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建筑防水行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走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道路,创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打造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多元协同培养建筑行业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专业改革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产学研;一体化
本文引用格式:徐小威,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节能材料)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0):21-2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加大了建设的步伐,建筑工程逐年增加,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防水材料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分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防水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筑防水工程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功能和使用寿命[1]。
目前,根据统计我国每年防水施工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防水材料总量为世界第二,居美国之后,且防水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但防水材料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业界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防水材料企业人才状况,总体技术队伍虽然庞大,但是高级技能工人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发展的瓶颈。很大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和研究机构往往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和时间在完成研究课题,而很少把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科研成果也仅仅停留在理论或实验室阶段,而对解决实际问题意义不大,导致高校教育和实际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而不是从实际问题需求出发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缺乏力度,同时社会也缺乏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等。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国家加大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投入力度,鼓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究既有利于学校长期发展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防水行业相关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希望能够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有能满足防水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为人才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的教学环境和完备的科研资源,同时企业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实践场地,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培养机制,创造现代化复合式培养模式,保证人才的导向培养,以及创新成果的定向输出[3]。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符合建筑防水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应在已有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按照现代高素质应用工程师质量规格要求,探索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校企协同创新
通过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集教学、科研和实际生产环节为一体。其具体实施办法是学校负责制定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各相关院系负责安排教学和组织实践,实验环节和实训中心则由教研室负责运行。在实训过程中,教师的工程与科研能力需要加强,另外教师还需对市场的动态信息进行精准把握,并适时适当地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通过优势互补,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4]。
企业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主体,又处在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在应用型人才技能素质培养中必然处于主体地位,理应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校可以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具体合作课题,从企业需求出发,以实际案例作为切入点,将工程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按照专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导向教学和定向培养,使学生拥有实践操作、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能力,力求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些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起到了助推作用。校企合作为学校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必然也成为了为企业直接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基地[5]。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学科近年来先后与上海建材集团、上海建工集团、法国派丽公司以及上海部分建材相关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包括共建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同时,选派了部分骨干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培训,拓宽教师思路,丰富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一年一度的材艺大赛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建筑防水材料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推进了学校办学与行业接轨,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与竞技的技能。材艺大赛特别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贴合行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校园文化的多角度综合育人提供了平台。
(二)课程体系建设
1.理论课程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与优化目前专业课程,制定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基础、专业学习、通识教育三大理论平台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创新素质培养来组成,原则上应该具有“浅显”“广泛”“实用”“新颖”的特点[6]。“浅显”是指理论知识应保持一定的深度,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广泛”是指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要尽量做到宽广;“实用”则是指要以应用型为导向来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体验式互动的教学方法;“新颖”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将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引入到课程中,同时对所采用的案例也要进行定时更新。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要遵循上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建筑防水行业的发展需求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建筑防水相关人才的需求。近来,校企合作已经越来越常态化了,但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大部分都是领导和部分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因此会造成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导致课程设置效果不明显[7]。为了能够做到无缝对接,在建筑防水材料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要有企业人员参入进来。此外,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真正走在企业发展之前并能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应该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在建筑防水行业即将缺少某一方向人才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对专业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
2.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一般分为校内实践课程以及校外的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由实验、设计和实习等课程组成,校外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的实践类课程。
(1)校内实践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锻炼和提高动手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渗透。
(2)校外实践课程一般可以从企业的实际案例中进行提炼,当然也可以直接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或技改等相关课题,因此校外实践课程的内容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另外,通过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等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训练环境。
(三)师资队伍建设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为了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而对教学团队提出的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拥有相关的实践经验[8]。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还需具备以下方面的相关素质:①对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技术动态要充分了解,并且能够在授课、实训和实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培养学生具有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基层技术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高尚品质等;③还需具有肯动手、会动手、勤动手的实践素养,带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④通过开展系列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了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可以派遣授课教师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排授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定岗锻炼,培养教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指导教学,也可以对授课教师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培训等。另外,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商讨教学方案,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 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
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健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为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人才的质量,满足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的需求,必须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运行,才能促进人才的有效和快速培养。
(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教育机构和产业界开展的各种合作性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以及人才培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实施的一种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由机构保障机制、协议制约机制、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激励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组成。
(二)运行保障
依据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和指导意见,制定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要求和措施。另外,邀请企业和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去,在专业建设、制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以及师资建设和体系评价等这些方面,都要认真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为有志于创业和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从政府方面争取资源和支持,保证实践的顺利开展。
四 实践效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一些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学生毕业就业、创业等方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做好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工程实训中心,并先后获得了“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硬件条件完全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共同建设创新育人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校外资源,抢占就业先机,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五 结语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防水材料)专业正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计划,借助校企联动的向心力,以满足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标准为导向,制定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机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拥有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高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性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觅.装配式建筑防水技术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5):76-77.
[2]王钰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150-151.
[3]谷艳玲,孙家国.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0):71-72.
[4]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6-70.
[5]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研究,2013(6):20-23.
[6]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6-9.
[7]陈飞,严晓岭.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的两难困境及研究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32-34.
司海飞,杨忠,胡兴柳.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6):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