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基础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13:07: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传统礼仪文化被边缘化,在传承中遇到的瓶颈是因为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家长轻视甚至忽视礼仪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误区甚至盲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礼仪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必须从儿童开始,而儿童教育又必须从家庭礼仪教育着手,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必修课,父母是教育孩子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最好的教师;家庭礼仪教育作为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基础,作为社会文明大厦的根基,中华儿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这件大事。

关键词:家庭礼仪教育;儿童礼仪;行为养成

本文引用格式:冒耀祺.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基础[J].教育现代化,2019,6(28):156-158+170.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Children’s Civilized Etiquette Behavior

MAO Yao-qi

(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tong,Jiangsu,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is marginalized.The bottleneck encountered in the inheritance is the lack of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which,to a large extent,is due to parents’despise or even neglect.In this respect,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s and even blind area;and parents do not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As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civilized etiquette behavior and parents are the best teachers to educate children,etiquette education must begin with children,and children’s education must start with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social civilization,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children’s civilized etiquette behavior.Therefore,Chinese peopl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do a good job of this great event.

Keywords: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children’s etiquette;formation of a behavior

          中国自古一直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是告诫人们,人要成长发展,就要从学礼开始,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立足之处。荀子也曾说过,“礼者,养也。”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容和形式尽管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始终作为中华儿女血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世代相传。我国流传影响最大的一本启蒙学教材《三字经》就力劝人们学礼仪就要从少时开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但现在传统礼仪文化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礼仪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似乎无礼仪可言,尽管现在许多孩子天资聪颖,可爱活泼、善于思考学习,但同时,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如不讲礼貌,不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在他们身上无礼自私、独断霸道、唯我独尊等品性暴露无遗,可以说是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家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将传统礼仪文化传承下去,“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对儿童实施礼仪启蒙教育,让儿童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为日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一 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前中国主流文化中,传统礼仪文化已基本上被边缘化了,在现代家庭中基本上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从绝大多数家长人员结构便可以看出端倪。祖父母辈的基本上是50后、60后,他们经历过中国传统文化被洗劫的年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后的补课也是非常微弱的,由于这方面素质的缺乏,加上应试教育的不断影响,使他们忽略了对子女进行礼仪文化的传承,普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过多关注。由于孩子从小很少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缺乏孝悌意识,从心底里漠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对生活中常出现礼仪缺失的不良行为不以为然。即使在家有礼仪教育的家长,也往往只停留在教育的表层,诸如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而对于礼仪的核心和精髓即‘敬人’、尊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礼仪方面关注较少”。[1]自然对子女也就谈不上要求达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人格境界了。由于他们对子女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重视不足而导致了下一代在礼仪文化上的缺陷。这一代基本上是实施计划生育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对子女进行家庭礼仪教育的意识非常薄弱。他们虽然比上一辈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尤其舍得在智育上投资,如买学区房,上各种辅导班,培养特长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出现了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溺爱、过高期望的倾向。但由于对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轻视礼仪教育。致使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四-二-一”结构家庭的独生子女难以和别人相处,觉得在家里是大人宠爱围着打转的“小太阳”、“小公主”、“小少爷”,所以在外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别人的意识,集体主义和团体观念很淡薄。另外作为父母辈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中离婚率相当高,由此造成了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等。在这些特殊家庭环境中家庭礼仪教育基本上被放弃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或简单粗暴,孩子成为出气筒,因而使孩子自卑,不自信,不愿与人交际;或因内心愧疚,精心呵护,过分迀就,因而使孩子容易产生独断专行、以自我中心,缺少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在这些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很难受到任何一方的礼仪教诲,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礼仪失范的现象。从这些方面来看,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是传统礼仪文化在传承中遇到的瓶颈,必须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努力加以克服。

二 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礼仪教育观念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儿童成长起来都要走向社会,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礼仪,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2]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应受到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从礼仪教育开始,礼仪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轻视甚至忽视礼仪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误区甚至盲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礼仪的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在家庭礼仪教育方面的糊涂观念,充分认识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家庭礼仪教育是传承礼仪文化的必经途径。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关于家庭礼仪有着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相濡以沫的优良传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文化,“孝”为百善之首,最基础的就是爱父母。但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却颠覆了这种关系,家庭关注的重心基本向下一代倾斜了,变成了爱子女,一切为了子女,很多家庭发生矛盾就是因为孝文化的缺失。现代家庭如果没有仁爱孝悌精神的传承,礼仪教育就失去了根和魂。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人们安生立业的根本,也是新时代现代家庭文明礼仪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不仅牢固地维系着中国家庭的伦理道德,更成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其传承和发扬只有通过进行家庭礼仪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是传承礼仪文化的桥梁,更是必经途径。

          家庭礼仪教育可以冲淡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智育方面,很少顾及到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智育的一支独秀,它包含了德育、礼仪、审美、体育、劳动等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眼下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冲淡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可以做到的。要走出礼仪教育被轻视的尴尬境地,家长就必须纠正只关注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倾向,把礼仪教育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上,真正发挥其规范子女礼仪行为、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家庭礼仪教育越早越好。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时期是个体心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可塑性非常强,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动作,最易养成一种行为习惯,这个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长必须把家庭礼仪教育作为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在儿童早期进行家庭礼仪的启蒙越早越好。儿童期适时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绝不是权宜之计,从长远看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尤其对他们品性的完善和发展会打下稳固的基础,对其毕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如未打好这个基础,以后再进行纠正,难度将会大大增加,个人的健康成长也会受到阻碍。

          父母是教育孩子养成文明礼仪的首位教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适应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3]是人们在社会生活里的最基本的环境,是教育功能最先诞生的母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的教育。《周易·家人》中说:“正家而天下安矣。”《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不仅是其成员相处的一个稳定的场所,也是家庭成员们于外界取得联系、进行交往的重要场所,同时又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4]除学校教育对儿童形成的影响外,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人格品德、生活礼仪,抑或生活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礼仪是一切礼仪的基础,礼仪教育是家庭礼仪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绝不可小觑。儿童时期是儿童接受知识、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对于世界的认知很不成熟,家长应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使其成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这就使家庭礼仪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和关键。因此家长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身体力行将家庭礼仪教育摆到重要位置上加以实施。

三 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最好课堂

         礼仪素质的培养应从孩子幼小时的家庭教育开始,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最好课堂,在这个先天的课堂里,孩子经过家长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与培养,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就形成了一种文明礼仪习惯,“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效应是后天教育难以达到的”。[5]所以家长必须精心上好课,使家庭礼仪教育成为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最好课堂。

         礼仪蕴藏于家庭平凡的生活的每时每刻,家庭礼仪教育应注重生活礼仪教育,这是孩子养成文明礼仪素质的基本工程。对此应不厌其烦地耐心地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生活礼仪主要指用餐礼仪、仪表形象、交往礼仪三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从早晨起床开始到晚上就寝,这中间包括穿戴、洗漱、吃饭、走路、称呼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如早晨准时起床,自己整理床铺,自己盥洗。吃饭时要做到碗中不留饭菜,桌面、地面要干净。衣冠要整洁,行立坐卧要端正。行走时步履要稳重,不站门中。出门时要向家人说“再见”,晚上睡觉时要对家人道一声“晚安”。

         生活礼仪中,交往礼仪很重要。交往礼仪中以敬老为最重要,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敬老爱老的教育,让孩子从中体悟做人的道理。孩子只有对长辈尊敬爱戴,家庭中长幼之间的关系才能变得亲切亲密起来。要教育孩子无论何时何地见到老一辈时,都应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好,使用敬语,如“您”“请”等,听从长辈正确教诲。在长辈生日、重阳节那一天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祝贺,并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如果不是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要经常带孩子一起探望老人家。尤其在节假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是进行礼仪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时机,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和充裕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如除夕晚上全家吃团圆饭,初一早晨,向自家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如意。拜年讲究穿新衣,整洁干净,色泽喜庆。春节期间还要对亲朋好友,尤其是长辈拜年。平时对家里来客要问好,懂得待客之道,学会接待客人;还要了解作客之道,到别人家做客要提前预约,作客时尊重主人的安排,做到客随主便;如打扰别人应说“给您添麻烦了”;得到别人帮助要表示感谢。

          如在公共场所,则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与人相处做到谦让、尊重和包容。尤其遇到老人时要礼让老人,走路老人先行,排队老人在前,在公交车、地铁要主动让座,主动让老人先上下车。生活礼仪很繁琐,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就靠这些细节的日积月累才能养成。
\
         家长作为孩子礼仪教育的首老师,在家庭礼仪教育的课堂里虽然和孩子朝夕相处有着天然的教育有利因素,但不等于能胜任,要胜任这一角色,不仅仅要注重生活礼仪教育,从细节着手,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言行示范,让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养成一定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这是家庭以外的任何课堂都无法相比的。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庭教育中的身教作为礼仪教育非常重要的隐性部分,对孩子行为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身上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检验着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家庭礼仪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教育自己,对传礼仪文化进行补课,以优雅的形象出现在孩子眼中。

          一方面要努力树立和培育良好的家风。风正气清,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每一个家长无不希望以自己淳朴的家风,以自己在生活中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启蒙自己的孩子。我国自古就有家训、家风传承的传统,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优良的家训、家风无一不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优秀传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其三观,包括为人处世,以及生活习惯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良好的家风的熏陶,使子女自然就会于潜移默化中具有较高的文明涵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另一方面要维系家庭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仪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的和谐是家庭礼仪教育得以实施和延续的保障。家长必须全力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儿童在和谐互谅、谦让有礼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6]从小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重德修身等品质,引领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融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特殊家庭,即如前所提到的缺乏家庭礼仪教育环境的家庭虽然非常困难,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同小可,但这并非意味着不可克服,只要家长心中有孩子,积极创造一定的条件,尽量让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尊重和信任,就能对家庭关系的缺陷有所弥补。

         由上可见,当前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是传统礼仪文化在传承中遇到的瓶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礼仪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礼仪教育开始,而儿童教育又必须从家庭礼仪教育着手,家庭礼仪教育是儿童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这个基础很薄弱,作为个人就难以健康成长,作为社会文明大厦的根基就不会牢固,就有被倾覆的危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牢牢打好这个基础,这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要做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刘洪洪.大学生礼仪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6.
[2]曾燕波.儿童礼仪家庭教育的第一课[J].当代青年研究,2015(5):13-18.
[3]郭百灵.开展学前儿童家庭礼仪教育的意义及其有效途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6):3-36.
[6]刘琴,田穗.儿童礼仪教育的文化之根与传统经典借鉴[J].中国教育学刊,2017(8):94-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