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农业院校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7:24: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结合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情况和实际,围绕服务三农,对接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办学优势,瞄准扶贫对象,聚焦重点人群,精准扶贫,使职业教育在助力精准扶贫政策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本文引用格式:李华.高职农业院校精准扶贫策略研究——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6):248-250.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Assisted by Jiangxi Biotech Vocational College
LI Hua

(Jiangxi Biotech Vocational College,Jiangxi Nanchang)

Abstract:Based on Jiangxi Biotech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actual,around service to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docking Jiangxi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running,aimed at poverty alleviation object,focus on key crowd,prec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ower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lay a proper role,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xi.

Key words:Jiangxi biotech vocational college;Vocational education;Prec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教育扶贫是一种智力扶持,旨在通过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变输血为造血,从而为贫困地区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达到振兴贫困地区经济,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的。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省委省政府现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涉农类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扶贫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大批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于振兴和发展江西现代农业、服务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打好职业教育扶贫脱贫攻坚战,使职业教育在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政策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助贫。

一 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

        实现招生转型,由传统的招生方式向内涵式自媒体招生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顶层设计,搭建院校自媒体平台,找准着力点,重拳打造黄金窗口,用学院的优质资源、专业集群的优势品牌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带动招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高职教育“精准招生”,不仅要求识别出真正的贫困对象,还要识别贫困对象是否具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精准招生”是整个高职教育扶贫工作的开端,需要辨别“要扶谁”“谁是可扶之人”的问题。只有精准定位,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扶贫效率,减少教育扶贫资源的浪费。[1]

\

 
        对于一所涉农类高职院校来说,开设专业与农业农村生产和建设密切相关,农村孩子学这类专业的几率比较大。基于此,教育扶贫要“精准招生”,一是向贫困地区倾斜,精准定位招生对象,到贫困山区及偏远农村中去招生,才能保证100%的入学率。二是采用“订单”招生,与企业签订订单,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委培协议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三是“三定向”招生。“三定向”是指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与本县(市、区)农业部门共同开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定向生完成3年学习课程,成绩合格毕业后,由生源所在地人社部门根据签订的定向培养协议书办理正式聘用手续,派遣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确保有编有岗。四是有效推进中高职对接。向贫困地区倾斜,增加招生比例,运用开放的招生录取标准,激励其继续接受教育。

二 精准资助对象,实现精准资助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主要是“奖、助、贷、勤、补、免”的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大多数高校都将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资助学生的唯一依据,这是符合资助条件和标准的。但是,在具备相同资助条件的贫困生中,精准认定学生资助是否应该获得资助及划分等级时,现实就会出现不理想的状态。所以,要实现“精准资助”,就要精准资助对象,通过科学地方式认定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学生,找准受助对象。一是引入主观谈话形式,与贫困学生进行交流谈话,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二是摸底排查,通过与班内同学及宿舍同学交流,侧面了解贫困生吃穿住行方面的情况,分析排查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三是了解贫困学生是否有助学贷款,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才会寻求助学贷款资助。四是参照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所显示的家庭贫困原因,人口情况及工作收入情况,综合分析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通过做细做实摸底排查工作,才能找准受助对象,实现“精准资助”,缓解其继续求学的经济压力,这也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负责。

三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精准培养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方式,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发展能力的扶持。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帮扶贫困地区企业发展,实现精准培养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新学徒制等办学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鼓励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实习实践等各人才培养环节中。[2]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深化校企融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紧密结合。学校要以企业需求人才特征为导向,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共同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准确定位培养适合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弥补贫困地区企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企业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精准培养“三定向”学生。农业人才是振兴农村的有力保障,为切实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后继乏人、农技推广服务薄弱的问题,促进我省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省农业厅决定从2014年起,用5年时间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办法,在全省培养3000名左右基层农技人员。此项工作得到了省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对我省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3]我校主要承担了大部分的培养任务,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基础农技人员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大纲、课程教学,扎扎实实努力培养一批进得来、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紧缺农技人才,为本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力量。

四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

         一是精准培训“三定向”生。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充分利用好暑期实践机会,安排定向生到局粮油、农机、经作、植保、土肥、种子、经管、农产品检测等业务科室跟班学习,先后参与油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病虫害绿色与专业化防控、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速测等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4]
二是精准培训在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校承担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为了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培训任务,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与培训,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意愿都不太强,尤其是培训人员,应付差事、不认真听课、甚至出现报道后找不到人等现象,致使整个培训工作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理应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具体来说,就是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法,坚持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加田野作业,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向参与互动式课堂发展。将基层农技人员日常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浓缩为典型案例,吸引学员参与讨论,加强与学员的互动交流。此外,完善培训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签到、考核、奖惩等制度,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精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主要有:一是农村种植和养殖承包大户、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大户;二是家庭农场主及青年继承人。三是投身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村青年经营者,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和农业创业的青年人。充分利用学校作为全省农业干部培训基地的优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经营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能力素质培养、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技能、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引导他们开展农业“三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五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实现创业就业链的重要一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助贫就是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这也是促进个人就业,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办法和根本措施。

       一是精准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帮助贫困、特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贫困、特困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服务,让毕业生很好地了解就业相关信息,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同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就业压力,消除不良情绪,为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和动力。

\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定期开展校园招聘会,引入当地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参与校园招聘,通过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和政策,鼓励院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到基层就业。[5]

       三是精准推送就业。充分利用校园门户网站、学校校企合作单位资源,优先推送贫困毕业生到相关单位工作,努力做到“就业一个,帮扶一家”。

        四是引导自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贫困学生自主创业,鼓励扶持贫困学生返乡创业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关于贫困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让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自主创业。

六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精准对接

       一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从学校科研教学团队中组建一支特聘农技员队伍,下到基层,下到农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帮助贫困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赠送科技资料和农业物资,达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目的,引导激发帮助贫困农户向多元化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增收。

       二是实现“结对帮扶”。为农民送科技,还要进行“结对帮扶”,开展现场指导。台上讲的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差距的,送科技下乡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贫困农户,开展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要让贫困农户感觉到培训有价值,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家的生产之中,能够帮助农作物增产,实现经济效益。

       三是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精准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形式,从新毕业大学生、农业乡土专家、种植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帮助贫困农户科学发展优势农产品、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探索一条农民参与度高、优势农产品、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实现增收的可持续产业扶贫路径。[6]

参考文献

[1]姜旭德,张春华.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9:135.
[2]廖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5):75-79.
[3][4]吴加发,范回桥,汤葳,等.用足用好“定向”政策培优培强兴农新兵[J].江西农业,2018(1):34-35.
[5]李柱朋,毕宪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34-38.
[6]贾尔恒·伊力亚斯,田有国,等.浅谈新疆深度贫困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和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3):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17.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