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传播框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09:08: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传播研究是富有时代性的实践性研究。该课题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站在音乐传播学的视角下,从音乐文化传播的认知现状与传播实践入手,在总结音乐传播技术手段运用的基础上,阐释“互联网+”和音乐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尝试初步建立音乐文化传播新秩序、新框架,进而对音乐类院校今后的音乐文化传播实践提供经验范本,更为“互联网+”时代音乐文化传播提供新视野,为音乐文化传播影响力提升提供具体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文化;传播框架

本文引用格式:徐晓昀.“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传播框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6):233-235.

       在当代社会的音乐文化活动中,音乐文化传播贯穿其全过程。传播使音乐跨越时与空的流动,不仅影响着音乐的形成,而且影响着音乐的变化和发展(冯光钰,2003)。互联网传播在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后,音乐传播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本身成为各种数字化音乐资源的传播渠道,也为各种形式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平台。音乐由此被赋予了更多新颖多姿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传播内涵,超越现象性的、实用性的研究是当前音乐文化传播研究的方向。

       本文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站在音乐传播学的视域下,从音乐文化传播的认知现状与传播实践入手,在总结音乐传播技术手段运用的基础上,阐释“互联网+”和音乐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尝试初步建立音乐文化传播新秩序、新框架,进而对音乐类院校今后的音乐文化传播实践提供经验范本,更为“互联网+”时代音乐文化传播提供新视野。

一 困顿与需求:“互联网+”与音乐文化传播互动的认知现状

        音乐离不开传播,传播促使了音乐的变化。任何音乐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任何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都创新了音乐文化传播。音乐与传播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和拓展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研究基础。

          以往,我们对音乐文化传播的认知大多从音乐本体出发,这就造成三方面的认知局限:一是将“互联网+”音乐与网络音乐、数字化音乐传播相等同。研究对象多以通俗音乐文化为主,对传统的、古典的音乐思考与探索较少。二是对于互联网本身的认识相对局限。对于传播媒介的理解较为粗浅,未能清晰地认识到在音乐这个大范畴中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音乐作品的音响外壳的本质内涵,而在观念中无意识地把这个音乐传播媒介挤压出去了(曾遂今,2014)。三是对音乐与传播内涵性互动理解尚不到位。未能较全面地意识到,当音乐一旦进入传播领域,则音乐的内涵、语境或者文化瞬间就可以变得很丰富(康瑞军,2015)。仅从互联网的技术层面来理解,认为互联网之于音乐传播是以辅助性作用为主。

\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多样性、海量化、交互性、智能化等技术性优势,互联网不仅为音乐文化新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更为音乐文化传播新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像“Iartschool”(爱艺术)这样的互联网艺术教育与传播平台已屡见不鲜,并日趋成熟,成为音乐文化传播的常态化载体。因此,现实传播实践中如此明显而广泛的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传播就不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这就使得我们:既要拓展音乐文化传播内容,跳脱现象性的总结,更要深刻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的音乐传播需要有音乐文化传播框架的探索与重构,进而为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艺术教育提供新视野、新思考。

二必然与建构:构筑“一核三环”的传播框架

        跳脱音乐本身,从互联网中看音乐文化传播,构筑“一核三环”的传播体系,是“互联网+”时代音乐文化传播体系的必然构建。“一核三环”的框架即以文化传播为核心,以技术壁垒的突破,传播内涵的创新,以及传播生态的融合为三环。

(一)技术壁垒的突破

        纵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解决理解、消费互联和生产互联三个阶段,发展到智慧互联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不仅可存储海量的音乐内容,也创造了音乐文化传播的新环境,带来了音乐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新图景。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已经尝试突破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文化传播的壁垒,展现“互联网+”思维,为全球音乐文化传播的技术提供了经验范本。这所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专业音乐院校与颇具实力的教育应用开发商Touchpress Limited合作,面向全球App Store推出了《茱莉亚公开课》(Juilliard Open Studios)手机智能软件。尽管中文名翻译成了“公开课”,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在互联网上开展传统的“传授与学习”有所不同。首先,软件设计的初衷已脱离了互联网技术与音乐内容的简单叠加。这使得软件已不是互联网与音乐文化教育物理上的链接,也不是同类音乐应用软件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把音乐内涵融为视听内容进行传播,进而实现了新的音乐传播标准,增强了音乐文化传播的效应。二是在具体设计上,从用户的视野出发,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给予传播接受对象的视听协同性,努力创造出富有创新性的音乐传播视听效果,提升音乐文化的形象性和体验性。受众在使用该应用程序时,不仅能观看完整的、高清的演奏视频,还能阅读演奏曲目的乐谱,甚至可以单独视听合奏中某一声部的演奏。

        这些为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官方网络平台的音乐文化平台提供了实践新视角。例如,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本校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的信息时,是否可附上演奏的音、视频片段,为带来音乐文化传播持续更新的感官体验。

\
 

(二)音乐文化内涵的创新

         任何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清晰无疑地呈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文艺创作与文化生产中。在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网络化、越来越相互交融与渗透的“互联网+”时代,传统音乐的组织与形态正发生了改变,音乐文化传播的内涵正得到进一步拓展,并逐步成为“互联网+”语境下的常态。

         网络成了音乐表演实现“突出”、“醒目”和“出众”的新载体、新途径。曾遂今在《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中指出,人们曾为了使音乐表演公之于众,达到“突出”、“醒目”和“出众”的目的,就将表演区间进行物理性升高。随着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与发展,灯光、“升降台”等舞台设计成为上世纪“突出”的音乐表演主要手段,大大增强了音乐表演的视听性和传播性。当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突出”的音乐表演手段,从声光电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成为了物理化“出众”的延伸媒介和提升手段,进而传播至更广阔的观赏空间,构建了音乐传播的新秩序。例如,音乐文化传播中的“大数据”运用,能够将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各式各样的音乐数据得到科学化的处理与整理,进而寻找到更符合音乐听众兴趣和习惯的音乐作品和服务。因此,那些“小众”音乐作品通过网络技术,有了“突出”的表演平台和传播空间。

          其次,音乐创作也是一种音乐文化传播的内容。在“互联网+”语境下,音乐与互联网有关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引发了音乐创作手法的改变,引发了音乐风格﹑技术﹑质感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更引发了音乐文化传播的内容革新。音乐的创作形态已不仅停留在旋律创作,而衍生为一种社会交流活动,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在“互联网+”时代,音乐创作的“半成品”也是音乐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并将为音乐作品在互联网上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传播奠定基础。例如,有的作曲家将自己试录的音乐片段共享于微博或者音乐网站上进行传播,就是对音乐成品的传播预热。

          其次,音乐作品的创作采风的空间从现实时空拓展到了数字空间。也就是说,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音乐接受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多种形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和全面的或艺术、或技术层面的交流,并因此产生了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梦中的额吉》就是“互联网+”语境下,跨时空创作和传播的例子。这首由蒙古国人作词、蒙古国作曲家作曲,原本传唱于蒙古国的一首民族歌曲。在经过蒙古族歌手巴特尔道尔吉和乌达木传唱之后,掀起了一阵热潮,广为人知。随后,人们在将自身认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的相关视频进行上传之后,对其进行评论,创作者和传唱者在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之后,创作灵感被进一步激发,并因此作出相应的改正和调整。这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传播,以及对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传播生态的融合创新

        人类正走向泛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音乐文化传播生态正在构建中完善。如前文所述,技术与内容的新维度构建,已经突破了音乐视听的局限,拓展了音乐文化传播源,成为音乐文化传播生态的结构化因素。

       首先,融合创新的生态并不是“音乐”、“传播”和“互联网”三要素的机械性地黏连,而是将传统的以机构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性传播,转变为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性传播。在“互联网+”背景下,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被激活(喻国明,2015)。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行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打破了对特定领域“知识”的垄断格局(李姗,2016),更为构建融合创新的传播生态注入了新活力。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众多的专业音乐平台甚至电视音乐类节目招募“音乐主播”,开通网络直播间,吸引音乐文化受众参与音乐文化传播,进而创造更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要从“音乐——传播——社会”为切入点,拓宽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互联网+”音乐文化传播,不仅是计算机与网络本身的文化,而是要在符合音乐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开展流动的、信息化的传播。因此,当手机使用的普及,当移动互联网传播成为一种常态,音乐文化有了“微”传播这条新路径,使得音乐传播有了更多元的发展方向。一段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音乐、一段手机铃声,都是“微”传播的具体展现形式。而正是因为有了“微”传播,人类接收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音乐文化传播的新图景、新逻辑也得以建立。

三发展与未来:虚拟技术与音乐传播的畅想

         音乐传播现象本就不单是一个媒介现象,也不单是一个音乐表演者与受众、音乐传播者与受众相互关系的现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现象,是音乐传播链条上人的活动、行为的复合现象(曾遂今,2009)。今天,所有专业都在应对这个“互联网+”时代,音乐文化传播也不例外。在音乐文化互联网传播的结构化过程中,内容与技术的表达,以及生态的构建并非截然分开的三种状态,而是高度融合、相互作用的传播状态。未来又是一个崭新的未来。随着VR、全息影像等“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运用的到来,虚拟技术与互联网现实将贴合的更紧密,音乐文化传播的体验性、互动性将更为深入。那时,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和专业演奏员共办一场音乐会,在虚实时空中共同演绎和传播音乐文化。在这幅新图景中,音乐文化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将更多元。因此,作为音乐专业类院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也要做好音乐文化传播。而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已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曾遂今,2004)。音乐院校也应顺应“互联网+”时代,在音乐文化传播新图景中增彩。

参考文献

[1]冯光钰.关于音乐与传播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3):60-66.
[2]付玉辉.走向秩序构建:互联网传播发展的最终指向[J].互联网天地,2012(06):15-17.
[3]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基于音乐视角的考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1):73-78.
[4]康瑞军.海外孔子学院音乐文化传播诸问题与对策——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音乐探索,2015(04):87-93.
[5]魏晓凡.试论音乐传播中音乐信息结构的开放性[J].当代音乐,2016(05):14-18.
[6]谢硕.论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以网络直播间为例[J].北方音乐,2017,37(15):239.
[7]杨佳昕,刘亮.当前媒介环境下关于音乐传播策略创新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8):167-168.
[8]喻国明.“个人被激活”时代:互联网传播生态特征[J].中国广播,2015(09):95.
[9]郑敏.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音乐传播中表演空间特点之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30(02):158-162.
[10]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11]曾遂今.音乐传播:观察、研究与教育——音乐传播的概念解读[J].音乐研究,2009(06):62-74.
[12]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J].中国音乐,2006(04):27-34+41+237.
[13]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下)——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77-80+83.
[14]张丰艳.互联网渠道下音乐国际传播的现状、特点与问题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8):84-88.
[15]郑晓星,黄银镇.互联网背景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影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158-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