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人才需求导向下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改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11:37: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传统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尚存在矛盾。随着我国对资源管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日益重视,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对高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人才需求导向下的教改原则,并从学科认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行政辅助等方面提出了教改思路。

关键词:人才需求;遵循原则;教改思路;资源环境科学

本文引用格式:张克新,等.基于人才需求导向下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改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7):93-94,101.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从生态观点出发,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运用到生产和环境建设领域的综合性学科[1]。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社会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能够真正发挥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是教改工作中的重点任务。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与社会人才需求尚存在矛盾,高校中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存在断层,需要一定时间适应,甚至毕业后跨专业就业的比重也不少。当前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中也存在此类问题,不容忽视。

一当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新兴学科,基础相对薄弱


        2012年,教育部将原来的“071403W资源环境科学”和“081105S资源科学与工程”合并为“082506T资源环境科学”。目前开设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并在2018年招生或继续培养的本科院校有20所,而全国本科院校1243所[2]。师资队伍的组建缺乏传统学科的层次梯队,尚不丰满。不论从学科建立时间还是专业开设情况来看,资源环境科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与我国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的现实存在差距。同时,与相邻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等,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尚未明晰。

\

 
(二)教学内容和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即为主干课程。授课方式是以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课程结合的形式。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具体教学资源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重点还是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验实践方面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丰富。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课堂授课,实验大部分停留在验证性实验阶段,实践活动也基本在高年级才会接触,使得学生对学科的理解长时间停留在平面维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足成长。

(三)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教改工作不容忽视的重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人才是每一所高校的奋斗目标。资源环境科学是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在我国当前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国家急需相关专业人才的补充,特别是能够快速进入工作岗位,承担研究开发任务的人才。然而目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社会需求,我们的毕业生往往理论素养过硬,实践能力较差。

二 人才需求导向下教改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就是让人们自主、自信、自强,不断激发潜能,创造财富。在高校教改中要将以人为本原则贯穿始终,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认识自身、强调自我。这种以人为本原则的坚持,不仅是要在教学、管理等活动中给予尊重,更是要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重视人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只有与社会整体认同的以人为本理念对接,所实施的教改才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改革。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新时期的高校教学改革,必须“真刀真枪”,不能摆花架子。口号喊的再响,学生毕业后不符合社会需求、就业难,就是失败的教改。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耗费心血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到教师安排、课业布置等等,一切都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效果验证的。教改方案写的再新潮,理论引入再先进,方式方法再多样,最后并不符合教学实际,没有成效,浪费了很多资源和精力,是得不偿失的,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当前的教学工作中,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存在时差,导致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实践能力不能充分发挥[4]。不是教师不知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忽视了实践活动。课时有限,需要讲授的知识很多,自然就挤压了实践活动的时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在缺乏实践作为后盾的教学模式下,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照本宣科”,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造。

三 基于人才需求导向下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改思路

(一)强化学科认知


        学科认知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科建设上,更不是简单的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学科认知应该建立在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高度,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学科认知的基础,特别是资源环境科学这样与国家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的政治高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相对增加学科认知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将实验实践作为教学重点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部分是将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课程分开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来说较为枯燥,课堂反复进行重点理论的梳理,学生的接受度其实并不好,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理论知识是抽象的,而实验实践课程更具趣味性,将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大量实验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可以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实验实践课程作为重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杜绝以验证性实验涵盖一切,有些课程验证性实验更好,有些内容可以采取先做实验再学理论的方式,甚至可以自主设计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课程也是如此,不要等到学生到了找工作的年级才推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这时的社会实践往往带着就业的压力,不如从低年级开始设置一些时间较短的小型实践课程,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定位。

(三)以科研带动学生创造力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创新动能不足,而科研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体现。科研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中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而具备科研能力又是社会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教改中,必须扩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范围,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以通过学校设立科研项目、学生自助申报科研项目、学生自主发起科研活动、学校带队参加科研竞赛等形式,将科研活动融入到日常学习当中。只有通过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才能造就创造性人才特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创新特质[5]。

(四)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技术推广和技术工作等。针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需求,要求学生不但应该具有宽厚的专业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例如,日后想在高校任教,就必须具有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想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推广工作,就必须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对于推广工作而言,良好的新闻传播学功底可以让环保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在选修课程上,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修交叉学科的课程,在拓展视野的同时,还能为日后就业进行准备。

\

 
(五)推进行政助力,加强辅导员作用

         在高校教改工作中,精力主要集中在对于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调整上,往往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存在,承担着一个上传下达、沟通联系的作用,虽然并不直接承担教学任务,但在学生良好品行、健全人格的养成,进取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那样正式,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更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教师,更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效。另外,辅导员在每年的就业调查工作中也可以第一手了解学生就业信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指导,更有利于人才输送的针对性。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社会生产力,助推国家建设,促进人类繁荣。在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的双重主导下,对新时期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很多挑战。不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后能够实现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快速转换衔接是验证高校教学成效的重要一环,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一直是高校教改的努力方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一定能够助推资源环境科学得到长足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供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09-18)[2016-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3882/201209/t20120918_143152.
[2]石兆勇,李亚娟,王旭刚,等.我国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征分析[J].科技视界,2018,66-68.
[3]郝嘉利,康永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1):6-7.
[4]唐利,李银生,沈国清,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体系的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6,4:65-68
[5]罗湖平.现代大学教学科研互动性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4(8):78-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