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程序设计基础》混合教学模式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4:51: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内容枯燥和考评指标片面等问题,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互联网教学技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从教学模式、实验内容以及考评机制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成效。旨在提升程序设计课程质量和增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网络教学平台;混合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戴建国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程序设计基础》混合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22):155-157.

      《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并且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1]。实验教学是该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作用巨大。同时对学生的程序设计技巧和风格将产生深远影响,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

       在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3]中,如何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外在知识观念内化为精神财富的过程[4]。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既定教学内容下,教学质量需要依靠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新途径。丰富的软硬件技术和资源,使得高校开展网络学习互动平台[5]成为可能。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了现代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引入互联网平台,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6]。本文通过分析现势教学状况,论述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程序设计基础》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 教学目标与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对学生的启蒙编程思想影响很大。该课程的兴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热情。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计算机科学高等教育指导性大纲[7]中,该课程培养目标为: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程实践,使学生认识软件设计、开发的全过程,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问题抽象描述和求解,熟练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编程素养,为后从事软件开发奠定基础。

        同时,该课程作所培养的程序设计思维和能力,对于软件开发工作者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程序设计语言,还承担着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编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际程序设计能力。

\

 
(二)现状分析

         目前,《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C语言的语法;二是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8]。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为给出语法结构、举例使用语法、学生练习的模式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重点偏离培养目标。

        课程主要以C语言的语法为重点,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格式说明符、运算符,及相互的结合性和优先级等。学生很容易陷入语法规则,而忽略了程序设计的思想,无法感受到编程的兴趣所在。

(2)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课程教学主要在机房展开,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采用PPT教学模式。教师按实验教材的内容布置任务,由学生上机进行程序设计与实现。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则请教教师解决,没有问题则自己完成任任务。教师的作用多体现在指导学生调试程序、指正语法错误等,使得学生易陷入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问题,而不具备程序设计的思维能力。

(3)实验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实验师生互动较少,无法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学生缺少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也以验证实验为主,缺乏培养程序设计综合能力的综合实验。验证实验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但缺乏自主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实践能力。

(4)考核评价方式相对片面。

        考试方式主要为笔试,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编程能力等考虑较少。缺少及时的、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学生提交的习题和程序代码不能在线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另外,在学习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致使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较低。成绩评定以学期末的结果评价为主,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考核结果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改革探索

(一)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混合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开发基础的要求,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编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混合式教学是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两种形式的结合,也是不同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结合[9]。混合式教学不仅使教师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10]。在综合研究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的特点,设计如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该混合学习模式主要环节由线上、上机实践、课堂答疑和设计竞赛4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针对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其中,线上是基础,上机实践是技能的内化与巩固,课堂答疑是线上学习的有益补充,而设计竞赛则是知识体系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检验。四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反馈,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反馈系统。

         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由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教学视频、测试等,学生自主学习视频课程,完成相关测试。在重点、难点部分可反复回看视频课程,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上机实践在机房进行,主要针对兴趣案例展开。课堂答疑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记录的学习状况,针对具体的实例项目展开学习。每小节或章节学习完毕,学生可在设计竞赛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自主思考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以综合使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混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学反馈机制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状态,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二)深化教学目标,优化实验内容

       该课程实验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程序设计的系统化思维,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各项教学内容和案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实验内容设置应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按类型可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

       验证型作为传统实验类型,大多针对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的掌握。题型简单,一般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教师给出实验步骤和程序代码,由学生补充或者改写其它代码。通过对关键内容反复训练进而掌握,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编程的能力。但是,该类实验应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通过内容的前后串联,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建立知识架构。

        综合实验强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程序设计能力,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重要知识点。该类试验主要以案例驱动为导向,通过新知识引出趣味性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消化理论知识,再由案例实现知识延伸拓展。趣味性案例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更加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

          通过案例分析、求解思路及代码实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设计型实验指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主性与行动自主性。该类实验整体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内容以实用性为主,辅以一定的趣味性。通过给定功能和需求,要求学生以按照软件系统设计基本思想,系统化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以及编码实现、调试和测试等实现程序,并且提交详细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报告。鼓励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新功能等,通过持续改进达到相对完善的实验效果。总而言之,实验内容的设计方面要以实用性成果为导向,实验方式的设计要以趣味性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课程的乐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完善考评机制,保障能力培养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有效保障。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够全面衡量学习成效,混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全程的学习参与,包括线上网络平台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考评指标设计应该面向教学全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程视频学习情况、练习题目完成情况、课后讨论参与情况和学习时长等,主要用于评估学习过程中是否达成目标,以便及时改进内容、教学方法等,确保过程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结果性评价学习包括章节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等,主要用于评估阶段性学习成效和总体学习成效。

         线上网络教学平台会记录的学习状况和成效等信息进行评价,综合课程学习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测试成效和线上参与交流讨论的情况等。综合型实验设置更详细的评价指标,包括算法的思路、代码和文档规范性以及模块的优化程度等。而设计型实验,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包括选题的新颖度、任务规模、技术深度、界面美观性、文档和代码规范性、小组分工协作情况等。线下课堂会采用考勤、讨论、提问情况等进行加分制评价,根据讨论和提问的次数、问题的新颖程度、难易程度以及发言内容进行打分。每阶段的综合评分及统计信息会反馈给学生,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学习成效的提升。在学期末,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评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另外,教师要参考学生的考核情况进行分析,对整学期教学进行总结,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三 结语

       《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计算机编程类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程序设计思想、巩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最终有效提升程序设计实践能力,为此,通过分析现势课程教学情况,针对实际教学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和考评机制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为实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提出了建设性思路,旨在建立学生程序设计全面的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与实践能力,高质量、高水平达成教学目标。总体而言,本文构建的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完善成效考评机制,切实增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美玲,张锦,窦亚玲,et al.工程教育理念下《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8,40(S1):25-30.
[2]钟娟,章曙光,程远,et al.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体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2).
[3]高翠欣,姜伟,喻芒清,et al.“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No.581(14):74-75+78.
[4]曾琦.“互联网+”与个性化的学与教[J].中国教师,2017(2).
[5]梁凤兰.基于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J].软件工程,2018,21(12):50-53.
[6]郭小荟,梁银,杜明.基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及实践[J].计算机教育(09).
[7]赖晓燕,赵浩,程铃钫.基于CS2013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J].软件,2018,v.39;No.458(06):24-27.
[8]裴明涛,梁玮.翻转课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6(09):123-125.
[9]成亚玲,谭爱平.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探讨[J].成人教育,2018,38(7):35-39.
[10]李英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128-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