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3 11:46: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品质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然成为时代赋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本文立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从树立质量意识、明确工艺流程及鼓励锐意创新三个方面谈谈在具体的学科课程中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质量意识;教学项目

本文引用格式:王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208-210.

         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我国劳动者的使命,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顺应时代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等环节。[1]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将工匠精神渗入日常教学,熏陶并鼓励学生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作品,形成自身品质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主动性的探索及思考、应付式完成练习拒绝深入探究等问题。这些现象突显出中职学生中工匠精神的缺失与不足。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重视出品质量、把控生产流程和鼓励锐意创新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重视出品质量提升质量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学生先有质量意识。首先,学生要能鉴别出作品的好坏,能知晓优秀作品的特点。比如在学习office相关软件之前能够知道好的WORD排版作品是什么样的,优秀的PPT是什么样的,被市场广泛使用或者在高端商业杂志上所使用的数据表格是什么样的。向高品质作品学习,对今后作品的质量要求有好的参照及高的标准,树立质量意识。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发现并恰当总结。其次,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自己的作品,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则通知的制作都需要关注其具体要求,恰当进行格式设置。

         每完成一次任务都积极反思,如果这次的作品就是企业的最终产品是不是能被检验合格,引导学生填写课堂自我评价量表,对所学知识及最终作品呈现进行自我评价,提升质量意识。再者,随着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邀请企业资深办公文员对工作中常用的操作技能及文件整理细节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最终出品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此外,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需要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示范者,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认真准备每一次教学资源,积极尝试教学创新,在日常教学细节中处处体现工匠精神。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细节渗透质量意识,使学生重视出品质量,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

 
二 明确工艺流程优化教学项目

       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品质的精神信念,这种信念的形成需要学生被触动,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点滴的积累,需要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工匠精神反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除了需要提升学生质量意识之外,还需要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所有的教学项目需要舍弃假大空,归“真”与“细”。例如,在课程教学中会引入“个人名片制作”(word软件学习项目)、“企业员工工资表”(EXCEL软件学习项目)、“珠海旅游攻略”(PPT学习项目),学生都需要从项目需求出发,考虑具体的作品生成情境,搜集、筛选、加工资源,最终生成作品并能投入使用。像“个人名片制作”项目,学生除了需要考虑常规性技术问题之外,与以往学习项目相比还需要考虑名片的材质,制作成本等问题,真正体验到产品从设计到加工到出品的整个流程。学生参与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亲见产品的诞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项目既可以来源于企业和生活中,也可以就学生身边,校园中的具体事情“就地取材”,灵活应变。比如我校近期组织的班级展板的设计制作项目(如图1所示)即可成为教学项目。学生需要搜集班主任寄语、班级照片、班花、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徽等信息,再运用所学排版知识进行合理设计生成作品,最终打印出品投入使用。这些来自身边的实例既能让学生一展所长,又能体会到知识转化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的愉悦,同时激发学生对作品品质的追求。


\



        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纯粹技能的反复机械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对整个流程的系统性有所把握,并通过对各个环节技能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来达到核心技能的习得。在教学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关注细节,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在作品生产流程的各个重要环节提供及时的反馈及必要的评价,如在项目进行之初对前期准备工作的初步审核(收集资料是否齐全、产品尺寸是否明确)、在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在作品设计完成后组织互评及项目的完善提升、组织学生代表观摩印刷出品过程。使学生对整个工艺流程有全面的认知,关注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三 鼓励锐意创新搭建展示平台

        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及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2]在工匠精神与课程教学的融入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精专,还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珍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技能,鼓励学生创造创新,为学生搭建多个技能展示平台,保持知识输入和技能输出的有效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将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授课已强调的问题,此时教师宜耐心解答,肯定学生不懂就尝试解决并寻求帮助的举动;一类是正常授课没有涉及到,是学生自己遇到的特殊问题,此时教师宜祝贺学生遇到了能够自我提升的节点,同时将问题跟其他同学分享尝试一起积极解决,在课堂上形成珍视好奇心,善待每一个自己遇到的难题这样的好的氛围,即培养学生对自身好奇心的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技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上任务的完成通常只是用到某个大功能中的一个小命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由一个技能点引出一个技术面的认知,由一个操作命令辐射整个对话框的探索,鼓励学生主动丰富自身技能。倡导学生创造创新,把自己好的想法落实在笔头指尖,鼓励学生分享所思所得,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好的展示平台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优秀作品展示环节、高手靓招显摆环节均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课堂外班级微信技能讨论群、班级文化展板、校内技能竞赛均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知识的输入、作品输出这一路径保持通畅,为学生的技能提升铺平道路[3]。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好奇心,能够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能够积极地共享新知识新发现,能够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工匠精神的种子就在心里种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内化成自身的品质,指导今后的具体实践。

四 总结

        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代劳动者的使命,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要求。[4]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每个职校教师需要思考并努力践行的课题。目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我们尝试从提升学生质量意识、引导学生把控生产流程,倡导专业技能精专、提供多样展示平台并鼓励学生创造创新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
[3]熊韬.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36):365-366+371.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5,31(08),54-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5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