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14:54: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既是幼儿园需开展的基本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要求。鉴于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幼儿安全管理”问题,本文从“家园共育”视角出发,在探究家园共育之内涵与作用、误区和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以切实保障通过幼儿园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本文引用格式:康米,等.浅析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4):89-91.

        学前教育是国民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着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放在多项民生事业之首的地位,办好学前教育是2018年备受瞩目的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不断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人数4414万人,全国毛入园率达到77.4%。在《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出台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实施与连续三期行动计划在有序推进。然而,底子薄、欠账多、短板补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依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导致学前教育走向“大跃进”式的发展轨迹,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例如:入学难、教育不公平、学前教育师生比不足、幼儿安全管理等等问题。
2017年,随着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的曝光,“幼儿安全管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对此事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经说到:“加强幼儿安全管理……涉及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管理确保孩子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并举,让孩子能够安全地、快乐地在幼儿园里面生活成长,重视幼儿安全教育。”关注“幼儿安全管理”问题,一方面重在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增强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充分调动家长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建立家园共育长效机制。

一 家园共育的内涵与作用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承担育幼工作,并且在育幼过程中通过幼师与家长之间的分工配合来实现幼儿成才的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1]。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2]《纲要》的颁布给家园共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基本要求。社会学习是一项需要漫长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幼儿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如若和幼儿教师的配合,打好幼儿教育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幼儿安全管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幼儿园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增强相互信任,为促使幼儿良好社会品质形成做铺垫。
有效解决“幼儿安全管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家园共育作用,以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学者徐海英提到:“家园共育是人发展的需求,人不能脱离其自身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园共育有助于利用家长丰富的资源来发挥教育作用”[3]。家长和幼儿教师重视家园共育,建立家园共育观念,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源泉。学者熊丽娟提到:“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的认知、语言、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与家长紧密联系,一起合作完成教育目标,共同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4]。在家园共育基础上,通过亲子共读等形式,可更有针对性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及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园共育的误区与新形式

        理想的家园共育是幼儿可以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互相配合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积极沟通与主动交流、共同协商与先行动的一种合作模式[5]。但在现实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家园共育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譬如,家长与教师的地位存在不对等性。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常常过度尊重老师意思,很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又譬如,家长与教师的育儿观念存在不协调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度溺爱幼儿,不管幼儿的各自要求是否合理都尽量满足,难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反复纠正幼儿错误习惯,但仍效果不佳,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此其荦荦大者,上述问题均因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流于形式,未能突破时间、空间和精力的限制,积极深入地进行家园共育。

         关注家园共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误区同时,还应关注家园共育的新形式,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辟新路径。祁晓萍指出:“因为社会节奏加快以及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没时间去接孩子,以至于没有办法良好地沟通,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充分地展示幼儿在园一天的表现,以及幼儿教师布置的在家完成的家庭游戏”[1]。家园共育借助新媒体技术(如QQ群、微信群、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可以更加有效、直接地促进家长与学校沟通与交流。借助新媒体技术,家长可以及时获取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与其他家长及时交流、与幼儿园教师及时沟通,从而减少不必要误解与摩擦;运营新媒体技术,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及时上传园内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家长及社会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对幼儿园管理情况及时了解。关注家园共育的内涵与作用,分析家园共育的误区与新形式,能为进一步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的新路径提供借鉴。

\

 
三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促使学前儿童懂得保护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纠正不良情绪和态度,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6]。其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提出具体目标则是:“促使幼儿学会交往和合作,特别是同伴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控制情绪,正确地宣泄情绪;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服务意识”[7]。为促使学前儿童身体与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家园亲子活动尤为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借助家园共育理念,深入探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路径,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思考:

(一)开展亲子主题教育活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成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为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家长之间搭建了交往平台,有助于社会性关系的发展和幼儿个性的完善。而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每个阶段会存在明显的心理差异,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开展“亲子互动主题教育”活动,可有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亲子互动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幼儿的沟通,进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会交往与合作;另一方面幼儿园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特征精心设计的“亲子互动主题教育”活动内容,能够直接在活动中教给幼儿知识或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比如:幼儿第一次入园常常会产生焦虑情绪,幼儿园则可以开展“亲子入园适应性教育”主题活动。

(二)有效挖掘家长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游戏活动

         国外学者Davies曾提出四种家园共育的类型:以旨在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主,如约见家长、成立临时咨询委员会等;以促进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为主,如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开放日等;以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幼儿园教育为主,如参观博物馆、开辟园外教育基地等;以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为主,如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8]因此,在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针对性、严谨性、互动性、生活性)基础上,可有效挖掘家长资源,结合每位家长不同的社会生活阅历、不同的职业特征等,将其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资源,设计贴近幼儿生活场景,增强与家长互动的活动,促使活动更具游戏性、主体性、体验性。在游戏中,使幼儿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家长与教师积极配合与启发,陪伴幼儿参加游戏活动,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进去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最大程度地感受自己。这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体验性,易接受性、潜移默化性与愉悦性。总归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愉快地接受这些活动传播的知识,行为[9]。

(三)借助新媒体互动技术,加深家长“助教”作用

         据相关调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当前大家都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工具。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的用户达到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因此,打破传统的家园共育方式,破解家园共育的误区,消除家园双方由于社会经验以及从事职业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可在开展“线下”家园共育活动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增强“线上”家园共育活动,从而加强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助教”作用。
“线上”可以发挥QQ群、微信群、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互动技术的作用,建构多元化,全方位家园共育管理平台,进一步加深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助教”作用。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幼儿入园时建立幼儿“生活档案袋”,提前对幼儿家长的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展开调查并整理记录,后续邀请家长进园,充当“教师”角色,发挥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线下”则可以有效发挥家长开放日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邀请不同的职业、经历、兴趣爱好、才能的家长来讲述自己不同的故事,增加幼儿的认知和学习。建立家园合作手册,让教师写下幼儿一天在幼儿园内的表现,以及让家长写下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于良好的习惯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不良的习惯进行纠正和指导。

\

 
参考文献

[1]祁晓萍,高新.运用新媒体,创新家园共育沟通模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3):8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3]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熊丽娟.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2):70-72.
[5]王文欣,朱莉.家园合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反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42-144.
[6]李君主编.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9.
[7]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8]张帆.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苏知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的原则[J].教育导刊,2002(10):24-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