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对已经学完这门课的大三、大四的会计及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系统地分析了《管理会计学》这门课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组织和保障措施,期望该研究成果能为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保障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李散绵.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9):61-62.
课程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规划,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阶段的学习中,从中获得对自己或企业真正有用的知识或技能,并顺利通过考核的行为过程。当前企业急需大量的管理会计人才,会计行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尤其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民办高校,应率先对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 当前民办高校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现状
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针对任课教师,由教学督导部门牵头,教务处和学工处参与,并没有专门的对某门课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和组织。且评价系统比较简单,主要有三个部分,一个是学生对教师的评分,一个是教师对自己的评分,再就是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评分,主要通过对三个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利用最后的综合评价得分得出评价的效果。该评价系统主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没有对这门课的考核及通过率等其他方面涉及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这样不利于发现某门课程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与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脱节。
二 构建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参与主体的认识和合作度
教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及政府和企业,只有各方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了各自目标,加强合作,才能共建一个合作共荣的教育生态链。这样高校才能在当前管理会计人才急需的形势下,加强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索其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增加课时、提倡教师的培训提升和教改探索等。教师和学生作为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当然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乐于在其中尽情的导演和学习,最终合作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大胆创新、开展各种有益的尝试
据调查,少数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直接报考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居然在半年内一次性通过了两个部分的考试,还有不少学生有考CMA的兴趣而苦于考试成本高和考试难度,正在徘徊之中。如果学校能大胆把这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开设校企合作实验班,为学生集体授课、培训,就能走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这样不但积极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为企业解决了急需人才问题,也更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开设管理会计实验班,就能直接为企业“量体裁衣”,输送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三)有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教学,进行教改探索,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教师应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结合CMA考试和管理会计人才岗位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完成这门课的教学。针对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应设计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如案例考核法、课程论文考核法等,以及参照CMA考试出题采用情景法让学生把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在管理会计考试中推广应用),采取多种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才行。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学生认为以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按照认同的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一)学生参与度
学生参与度是指学生在本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参与预习、学习、讨论、思考分享、巩固所学内容的程度。学习本身就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主动参与的越多,收获得越多。所以,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首要评价指标。一般由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程度及人数的多少,是否都坐在前排,是否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师生互动等现象可以判定。也可以通过教师评教,给学生打分的形式获得。
(二)学生出勤率
学生的出勤率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中出现在学习场所的人数与应到人数的比例。虽然学生出勤率在当前作为学生平时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并不一定能反映出某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虽然人来到课堂并未认真参与学习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如果去掉这项考核之后,学生的出勤率仍然很高,更能说明这门课的教学有效性高,而且在学生参与度高的情况下,出勤率必高。而学生出勤率高,在教师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或现场教学组织有效的前提下,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独立完成作业率
独立完成作业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个知识章节之后,老师通过课堂或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个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考查指标。主要针对学生中不愿自己思考动手、抄袭作业严重的不良现象而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个人或分组查找资料等),并要求学生当堂上交作业或在限定的时间上交作业,自己及时批阅、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据以获知学生的独立完成作业率。
(四)学生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在本门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收获、学习成绩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一个总体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育服务的对象,教学效果总的来说还得由学生来评价。所以,学生满意度很重要,越高越好。这个指标比较容易获得,一般在期末的评教系统可查询到学生的评价结果,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打分,可获得性极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考试通过率
考试通过率是指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通过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结果考核,总评成绩达到60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官方和学生都比较看重这个指标,并将这个指标看成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越高越好,一般在期末考试完、教师将成绩输入教务系统之后通过教务系统分析之后即可获得。
(六)师生配合度
师生配合度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目标(学生愿意教师为了帮助自己获得本门课的更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考试,而教师也很愿意这样做)而达成的共识与“教——学合作”的程度。包括教师为学生安排的课前预习内容、课堂演练内容、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学生都积极的完成的程度。教育是是一项复杂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需要师生同时或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合作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师生的配合度很重要,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还是课中的互动都能有效的体现。
(七)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是指教师在课前、课中对学生就相关学习过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问题的思考结果的进行提问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学生毕竟学生从课堂获得知识是当前的主要途径,所以,回答问题是检验学生当堂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单元小结环节实施,便于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改进和教学反思。
(八)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性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深刻理解,针对本门课的教学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合理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本学科前沿动态及所选用教材的精心把握,有赖于教师对自身如实、公正、客观的评价,与教师不断学习的心态和对自我要求的程度有关,也可以通过教学成果间接反映。教师对本学科前沿动态把握的越好,对教材选择和处理的越好,越能从整体的高度来驾驭这门课,让学生越能更好的从框架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学好这门课。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就好比是生产教育产品的机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的接收和消化,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这方面的科学合理性越高越好。其合理性的界定主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的需要是否适当的采用了理论讲授、板书演示、多媒体展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构建,要以课程为考核对象,同时要符合四个标准,一是可得性要强,即指标容易获得;二是可以量化,即可以用绝对指标或相对指标大小来反映;三是指标数量多少适宜,不易过多或过少,并且应该占一定的比重;四是主客观指标应相互结合,能客观公正的反映本门课的教学过程和结果。当然,还要成立一个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小组去组织和实施对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和帮助教学和学生提高改进,而并不是为了考评而考评,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研究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10):38-40.
[2]周嘉丽.独立学院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2):231-2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