’,就是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这就是诗佛的绝技,他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但你喝着喝着,却醉了。
人群中,又是一片赞叹,厉害了,维哥。
但王维却一脸平静,他又挥挥手,指向远处的一间房:
诸位,请随我来。
大家跟着王维,来到一个里间。
一推门,都愣住了。这里分明是一个陈列室,比外面的大堂还宽敞。每面墙上都有更大的卷轴。
卷轴上,是各种书法记录的送别诗。
这里有骆宾王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有陈子昂的“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竟然还有《诗经》里的古句: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在最显著的位置,是王勃的两首。
一首是《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一首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看着众人疑惑的目光,王维来了个佛祖般的微笑:
各位大神,文无第一。在你送别的那位朋友眼里,你的诗就是天下最美的诗。只要真情在,这绝壁榜,人人都可以上。
07
如今,在灿若星河的唐诗天空,送别诗已是最重要的一个类别。
时代在进步,绿蚁酒会消失,五花马会绝迹,皇帝的诏书没有了,不用骑马去洛阳,也不用划船去扬州。
但人的情感,永远不变。
那么,唐诗对中国人有多重要呢?
再讲个故事吧。
唐诗那么厉害,在唐朝却没有一本全面的诗集,(估计晚唐的文人净忙着逃难了)。所以诗人们都只能在晚年把自己的诗整理一下,出一本书,比如《李太白集》、《王右丞集》、《杜工部集》。
到了宋朝,一个叫谢枋得的文人很喜欢唐诗,就编了一本,叫《重订千家诗》,可这厮只喜欢七言律诗,搞得整本书只有七律。
到了明代,一个叫胡震亨的大咖看不下去了,你编的那也叫诗集?让我来。
于是,胡震亨几乎花了毕生精力,编了一书叫《唐音统签》,是当时最全的唐诗集。
有多全呢?全书共1032卷。看清了,不是页,不是首,是卷。
你要整这么一套书,等你看完,国足就踢进世界杯了。
可是到了清朝,又一位大牛站了出来,1032卷,还不够多,我要整一本更全的!
这个人就是康熙。
众所周知,如果领导要搞大事,通常是因为不用他自己干。
康熙御笔一挥,交给当时的十位文坛大咖,其中的主编之一,叫曹寅。
这套书有多厚呢?嘿嘿,9814页,“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2200多个诗人,也就是说,就算你在唐朝是一个十八线诗人,都可能被入选。
这下够全了吧,书名就叫《全唐诗》。
顺便提一句,曹寅有个孙子,叫曹雪芹。现在,你知道为啥《红楼梦》里到处都是诗了吧。
然而,足够全的,就是好诗集吗?
在当时,要买一本《全唐诗》,估计得花你一年工资,家里还没地儿放,普通百姓是读不起的。
有需求,就有创新。
在曹寅去世的前一年,一个名叫孙洙、号蘅塘退士的男孩在无锡诞生了。
多年后的某个夜里,他发现搬书比搬砖还累,忍不住发牢骚:
难道就没有一本精选版的唐诗集吗?
于是他精挑细选,终于在乾隆年间完成了一本小书。这本书选取了唐朝77位诗人的313首诗,取名《唐诗三百首》。
这是流传至今、公认最好的唐诗通俗读本。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
SCI论文修改润色、
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