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中外教育教学法的研究者通过大量实践与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以及重大影响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通过以在实际教学中对任务型教学的使用为基础,就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原则及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互动;英语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王瑜.对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再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4):161-162,165.
一 前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以心理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得出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新型语言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它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动机,学习过程即所谓的任务完成过程,最终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1]。在此过程中,任务参与者的互动过程也是任务完成的过程体现。在英语任务教学中,教师会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而学生则通过完成这些教学活动达到训练学习语言的结果,最终实现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即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展示任务成果的教学模式[2]。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既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3]。本文主要对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原则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为基础进行了再思考。
二 任务型教学定义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中西方语言教育学者对该教学理念的研究依然处于不断完善阶段。而对于任务教学的界定,依然众说纷纭[4]。纽南(Nunan)提出,任务是参与者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对语言进行实践练习和理解的一个过程。该过程由教师掌控并进行调节,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最终进行语言输出[5]。纽南还强调,任务型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强调在目标语言中通过互动学会交流;二,在语言学习环境中采用真实的文本材料;三,为参与学习者提供对语言以及语言学习过程本身的关注;四,加强参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以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作用因素;五,试图联系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在纽南的任务教学定义里,这一教育模式呈现的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材料的真实、学习过程的关注、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以及课堂内外的互相关联。
我国学者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也指出,对教学进行组织与规划的重点是“任务”。在一个任务型教学中,一个教学单元包括一个独立的任务,而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该任务进行,并为实现该任务为目的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听说读写的多种技能均得以实现。魏永红指出,任务型教学应体现的特点有,语言的内容要重于形式,参与的互动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任务的实现过程与参与者语言的对话、交流技能相互关联;任务的最终实现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综合中外教育学家的研究,任务型教学可以看做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前制定出具体的任务目标,然后再围绕该目标设计出形式多样、可行性的活动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一系列的语言互动中来完成任务,最终实现语言结构的形成和掌握[6]。
三 任务型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的设计首先必须有预定的教学任务,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文本材料的真实性原则。任务所使用的文本材料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所接触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保障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自然、合理地使用。
第二,参与者的互动性原则。互动是实现教学过程任务的核心。为实现特定教学任务进行的互动,教师需要提前制定教学目标、活动主题、参与方式以及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直接参与而预期实现的目标。
第三,形式多样化原则。任务型学习就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学任务进行探索、研究,并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任务设计的形式必须多样化。
第四,任务教学的连贯性原则。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是任务教学的三个阶段,指从教学任务的选择,输入到最后对任务实现进行评价这一系列过程需要具备教学上的连贯性以及思维逻辑上的严密性。
第五,课堂内外相关性原则。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课堂内容与课外实际环境的相互联系,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所学内容可以直接作用于实际交际中,这一因素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活动的参与度,去主动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六,符合参与者个人经验的适宜性原则。教学任务在设计中应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教学任务最终是服务于教学的,而学生是参与教学的主体。参与者的个人经验对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针对不同的参与个体,教师在任务前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任务应该难易适中,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条件,提高所有参与者的认知结构。
四 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英语在交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根据国家教育部新出台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中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任务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及创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新课标》颁布之后,关于任务型教学优势的讨论也随之而来。其中,程晓堂指出,任务教学的出现对于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问题的解决具备有效作用;任务教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师的启发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任务教学设计广阔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在参与过程中有助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语言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从而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中的任务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首先,任务既包括实际教学任务,也包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参与的学生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会产生语言性及非语言性的结果。比如,就乘车旅游这个话题设计一段英语对话进行任务教学而言,参与者就需要考虑天气、乘车时间及准备事项等多种因素;任务教学的不唯一性,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交际语言的表达与选择不是固定的;最后,任务教学通过参与者之间多边或者双边的互动实现的,具有交际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任务教学必须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1)(pre-task)任务前阶段: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在上课之前设计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内容,以及拓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
(2)(while-cycle)任务中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这一主题,选取有效素材,设计任务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演讲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post-task)任务后阶段:教师通过对参与者为完成任务的互动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并为学生提供知识巩固练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运用所学知识。
在任务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任务教学的原则,既要文本材料真实有效,保障设计的环节科学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还要使学生在参与互动的环节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确保教学任务目的的实现,使教学效果适当地应用到学生课外生活、学习中。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方法为主、优化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重心。目前,任务教学模式在不断努力探索中发展、完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成效,具备综合的教育技能,发挥学生创新精神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线的素质教育理念,为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语言习得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Nunan,D.(1989)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3]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姜波.任务型教学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174+197.
[5]黄先敏.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203-204.
[6]余书英,俞月美.大学英语课堂任务型分组教学面临的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8,5(50):232-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