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是高中教师带领学生超越地理知识的符号特征,更加注重地理知识内在逻辑与知识意义价值的学习。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低纬度、师生交流不深入、教学活动无深度的问题,提出地理深度教学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知识;对话;思维
本文引用格式:郑贞.高中地理深度教学问题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8):142-144.
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情境带领学生超越知识表层符号表征的学习,追求知识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1]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则是指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层挖掘教材中地理知识的丰富价值,带领学生通过表层地理知识符号的学习,把握地理现象的本质联系,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实现地理教学的发展性价值,促进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2]在地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以知识的堆砌的形式交给学生“是什么”,更应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明白“为什么”的道理,进一步知道“怎么做”的方法。一方面,深度教学可以使学生摆脱现阶段“知识中心”、“填鸭式学习”的传统教育桎梏,实现地理教学中知识、思维、情感、价值的有效统一;另一方面,深度教学的理念与地理学科特性比较契合,地理学科兼具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属性,又与高中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深度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的作用和价值。
一 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一线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流于表面,缺乏有方法的对教学内容做深度解读,缺乏对知识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这种缺乏深度的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低维度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更有智慧的生存,不是为了学生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达到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以单薄的地理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重视知识本身,轻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甚至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方法,必定造成教师教学内容不深刻,学生知识获得不深入,知识是无穷尽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多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如何使获取的知识是智慧的、是可以提升自我的,是教师应当思考的。无目标的教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样的地理教学是教师应当追求的,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地理教学最终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也是必须思考的话题。
(二)师生交流不深入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及时、有效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师生交流不密切、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也是打开师生交流大门的障碍。导致师生交流不深入的原因:师生交流意识的缺失是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学生缺乏请教教师,教师缺乏于学生沟通的意识与时间,师生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地理课时少的因素导致地理课堂时间变得尤为宝贵,地理教师也尤为重视课堂教学,地理课堂是教师讲课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时间,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地理知识也成了地理教师的一项技能,但教师主观长篇大论的对学生的知识输入,忽视对学生知识获得成效的了解。师生间匮乏的交流会加重学生地理知识的浅层次获得,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与地理知识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学活动无深度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还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的力度,提倡开展地理调查、地理考察等多样化的活动,进而扩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传授地理知识,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活动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活动的质量更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首先,课时紧、教学任务重,导致教师大量灌输知识,忽视互动活动的地理课堂并不少见,这样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教学效果定不甚满意。其次,教学活动设置的简单化也会导致教学活动质量不高。例如,湘教版“中国的洪涝灾害’一课,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四川某地洪涝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洪涝的形成原因。这样的课堂活动的设置的确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洪涝灾害及其成因等知识,但其深层的地理大环境的作用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以及人在其灾害发生中扮演的角色等并无涉及。地理的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学会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
二实施深度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体现知识深度
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教学目标能够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知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整合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测量学生行为结果等。[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其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对知识教学价值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获得的层次,也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根据教学的内容将知识分为以下几个维度,如下图: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调知识广度与知识深度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的地理知识存量,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知识,使学生在人事环境和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术语;[5]又要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创造性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养成,地理观点和地理思维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既能掌握好该学段应学的地理知识,又能对某些领域比较前沿的动态有所了解。深度教学的运用从来都不是空谈理论,把握方法的实质,使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才是最终目的。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慎重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求高效的教学质量。教师不同深度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都会产生不同层次效果,根据上图可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与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低层次目标的基础性意义,强调高层次目标设置对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作用,也要发挥其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意义。当然,知识的深度教学不在于教学内容多深、多难,不是内容越深越好,而是要改善传统注重符号教学,把握知识内在结构和逻辑,注重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教育价值与社会责任。根据知识的性质与知识维度分类,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世界的气候》为例,进行深度教学案例分析。
(二)师生交流实现对话深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不单单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深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基于教学内容建立蕴含教育价值的深度师生对话关系。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最经常、最普遍的途径和方式,其最根本的追求是促进学生发展。[6]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对教学内容做出“意义的发现”,这才是真的学习,教师不仅是向学生提示知识和信息,更要考虑这些知识和信息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提供对话的机会。
例如,在进行《等高线》的学习时,让学生依据一副等高线地形图来设计最佳登山路线。学生或许不会设计出教师心目中预设的省时省力的路线,而是选择从山脊登山、从陡崖登山等等。这时不妨与学生一起讨论选择的理由:选择从陡坡登山的学生喜欢攀岩等等。教师不以唯一的标准判断学生的对错,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生成,思维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可以畅所欲言的师生关系,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与此同时,师生对话的过程也是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过程。在交流中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提出智慧之见,创设深度对话,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有效合作,慎重多考虑,充分准备与反思教学,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或增添新亮点。师生及时、有效的交流利于师生互动对话、深度对话,在交流中学习,在对话中提升,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活动彰显思维深度
知识的客观陈述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深度教学使学生能将地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同时受生活情境启发,获得更多地新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被选入教材的知识内隐着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方法,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启迪作用。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预设性思维方式,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身份,教学的本质是变化的、多样的、发展的,教师的教学思维要从预设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变,自由教师的教学思维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体验,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创设情境讨论有深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引起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只有真正有深度的知识教学才能摆脱传统的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的诟病,只有真正有深度的对话教学才能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善,只有真正有深度的思维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技能。中学地理教师在一线教学中,要逐渐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坚持地理深度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31.
[2]农玉娴.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何旭明.论教的兴趣与学的兴趣[J].现代大学教育,2007(3):20-24.
[5]袁孝亭.王向东编著.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0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