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教育技术”对于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起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引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动力之一,这在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已然形成共识。但是因为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教学资源开发标准的不统一、资源优质性和使用率偏低、传统教学形式固化等问题的存在,势必引发有关互联网+教育技术如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内涵的研究和思考,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现代高职教育中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韩丽屏.依托“互联网+教育技术”推动现代高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23):223-224+226.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教育的核心策略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要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注:“十三五”规划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谈及“提升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问题上”更是详细阐述要: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注:“十三五”规划第五十九章第三节)。可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壮大,教育信息化势必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之一全面展开,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对国家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需要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推动,更需要具有现代化教育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工作者的实施和推动。
一 项目研究的意义
本文依托“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现代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研究,探索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过程,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推动下的应用,并形成一套创新的教学模式样例。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展示、互动,强调以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师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更新和学习。研究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依托现有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基础,进行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随后运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从而形成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样例;最后形成成果,同类高职院校中推广[1]。
二 依托互联网开展教学改革现状研究有利条件分析:
1.从上至下的政策支持;
2.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已发展成熟,已具备推动教育改革,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
3.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已具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力条件;
4.互联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现代教育技术正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各大高校,带动着教学改革和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技术”对于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起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引发教学改革的关键动力之一,这在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已然形成共识。但是因为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教学资源开发标准的不统一、资源优质性和使用率偏低、传统教学形式固化等问题的存在,势必引发有关互联网+教育技术如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内涵的研究和思考[2]。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化,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视不足,无法充分体现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应该是全方位的,而首要改革的部分就是教学理念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的三大关键词语,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在充分研究现代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以此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而现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激进者谈及现代教育技术就强调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展示,将技术作为展现能力的手段;而保守者排斥技术,埋头于教育教学特点的研究,想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改进来完成教学改革。这两类单一的思想观念,前者重技术而轻教学理论,后者则重理论而不顾社会发展,技术和教育的分离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
(二)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标准,无法实现规范化和开放性;资源质量欠缺,无法体现“专业和优质”的特点
规范化是指资源建设要考虑数据的规范,同时结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现代教育所需资源应是形象生动、互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质资源,而不是单纯的书本内容的电子化。而实际存在的教学资源大都是简单素材的堆积、书面内容的电子版,尽管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缺乏专业性,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真正能投入使用的教育资源平台中的资源严重不足的。“标准不一、资源少、质量差”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现代教育中提倡的“教学资源建设带动学习过程”的初衷是不符合的[3]。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本意是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际存在重建设而轻应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成为各大院校发展的重点,大量的课程网络化的建设迅速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是课程后期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不足,浪费了一批网络教学资源。国家教育部门已敏锐意识到这类问题,因此大力强调“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以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信息化教学过程,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依托互联网+教育技术,推进现代高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这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所强调的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有效整合来营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协作交流等多种教学与活动,并能够为学习者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展到传统课堂之外,也就是能支持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将集中在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成果累计展开。
(二)研究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方法一:依托现有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基础,进行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用于解决“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标准,无法实现规范化和开放性无的问题”。研究方法二:有效运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用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化,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视不足,无法充分体现教育现代化的问题。研究方法三:形成一种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样例。将现代教育技术中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相融合,形成创新型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研究。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提出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前堂后室,展赛互联,资源推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以新型“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推动下的应用。教学全过程注重实践、展示、互动,强调以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师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更新和学习。研究方法四:形成成果,并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推广。
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内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引发教学理念、教学辅助物、教学时间和空间变化、教师能力结构变化的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基于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完成核心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供课程实践样例,录制创新教学模式授课视频;预期在实际教学授课中采用,最终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时空变化的作用论文,参与专业相关竞赛或以论文形式在其他院校中推广。
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加强师资建设,为其他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过程提供帮助,组建一支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方法”为一体的强大教学团队。并以此实践为基础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能力、知识结构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全省范围内推广和使用。
四 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模式创新
依托互联网+教育技术,形成高职创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样例。以“互联网+教育技术”为研究切入点,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大趋势;依托教学资源库项目,省级教学教改项目,校级教研项目研究,历经3年实践探索,形成“前堂后室、展赛互联、信息推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示范样例设想;依托现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课堂项目建设优势,形成合力,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做到“有理有据,有实有例”。
(二)有效成果丰富
找准突破口,研发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课堂全过程,形成示范性成果。以优势为突破,形成教学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优质资源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在项目进行中培养出一支“能开发、精教学、会研究”的优势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高铁刚.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7-12.
[2]田生湖,赵学敏.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6):71-75+81.
[3]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5):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