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之关联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6:39: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兴、文化强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的复兴、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目标,而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难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相通,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可纾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也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目标;现实关切;机制相通

本文引用格式:贺兰英,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之关联[J].教育现代化,2019,6(27):170-17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兴、文化强,才能实现国运兴、民族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学生是否具有文化自信,事关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前景,事关中国梦能否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具体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密切相关。

一 大学生文化自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预期效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部结构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过去的隐目标可能成为显目标,过去的显目标可能变成隐目标,但其总体目标指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和内部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目标。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是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现实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既要符合我国社会性质、社会需要、核心价值、发展愿景,又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目标指向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

        在新中国的大学创办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指向逐渐奠基。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为了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理论学习必须密切配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是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第二,必须抓重点,解决主要思想问题……思想改造的基本点是确立人生观。第三,发扬自由思考,善于民主启发,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第四,对不同的具体对象,发扬其本身思想中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成分……克服不正确的思想。第五,这种学习应当与自己参加劳动生产、参加群众斗争、参观解放军或工厂活动结合起来。”[2]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许多高校开设了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反帝教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并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雏形。由此可知,建国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纠正错误思想、宣扬正确思想,教育的方式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此后毛泽东主席在对国内外局势、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及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毛泽东的观点上升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同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4]1961年的《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指向逐步确立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和方式发生变化,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指向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针对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和新的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涉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6]。针对二十世纪八十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政治思想上的软弱混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等问题,1987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7]针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的“法轮功”、1989年的政治风波等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广泛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适应和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9]综上可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是引导人的心灵的教育,是以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教育。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方针的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初衷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革,没有脱离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宣传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总体指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指向。

(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而有侧重地加以强调。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也逐渐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形势下,201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联系。

\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但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但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建设的中流砥柱,而且是中方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主力。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开放的中国为大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大好机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价值为世人关注并激发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促使大学生不断学习、反思、重新认识与理解中国文化。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大好时代大有所为。我们也很难想象,没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会认同中国价值、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有能力运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经验、运用中国智慧解决各种问题、在不同文化和价值交锋中坚守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

         树立文化自信也是大学生自身内在需要。高校是多元文化共生之地,在众多的文化与价值观中,大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文化归属与价值认同,关系到大学生安身立命和精神家园归属。而大学生中存在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负问题也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必然应该具有成熟的文化心理,在进行理性的文化选择时具有文化自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育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其重要目标与使命。

二 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关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官方意志,也关切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而大学生存在的文化自信问题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回应和缓解。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关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在文化取向和文化态度上主要存在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两类问题。文化自卑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而对中国文化认知欠缺,否定中国历史、革命史、中国传统价值观。文化自卑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不端正、不认真,不认可和不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文化自负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盲目乐观,认为中国文化优于世界任何其他文化,无法正确对待其他文化优秀成果。文化自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现代性的全盘批判,而天真地认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切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的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问题都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只有中国文化进入了大学生的意识领域,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来历和发展规律,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并能从异域文化中吸取优秀成份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点,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不断发展它完善它,才能真正对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理性的态度,才能接受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首先会认同中国文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宣扬的各种理念和观点。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解决大学生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和传播的价值理念具有自信是促使受教育者获得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首先要具有文化自信。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存在文化不自信,对其宣扬的价值观不认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理论领域的制胜性信心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抵触心理,就会将此类情绪和观点带入课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实践活动,中国文化是其文化底色。这里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宣扬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可从正面感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现。在我国大学校园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底蕴,又有革命文化的宣扬,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这是大学里的主流文化。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现象远非那么单纯,而是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各种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碰撞,这既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整合,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各种不同的文化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不少“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思想文化的流行,“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观念的传播,大学校园呈现出文化多元的斑斓色彩。心智的不成熟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某些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想的蛊惑而误入歧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以正确的政治理论、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引导,从实践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解释力、文化感染力、文化感召力,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文化态度,引导大学生的文化取向和文化选择,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 大学生文化自信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生成机制相通

(一)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相同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的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体现的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思想政治素质侧重强调个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养,这些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一致,都是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相通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素质都是知识学习、外在影响、内在修为的结果。文化自信强调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育”人。“文”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思想是精神文化内容,是“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人强调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但不排除显性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强调显性地灌输教化,但也不排除润物无声地隐性影响。二者都需要通过显性手段与隐性方式相结合,并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不断反思、付诸实践,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三)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互补

         文化自信旨在以自身的文化来塑造人,使其成为具有某种文化素养的人。文化自信会引导人们以自身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其文化立场更坚定,人文素质更高。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设置,期望学生达到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一定的强制措施实现其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二者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教育效果和时长;文化自信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得以增强。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社科性质、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发挥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决定了其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接触和学习主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建国后,顺应形势变化和国家建设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称为“05”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针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大学阶段,正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中国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律基础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思考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等重大人生课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近代苦难及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体会其中所贯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加深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可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其核心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价值理念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文化性及导向性,通过大学生的系统学习和教育者的科学引导,可以潜移默化润泽心灵、涵育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引导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源于实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1]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仅仅靠理论讲授和课堂灌输无法真正确立,还依赖于对话和社会实践。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克服传统说教和理论灌输的缺陷。学生在参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澄明思想,明确自己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是非观念、荣辱观念、文化观念,从而认清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并与外域国家文化相比较,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主地进行文化选择、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

          综上所述,大学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符合预期的人才,需要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而要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2]《新华月报》,1950年合订本(2),986-987.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85.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0-491.
[5]冯刚,沈壮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81.
[7]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Z].1987.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9)17号.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