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关系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3 17:19: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语文教材的编制涵盖项目繁多,运用的程序复杂,应结合生活经验,将书面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从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材;生活经验;编制;运用

本文引用格式:金昂等.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关系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1):180-183.

        语文教材是教材的一种,具有教材的一般特性,既能够直接反映课程的内容,又可以彰显课程规定的实践方式。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既能指导教师依据书本内容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又是教师与学生、书面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媒介。当今语文教材要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引入创新成果,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一 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编制

         语文教材具有主体的学生与课文的双重对话关系,不仅要参考相关的文献、评析典型的案例,而且要紧密依托现实生活,将生活经验贯彻到编制理念中去,使教师和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教”与“学”,而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最终使学生基于语文教材的学习,达到较为熟练地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一)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编制理念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展与深入,语文教材的编制理念也随之变化与发展。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教材的价值不在于训练价值,而在于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实用价值。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教材的编制策略是呈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以此来直接影响学习者。”由此可见,该学派的主张是教材应该有助于学生必要观念的形成。受到上述理论的影响,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制理念,侧重于按照逻辑思维顺序来展现语文教材的知识,其目的是希望使学生按依照较为直接的线性顺序,获取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依据上述理念编写出的语文教材,有利于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着重于书面知识的获取和结论的得出,但是忽视了在实际情境下学生的学习选择,缺乏以结合个体生活体验的情境化内容设置,偏重于将语文教材仅用于课堂教学。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用以指导学生的“教材”,也是学生用以学习的“学材”,而且后者的意义更加重要。”我国语文教材编制开始逐渐重视学生学习条件的设置,开始在教材中增加练习与活动课程等实践性内容。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制理念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树立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政治、历史、经济、艺术、科技、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着眼于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培养、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将教材内容从书面的选文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科目设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

 
(二)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编制内容

        早期语文教材的编制,文言文及传统名家名篇占据的篇幅比重很大,各篇文章很少有教学目的上的相互联系和循序渐进,单纯重视文学教育与鉴赏,时间结构上仅仅是简单的直线式,没有结合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研究,不重视从教材到现实生活的实用功能性转变;同时,传统的语文教材基本上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组成,着眼点是以大量课文作为语文知识的主要载体,少量练习为辅助,对知识的深入实际应用指导不够;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倾向于选用能够反应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章,重视教材各文章的内部联系,时间上应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结构,要针对传统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进行课程设计,拓展语文教材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深入实践活动。

         “新课程要求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而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这就要求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我国目前主体教育思想,要求实现语文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去除雷同内容,这就要求在编制教材时,要全面考虑编写宗旨、应用范围、适用对象,框架结构、活动设计、练习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教材编写时要考虑到基本框架及学习价值,这就要求避免雷同化的教材内容,而避免雷同化的最佳方式,即是根据学习者即学生,教授者即教师的基本素质、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出发,在应用语文教材进行教学时,运用综合化方式如感知、领悟、讨论等形式,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发新的学习思路,拓展新的学习领域,在生活中加深对语文教材多样化内容的理解,使教学活动具有现实生活的印记,以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二生活经验在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方面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有了很大改进,但是在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结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区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习语文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生活经验体现得不够全面,应有所改进

        首先,生活经验也就是生活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的篇幅和比重依然不够多,部分版本的教材内容较为枯燥,无法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究其原因,还是早期较为重视书面知识本身,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书面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必要性,还是应尽量使语文教材立足于生活实际,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部分语文教材的内容即使体现了生活经验,但是展示的方面依旧较为狭窄,相对而言,自然生活占据的比重较大,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学生更容易激发共鸣的方面所占据的篇幅相对较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的狭窄及认知的匮乏。语文教材生活经验的篇幅在有所侧重的同时,应充分衡量各个层面的均衡性,如此便于学生从教材联系实际生活,将书面知识应用到实际所处环境中去。

(二)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结合

         语文教材是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媒介,应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期待。部分语文教材的内容,着重于成人化的视角,这就超出了学生在当前阶段的理解能力,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不利于发挥灵活的评价标准的作用。因此,语文教材应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出发,贯之以学生的视角,层层递进以加深对当代社会学生生活的了解,应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从教科书编制者自己所认为的“现实生活”出发,使教科书适应学生生活。

        同时,语文教材中生活化内容的紧密型与灵活性也值得关注,部分语文教材小部分内容,未秉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而是直接设定了一些固化的特征,学生通过范文感受到的和他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与体会有较大差距,这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点,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开发,应尽力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引导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

(三)教师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语文教材对基本书面学习的课文内容设计的较为完备,但是课程活动和课外拓展的内容较为欠缺,并且着重点一般在于教师的单纯的授课活动,与学生的互动略显不足,尚不能十分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充分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缺少了部分针对学生当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热情,也无法提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语文教材的意识,也就无法实现对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创新。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理解语文教材,保持对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内容的敏感性,制定明确作的教学目标并辅以可操作的教学时段,凭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使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迸发出来。

         其次,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学习方向,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应通过于“听说读写”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的实施,紧密联系教材与实际,结合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以课外实践为重要课堂,促使学生自我创新,同时利用各种教学设施,使学生从深处体验生活,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第三,教师要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成果。语文学习不仅是对语文教材的书面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书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增强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三 结合生活经验,利用语文教材促进语文教学基本环节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基于语文教材的四个基本环节。培养语文综合能力,从这四方面入手是很有效的方式,听说读写四个基本环节,均与生活经验密不可分。

      在听的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倾听他人的说话,这就是语文学习中听的由来,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具备比较好的听的能力,才能知道教师讲的重点是什么,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而学生的大部分的听,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只有将课堂上的听和生活中的听结合起来,才能分析出说话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

 
         在说的方面,说的能力紧随着听,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自身的观点传达给他人,在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是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将课堂上听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由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经常性的创造让学生说的场合和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读的方面,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阅读的积累可以培养语感,有助于个人的日常说话和写作,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课堂上读课文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更为广泛,可以对日常生活中阅读到的名人名言和经典词句进行记忆,作为自身的积累。教师也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日常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阅读的能力。

         在写的方面,写作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均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写作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生活经验对于写作必不可少。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经历的总结或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与写作的主题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综上,生活经验与听说读写活动的结合,有利于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互相融合,二者融合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探寻生活的过程,从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只有把自己原来具有的生活经验与书面的内容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对于某一知识的认识,进而才能为语文知识的切实掌握奠定牢固基础。

四 结合生活经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创新

        生活经验对于语文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黄首晶曾提到:“书本知识只有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才有现实的书本知识,才有对生活经验的充分建构和理解,也才有现实的创新知识。”

(一)结合生活与课程,促进学生创新

          当前语文教材中的课程设置,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方向,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欠缺、教师的大局观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有效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在现代化与科学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拓展。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创新品格,语文教学方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立足于实际生活环境,扩大语文教学和生活经验结合的范围,创新课程资源,变得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及时对焦点问题进行关注,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各种工具,积极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加强对语文知识内涵的体会。

(二)改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评价方式

         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单纯以结果为导向,仅对学生的书面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在语文教学创新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从学生的所处情境出发,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需求,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由浅表至内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作为评价者,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书面知识掌握,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重视学生的探求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改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评价方式。

          综上,没有生活经验的参与,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对于知识体系的认识,因而也无法实现对于知识的创新。只有把自己原来有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对于某一知识的认识,进而才能为创新知识奠定牢固基础。

(三)实施建议

        以上,从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编制,生活经验在语文教材的应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的关系。由此可知,重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材的关系,不仅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指明方向,而且对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此,语文教材的编写与运用,需要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将学生的理解由浅显引向深入,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学习活动的开展,强调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要拥有详尽的策略和完备的实施体系,体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材的教与学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教与学。只有将生活经验引入语文教材,才能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践程度更加深入。通过理解书面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熟练应对不同生活环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由此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发展的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1994(4):55.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87-389.
[3]李建平.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2-11-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
[5]高群,王家伦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名家评传[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1,139.
[6]黄首晶.从知识创新的视角看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11-16.
[7]聚焦全国各版语文教材修订:怎么修?修了啥?[J].教育现代化,2016,3(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