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植物认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认知教育的知识体系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形象感知再抽象生华的原则进行构建。植物认知游戏化教学符合幼儿阶段的知识构建规律,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植物认知游戏中进行学习,从而使得知识迁移碎片化概率有效降低。“种植园实操”和“家庭园艺”使得课堂认知与课外实操相结合,实现幼儿植物认知的立体式教学,将幼儿头脑中平面式的植物认知上升为立体式的植物认知实践,引导幼儿从“活学”走向“活用”,实现了植物认知的再升华。
关键词:植物认知;层次性;游戏化;家庭园艺;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聂秋歌.幼儿阶段植物认知教育的行与思[J].教育现代化,2019,6(25):155-157.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往往会对鲜艳的花朵或新鲜的果蔬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么三五成群地驻足花前,要么对漂亮的水果把玩良久。植物认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植物认知教育中如何把握幼儿学习的敏感期,抓住幼儿求知的敏感点,引导幼儿掌握植物知识,是众多幼儿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幼儿植物认知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就幼儿植物认知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一幼儿阶段植物认知教学应进行阶梯式设计
知识体系的科学建立是知识构建的基石。任何一种知识的层次构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植物认知教育的知识构建一定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形象感知再抽象生华的原则。即在植物认知教学中,应先引导幼儿在自然界里、在生活中对植物进行形象感知,在逐步感知的过程中完成植物认知的浅层次构建,然后再回归室内课堂对幼儿进行室内传授。
如图1所示,幼儿植物认知教育应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过渡。我们认为在幼儿的植物认知教育中,应先掌握宏观知识(植物的分类)、再掌握微观的知识(植物的器官);应先掌握植物的播种,才能发展到植物的管护;在管护的过程中,进而爱护植物、热爱自然,实现幼儿教育中“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的过渡。
二 游戏化教学是提高幼儿植物认知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3-6岁是幼儿五大领域发展提高的关键时期,也是认知世界的关键期[1]。这个时期,幼儿总是充满了好奇心,总是主动用眼睛、用手乃至用脑去探索新奇的事物[2]。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知识迁移和发现探索必须要符合幼儿时期的心理要求和行为要求。简而言之,讲授式的学习往往只能短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得知识在由传授者向受体进行迁移时,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被幼儿感知,过多过长的讲授甚至会使幼儿在受教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这是教育的大忌,也是教育的失败。而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认知,通过参与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趣味性提高吸引力,必将更加高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得知识迁移碎片化概率有效降低[3,4]。
植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因此和植物相关的游戏主题也是多种多样,如植物歌曲、植物舞蹈、植物绘画、植物手工都可以作为幼儿植物认知游戏的载体。在我们植物认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加注意针对知识难点设计特定游戏,有效促进知识转化。如对幼儿进行植物器官的认知教育时,我们发现幼儿对此知识点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针对此知识点专门设计了植物器官认知游戏(见图2)。教育实践中,首先对幼儿讲授知识点:植物器官可分为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营养器官包含根、茎、叶,生殖器官包含花、果实、种子;营养器官吸收、生成、传输营养后,植物才能开花结果。然后,我们设计了游戏:先画2个圈,1个是营养器官圈,1个是生殖器官圈
(见图2)。任选3个小朋友为根、茎、叶,任选3个小朋友为花、果实、种子。然后给小朋友下达命令,营养器官(生殖器官)请进圈,看谁进得快。几次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基本上就把植物分类牢记在心。接着,让6个小朋友分别进到自己的圈子,然后提问小朋友,植物怎样才能开花结果?提示小朋友们回答:吸收营养后才能开花。然后就让生殖器官圈的幼儿说:
“我要开花,我要结果。”听到要求后,营养器官圈的小朋友们就跑向生殖器官圈,和生殖器官圈的小朋友拍拍手,或让小朋友自由发挥,给生殖器官圈的小朋友输送营养,数分钟后,营养传输结束。6个小朋友手拉着手转圈圈,边转边唱“我们长大了,我们开花了。”通过此游戏的开展,幼儿就可较为轻松地掌握植物器官的分类。
在对幼儿的植物教育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育阶段和行动特点。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厌烦僵硬的教条束缚,喜欢游戏。通过特设的植物游戏,就可让孩子们在目标性的游戏中学习,最终实现“游戏学习”和“快乐学习”。
三课堂认知与课外实操相结合实现幼儿植物认知的立体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游戏手段分层次对幼儿进行植物认知教育后,植物相关知识在幼儿的头脑中已经基本实现了平面化的知识迁移,但这种知识并不一定能在幼儿的头脑中生根。如图3所示,我们认为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知识后,更重要地是让幼儿带着头脑中的知识去进行植物观察和植物管护。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头脑中平面式的植物认知知识上升为立体式的植物认知实践,引导幼儿从“活学”走向“活用”,实现植物认知的再升华。
(一)种植园实操是幼儿植物认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植物认知的知识从书本走进幼儿的大脑,我们特地在幼儿园中设立了种植园。在课堂上进行植物认知教育后,我们就会引领幼儿走向植物园。
如表1所示,我们在种植园中开展了多角度的植物认知实操内容。这些种植实操既和课堂知识彼此呼应,也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幼儿实现了“做”中“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实践彻底点燃了幼儿植物认知的兴趣[5,6]。在实操开始的初步阶段,幼儿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种植园,去浇水、去观察。随着植物认知实践教学的深入,对植物进行管护和观察已经成为幼儿的原发式行为。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时,幼儿往往会自发地跑向植物园,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反馈至老师,带着问题向老师请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地自主学习。
(二)引导式的家庭园艺管护让幼儿植物认知教育从课堂走向了课后
课堂外的学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主战场。对于幼儿植物认知教育而言,课后的延伸学习依然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在幼儿植物认知的实践教学中,特地设计了“我和植物一起长大”的家庭园艺实践活动。活动要求每个幼儿在家长的陪护下管护自己家的一盆植物;要求幼儿全面负责给植物浇水,给植物晒太阳,每天观察植物。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植物认知教育从幼儿园内向幼儿园外的延伸,也达到了全方位多维度教学的目的。
“我和植物一起长大”的家庭园艺实践活动,其实也是父母和幼儿愉快度过的亲子时间。伴随着家庭园艺实践活动,幼儿定时浇水,全面负责植物管护,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责任教育。随着植物的逐渐长大,爱护植物的潜意识也在幼儿的头脑中逐渐生根发芽,最终实现了幼儿行为范式教育的目的。
四幼儿植物认知教育中还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在幼儿植物认知教育中一定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特殊性和植物认知的独特性。所选植物的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体质较弱,易发生过敏现象。因此,植物认知对象一定要保证安全无害,如“一品红”之类容易引起人体过敏的植物,绝对不能放在种植园中。幼儿天性好动,喜欢用手、用口去感知外部世界,长刺的植物也最好不要放在实操的种植园内。特别地,有的种子带有包衣,这些包衣很可能是有害的化学试剂。如果将这些包衣种子播在种植园里,幼儿依然有可能翻出土壤中的种子,万一吃下包衣种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种植园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点。种植园中的田块不宜过大,最好以小型长方形地块为宜,如长4米、宽1.5米的地块。这样的田块设计便于幼儿站在地块两旁进行观察。此外,田块之间的园路设计,既要保证平整,也要保证一定的宽度。因为幼儿喜欢嬉戏打闹,具有一定宽度的园路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在植物实操中的推搡和踩踏。
对于成功的教育者而言,教育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在丰富多彩的幼儿植物认知教育中,高超的幼儿教育者既是知识体系的设计者,也是植物认知游戏的设计者,通过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设计和生动活泼的植物游戏设计,让孩子们徜徉在植物认知的游戏海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实现“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罗世兰,王智,张大均,et al.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7(4):56-63.
[2]臧蓓蕾,张俊.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方法探究3~5岁儿童心理数线发展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7(7):49-60.
[3]万慧颖.幼儿游戏化教学的特点和意义[J].语文建设,2017(6z):79-80.
[4]冯雅静.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3):67-69.
[5]张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2):70-72.
[6]张露,尚俊杰.基于学习体验视角的游戏化学习理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6):11-20+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