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中式教学模式提升英国中学生应试能力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5 15:47: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了一部教育纪录片,即《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5位中国教师带着独特的中国式教学方法在英格兰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试验。记录片的播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本文将基于中式教学模式提升英国中学生应试能力这个结果,具体分析中式教学模式,通过与英式教学模式的对比,已达到辩证认识教育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中式教学模式;英国中学生;应试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许嘉琪.基于中式教学模式提升英国中学生应试能力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3):220-222,237.

一 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综观英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它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浓厚的人文精神、鲜明的民族特色、严格的等级分类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等特征。在英国历史上,英国的基础教育也经历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就二战以来,英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经历了比较重大的改革有:“英才教育”“普及教育”“反思阶段”“自由选择、自由发挥”阶段。由这些改革可以看出,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整体趋势呈现出由难到易的特征,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度”都在不断扩大。改革过程中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知识习得的难度降低,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基础性,更加偏重学习的实际应用性,重视人本思想,尊重并鼓励个性发展,在当代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强调人文性,英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的小组进行难度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由教师进行调整,体现出英国的基础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强制学生去适应固定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是开放兼容的相处模式。

二 英国引进中式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英国教育面临的困境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针对义务教育末端15岁学生的“国际学生学习能力评估计划”(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近十年的排名统计结果,显示出,英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就PISA测试结果分析指出,中国上海的中国上海的普通学生的数学水平要比英国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高出3年,上海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比英国同年龄阶段最优秀的学生高出整整1年。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曾报道:“首次改革的英国小学毕业考试,在数学、阅读、写作这3门考试中,只有53%的学生达标。”

        英国中小学生在多项测试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这不禁让英国上下对英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感担忧,而且众多媒体的对英国教育现状的尖锐抨击,将英国政府处于舆论中心,英国政府必须正视英国中小学生成绩落后这个事实,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调整,达到提升学生能力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但是,教育改革的设计蓝图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基于现实,完全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改革始于逐步调整,所以向他国借鉴成功之处是比较合乎时宜的,有利于发展本国的教育。

\

 
(二)中式教育的吸引力

        中式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近年来在国际上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多项国际测试中,中国的学生排名领先,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从发展时间上看,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教育史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历史沉淀深厚,曾经引入过西方近代教育,又有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与借鉴的经验,从内容上看,如今的中国教育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国特色,融入了西方教育的精华,而且还添加了时代特色内容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中式教学模式。同时,国家十分重视国民教育,适时调整国家教育政策以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教学效果来看,中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套特有的系统,层次分明,由易到难,逐步深化,教学效果显著,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业成绩斐然。中式教学模式的成功以及在国际的排名吸引了英国引入中式教学模式到英式教学模式中,以提高英国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与英式教学相比中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对学生的要求

1.纪律要求


          纪律性是每个中国学生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约束。纪律性又可以分为自律与他律。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纯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而不受制于外部必然性,简而言之,就是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规范。他律即支配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受制于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决定就是接受他人约束,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作为学生,需要接受老师的管理与监督,并且要服从纪律。中国学生十分重视外界给予的评价,他们用纪律去严格要求自己,纪律的学习是中国学生开始学习生涯的第一课,中国教育理念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遵守的,课堂纪律更是重中之重,老师就是规矩的执行者,与英式教育相比,中国学生的纪律性更高,中国学生明显更加“循规蹈矩”。

2.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核心,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是一个集体,家庭是一个集体,学校是一个集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集体,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需要服从集体利益。所以中国学生在课堂中除非老师提问或者讨论环节,一般都是保持安静的状态,不拖慢共同学习的进度。与中式教学模式相比,英国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接受个别学生的提问与质疑,并且还会积极解答学生的问题,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3.社会内化

          社会传递论的功能主义是教育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功能主义代表者涂尔干(Emilem Durkheim 1858-1917)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制度、目的与内容等都与社会联系、受社会制约,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人。教育有实现社会的统合及社会控制的功能。中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式教育模式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中国社会化的熏陶或文化机构的传递,中国学生内化了社会所需要的规则、习俗、适当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要求,家长会上,赵老师曾说过:“在中国,有时我不需要督促我的学生,因为社会现状就会督促他们。”但在英国,受“原罪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他们接受自身的缺陷,不会理会别人的眼光,强调自主性与个体独立性,更多的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认知。

4.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人类的本性,在竞争中只有优秀者才能存活下来。教育的竞争体现在考试上,中式教育模式重视成绩排名,学生为了名次就会产生竞争,与竞争意识相关的还有危机意识,因为想要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中国学生时常抱有危机意识,中国学生会愿意参加学校的自修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尽可能在短时间吸收更多知识,使自己比别人优秀。英式教育并不是不存在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只是英式教育提倡“分流教育”,相对弱化了竞争。在记录片中,英国的数学老师把能力水平不相上下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他们只需要与同组别的学生进行比较,与中式教育相比,英式教育明显没有中式教育残酷,即使考试,英国学生对成绩也不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因为他们是跟自己水平差别不多的人相比,即使有差距,也并不很大。

(二)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讲授内容以考为纲,具有系统性


        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多都是与考试有关的,教师会系统地安排每一节课,课前认真备课,内容具有衔接性,十分重视教学进度,同时教师为了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他们会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向学生讲授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点,同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深化记忆并进行知识巩固。与英国相比,英国教师则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在记录片中,英国化学老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化学反应式,而是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得到结论,英国化学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寻找答案,常常一条化学反应式就耗费一节课的时间。

\

 
2.教师主导课堂,教师具有权威,课堂管理强调纪律与服从

          在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具有权威性,只要老是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保持安静,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尊重,而且是一个硬性要求,在教师讲授知识的时候,应该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在记录片中,即使中国老师出现在班上,依然有同学互相打闹、不听讲课、大声喧哗,即使老师让学生保持安静,依然有学生继续吵闹,最后中国老师只能让学生罚站,但英国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对老师的惩罚并没有感到耻辱。从这情景不难看出,英国课堂对纪律的要求并没有向中国那样严格,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对尊师重道的理解存在差异,英国学生对教师对自己的批评并不在意,并没有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看法,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中国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会有心理压力。

3.教师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并付之实践

          中国学生对成绩较差学生,他们愿意花费自己的私人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在中国,留堂和自修在学校是很常见的,留堂是在上课时间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偿的课后辅导,因为正常的上课时间中,为了教学进度,教师不能顾及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差生,出于人文关怀,教师自愿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自修虽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老师依然会陪着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四 中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培养英国中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具体操作

(一)课堂纪律管理严格


         中学生行为规范就规定中小学生要遵规守纪,尊师重道,见面行礼,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发现,中式教学的课堂讲究服从,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教师具有权威,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的关系,同时课堂的管理者是老师,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保持课堂安静是基本要求,提出问题要先通过老师的准许,高度尊重老师。记录片中,学生规定上课下课向老师问好,课堂保持安静,有问题要举手。

(二)课程内容讲授紧凑

         中式教学具有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教育带有目的性,强制性,中国教师认为学生只有吸收更多的知识才可以保持领先地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老师尽可能在较短的课堂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教师讲得多,学生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多年来,中国教育一直提倡知识改变命运,发展到后来,就变成谁拥有的知识储备高,谁就可以一直领先他人,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一直被老师带着走,教师紧凑的教学速度会提高教学效率,也会随之带来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在校学习时间延长

        中国老师重新调整了英国学生的课堂时间,延长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不主张学生有过多的社交活动,学习的时间延长,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中式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与课堂内容的作业,在做作业的时候,有利于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同时,中国老师增设了自习时间,学生在自习的时候可以向教师请教。多学多问,最后就会有多得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长时间的学习是中式教学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

五 中式教学模式提升英国学生应试能力的表现

        记录片的最后的结果,中国老师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不同科目的中国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高于英国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成绩作为最有效的证明,中式教育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方面确实是有效的,至少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究其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教授一些理论知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知识面扩大,积累的知识变多,成绩也会有或大或小的提升。中式教育改变了英国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并且在教学中强调反复操练,熟能生巧,学生不断练习题目,可以反复运用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在考试中就可以提高考试的效率,同时,勤能补拙,就算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自然就对未来的学习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驱使学生不断继续学习,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与考试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六 透过英国学生的评价对中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记录片的最后,英国学生都肯定了中式教学模式在提高英国学生应试能力这个方面具有实效作用,具体表现为:在中式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面扩大,熟练运用方法与技巧。但也有学生评论在中式教学模式下,学习时间太长,他们失去了许多社交时间。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中式教学一直追求成绩,成绩作为导向,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向前学习,但是,过分放大成绩,学生就会沦为成绩的奴隶,学习变得功利主义,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中式教学模式相比,英式教学模式则相对自由,但因为强调自由,有时候也会造成不良结果,例如学生并没有很重视成绩,重视学习,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总而言之,教育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对于教育模式的选择,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学习,社会在发展,教育模式也需要发展。

七 结语

        虽说中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英国校园内也引起了争议,但从中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来看,中式教学模式还是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操作可行性。英国校园引进中式教学模式,而且中式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比英式教育优越,更不意味着中式教学模式可以取代英式教学模式。中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看成英式教育发展的一种补充,提高了英式教育的时代性与多样性。我们更应该把这种做法看作英国教育界对中国特色教育的肯定。同时,中国教育也要积极向他国学习,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保持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李虹.中式教学文化对英国学生行为影响探析——基于组织行为学视域的实例分析[J].教育观察,2018,7(20):38-42.
[2]黄培昭.英式“欢乐教育”碰撞中式“勤学苦练”[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5(09):75.
[3]刘畅,许明智.基于中西方教育差异视角下的严师出高徒[J].教育现代化,2018,5(14):329-331.
[4]林凤婷.中式教育真的成功了吗?[J].才智,2016(11):79-80.
[5]刘晶.“他者”镜像下中国教育的媒介形象嬗变——基于BBC纪录片《中式学校》的框架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6):91-94.
[6]杨哲.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以《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为例[J].今传媒,2016,24(09):112-113.
[7]张晓芹.为什么英国教育部要拿来“中式教学”[J].郑州师范教育,2018,7(03):44-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