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要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以跨学科交叉、多能力融合、价值塑造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的艺术教育实践,从“推动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三个层面阐明了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冯向阳.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1):17-19,22.
随着社会和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和多元化,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有31所,高职院校42所,艺术类中职学校130多所。随着许多单科性大学逐渐全面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甚至创立艺术学院。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低层次重复和教育资源浪费,突破传统专业格局和学科壁垒,创新理念,合理定位,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急需面对、亟待改革的新课题。
一 新形势下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的历史方位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进程正式开启。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为核心的“新工科”教育理念[1]被提升日程。自此,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从大教育的范围来看,高等教育新的历史方位将深刻影响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境遇。一方面,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在破解新时代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问题中有所担当;另一方面,与倾向于专业化的科学教育、实践化的工程教育以及内向性的人文教育不同,艺术教育应该突出其自身特有的内涵价值提高站位明确定位。总之,在当前高等教育从偏“数量”全面向重“质量”转型升级的时代境遇下,如何把“双一流”“新工科”的建设良机转换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契机已经逐渐由“选答题”变成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的“必答题”。
(二)我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困境
我国高校现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三种:通才培养模式、专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是指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专业界限,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属于横向型人才培养方式。师范类艺术教育通常采用这种模式,其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高精尖”的艺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艺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将来任教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专才培养模式是指针对学生某方面的专长和特殊技能加以培养,以适应社会专业化的需求,属于纵向型人才培养方式。这是大多数专门艺术院校所采用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门艺术院校的优势是专业师资队伍、院系和课程设置以及硬件设施较为齐全,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学科相对单一,不同程度存在重“艺”轻“文”的倾向,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尤其是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以及“艺考热”“艺术教育办学热”的持续升温,专门艺术院校“求大”(体量)、“求全”(学科)、“求多”(专业)心切、“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培养质量堪忧。[2]面对这种“失落”的局面,艺术教育亟需要破除困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有限,在综合性大学中,专业艺术教育同样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定位和目标不清晰、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乃至政策的支持力度弱化等。然而,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显而易见:教学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和文化底蕴深厚等,为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因而,与专业艺术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单一理念和单学科、专业化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综合性大学大都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综合性大学专业艺术教育扬长避短发展差异化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既具出色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高水平文化艺术素养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综合型艺术人才的时代要求。
二 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
所谓“复合型”人才,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具备在掌握两门或多门以上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兼具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宽厚的实践能力的人才。相较于传统教育理念语境下的“复合型”概念,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其独特的定义和内涵。即由“综合素质”教育观念取代单一的“专业素质”教育观念,由“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取代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的教育观念。概而言之,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跨学科交叉、多能力融合、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型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跨学科交叉: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前提
当前,“互联网+”“设计+”“硬科技+软实力”互动融合的创新模式要求艺术人才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跨学科、跨行业、跨界整合的创新知识与能力储备。艺术教育的学科交叉既包括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也应包括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的交叉互补。换言之,复合型艺术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内纵向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跨学科横向各专业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双向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倡导学生以艺术专业知识为主体,兼具科学与人文社科知识,形成包括艺术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厚重品质。
(二)多能力融合: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基础
复合型艺术人才不仅需具备艺术专业和相关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的知识素养,同时应兼具相关专业技能,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因为只有这样的“通才”才能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满足当今社会对艺术人才多元化高标准的需求。在理念上,多能力融合可分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产教融合为支撑、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三个层次。其实质是从“一专多能”型迈向“多专多能”。首先,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艺术“专业者”,这可以说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特征。其次,以产教研融合培养艺术“实践者”。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要充分重视“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最后,是创新能力的塑造。从培养端看,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不能简单止于专业知识的交叉,更应强调能力的复合化乃至思维的立体化,要将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融会贯通,达到高度综合,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三)价值塑造: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旨归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根植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层面,具有内化精神、升华人格的重要作用,也是健全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3]一个仅仅局限于“适应社会”的艺术生即使专业技能如何过硬却注定只能是一个狭隘的“平庸者”。这就意味着,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宽广的专业艺术基础与复合多维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良好的人文底蕴与崇高的理想抱负,尤其要具备国际视野。其作用小而言之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大而言之则承担着塑造未来、引领文化对外交流的使命责任。
三 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综上,跨学科交叉、能力融合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可以说是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过程,潜心“修内功”,推动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一)推动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常态化”
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探索交叉学科理念,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是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以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其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限制,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整体性,初步形成了“一主两翼”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专业课程的“主体课程模块”为主线;纵向交融课程、横向交叉课程的“辅体课程模块”为其两翼;实验性质课程作为创新的支撑平台;实践性课程贯穿于全部课程模块中(参见图1)。
艺术实践能力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艺术实践教学应“长抓不懈”,使其“常态化”。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内容模块“常态化”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贯穿于主体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长效性、固定性,意在检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如:星期音乐会、期末展演、期末和毕业汇报会、视唱练耳课程汇报音乐会、舞蹈课程汇报演出等等;第二,贯穿于辅体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长效性、非固定性,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进行实践,意在检验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认知情况。独唱独奏音乐会、新作品音乐会、交响音乐会、合唱音乐会以及纪念音乐会、专题音乐会、专题舞蹈展演、新年音乐会等;第三,贯穿于实验性质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时效性、非固定性,意在检验实验结果,允许探索与失败。如:学生研究项目汇报音乐会、教学改革成果音乐会、教学质量建设项目展演、艺术学院与其它单位联合举办的音乐会、歌舞晚会;以及由专家指导,教师主讲、学生示范的专题教学研讨会;学校公共艺术活动展演、艺术比赛等。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下毕业的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均较为优异,其社会的适应性更为广泛。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而言,师资力量“投入”的数量与质量和艺术人才的“产出”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在当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中,艺术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绝大多数从一线引进的教师强于实践,缺少人才培养与教学经验,而学院派教师往往注重理论,实践经验略显不足,授课内容理论性强,技能性内容往往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5]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须转型升级。
突破艺术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着手。就硬件层面而言,要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请创作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化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走进课堂讲学讲座,同时分批将主讲教师送到合作单位培训和进修,将新知识新技术与理念带到课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与“双能型”教学人才。就软件层面而言,要着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社科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以最终提升艺术专职教师的专业教学、科研能力。总之,只有通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形式才能为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
(三)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6]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所忽视。传统文化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艺术教育中有极大潜力,对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情感认知力、增强审美感知力、扩展丰富想象力、建立健全高尚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创新复合型艺术人才模式必须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扩展。首先,要着力构建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例如,按照当地风俗特色参与大型承办对外文化艺术活动等。最后,还应该结合专业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文化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广东粤剧艺术传承基地”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以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创新为导向,结合广东地域特色,开展艺术实践教学,培养表演艺术人才。譬如与广州粤剧院合作开设《粤剧唱腔与身韵》课程,与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共同举办“2014年国家艺术资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诗经·乐图》套曲音乐会,用音乐、表演的形式重温中国古典的诗词礼仪。原创大型交响清唱剧《先行者——孙中山》和原创室内乐作品《秦粤时空》的巡演等均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
综合性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条件和优势。创新综合性大学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在尊重艺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既要积极探索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又要防止“千校一面”的雷同趋势,为繁荣新时代艺术事业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领军人物和复合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2):20-27+2.22 投稿邮箱:chinajyxdhzzs@163.com
[2]吴戈.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J].艺术教育,2017(19):12-15.
[3]贾巍.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4):39-40.
[4]章立新.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及人才培养[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15(01):1-7.
[5]邹小荣.从人才质量观的变化探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47-148.
[6]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N].光明日报,2016-12-1(0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