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网络思政 2.0 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15:09: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转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模式受到冲击,本文提出“高校网络思政2.0模式”以破解当前思政工作面临的极大难题,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于洋.浅析网络思政2.0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与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29):142-143.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网络文化的创建者。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其中受过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0%和10.6%,是中国网民群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实现从Web1.0到Web3.0的跨越式发展,也使大学生获取舆论信息、进行社交的方式不断发生转变:Web 1.0时代,大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Web 2.0时代,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豆瓣、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主动进行知识信息的分享;Web3.0时代微信、QQ、易信等移动互联成为社交的主要载体。《社会心态蓝皮书》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超过5个小时在智能手机上渡过,其中2个小时花费在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上。与此同时,大学生电子邮件、BBS等传统互联网络应用使用率则继续走低[1]。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模式受到冲击,不得不谋求变革,以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进行回顾和梳理,提出“高校网络思政2.0模式”以破解当前思政工作面临的极大难题,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思路。

一高校网络思政2.0的内涵和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影响、熏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过程。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高校思政工作可以划分为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和网络思政模式。网络思政指处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应地,传统思政教育则指无网络环境而开展的思政工作。

        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思政1.0”已经做到了对互联网工具的运用,并将“辅导员”这一角色引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通过“线上知识普及+辅导员的线下网络交流”加大思政工作的覆盖面和宣传力度,取得了一定进步。通过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在“网络思政1.0”模式下,高校线上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校报、门户网站、校园信息网(其中包括新闻网)、BBS、博客、学生论坛等渠道,网络资料专业性强但缺乏吸引力。这样的线上教育大多数属于单方面的宣贯而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很容易流于形式,而没能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2]。

         为更好的与学生建立互动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针对性。近期一些高校开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Web3.0的社交工具探索新的网络思政开展方式,如开展网络大小调查对比的“易班”、开展大数据分析的华东师范大学等。通过对新实践现象的观察和对未来的思考,本文提出“网络思政2.0”模式,将其定义为:采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网络互动社区等手段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双向沟通机制,线下和线下教育并重的思政教育模式[3]。与“网络思政1.0”相比,该模式更加注重网上教育的价值,通过社交手段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从传统思政教育、网络思政1.0到网络思政2.0不仅仅是工作手段的改进,工作者素养、工作内容和工作理念都在潜移默化发生转变。高校“网络思政2.0”模式具有鲜明的新时期特征,在工作理念和工作者素养方面均有明显提升,总结为以下几大方面:

\

 
         1.从工作平台上看,更加重视“教育者、网络、教育对象”的三方互动。不仅有微博、微信、网络互动社区等沟通渠道,更有拥有树洞等心理调适功能的匿名社区。工作载体呈立体化的网络宣传服务,同时使用大数据及网络调查作为辅助手段收集、分析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部署教育节奏和内容。

        2.从工作者素养来看,教师队伍呈年轻化和团队化。从不懂网、上上网的70后,到“网络思政2.0”知网、用网的80后、90后,年轻化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单打独斗式”开展教育工作成为历史,“网络思政2.0”强调网宣、思政、学工等多学科教师的参与,起到立德树人的引领效果,这些教师常以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络巡防志愿团等集体开展教育。集体教育更容易将教育对象由学生面向师生共同体,使教师的思政教育得以落实,做到教学相长。

        3.从工作内容看,更重视以互联网思维武装和转化内容。“网络思政2.0”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主动教育。如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和应用特点,将呆滞的文字表达可变为生动的影音作品(如主流道德文化的flash、MTV等)引导学生主动观看、转发,引导学生在朋友圈内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4.从工作理念看,“网络思政2.0”工作重心在育人,而重中之重是其自我教育与管理。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教师的例行教学内容,而是应该主动抢占的红色阵地,要向主动建设宣传服务平台的服务意识转变。

       5.从保障机制来看,更重视动态监测与适时调整相结合。以往思想政治监测工作以课时检查或辅导员网络沟通为主,只有当时当地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思政2.0”突出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强调实时监测舆论导向,避免虚假信息、恶意新闻的快速扩散。

二重构高校网络思政2.0工作开展路径

         高校由于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都有深层的影响。顺应网络技术发展,及时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面对互联网发展提出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政2.0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开展网络思政专题培训,强化校园思政教师队伍

         借助北京市辅导员培训平台邀请教育部思政司到高校对全体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进行培训,培训可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和思政测评体系中网络思政要求等内容。教师通过学习,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结合网络实践开辟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4]。在校内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门类齐全及整体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

(二)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利用网络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力建立校园网络供给与服务体系,以筹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基础,主动制作适合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网络应用和优秀文化作品,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尝试开发辅导员微课等网络文化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网络服务。如院周精品活动,学校每年的特色活动,设立专门网站和推送机制,利用移动端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传递正能量。

(三)开展网络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积极开展网络主题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道德实践成果网络巡礼、全国高校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全国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等活动。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微博等网络平台实时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加大力度筹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旨在将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成大学生自己的网络思政工作处理器,网络文化阵地的服务器,网络信息数据的采集器,网络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5]。

(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引导和危机处理工作机制

        要主动工作、正面引导,尤其要加强网络讨论区管理、宣传和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完善“及时发现问题、全面分析研判、有效反馈处理”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办、保卫处、信息中心等部门应借助大数据、舆情监测工具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师生的影响,准确把握学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同时,要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

 
参考文献

[1]谷利成.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9):32-33.
[2]王育春.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新西部,2018(24):151+155.
[3]魏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6(21):209.
[4]颜娟,杨朋.高校辅导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7(02):162+98.
[5]荣媛媛.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8):276-2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