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论文以对Z高校199份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个体特征、校园新媒体环境以及学校的学生工作等方面对学校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女生更容易受到新媒体环境下各类主题宣传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对宣传效果的影响不显著,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对待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较好地鉴别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工作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传媒作用,而校园网建设和管理质量高有利于发挥新媒体在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主题宣传教育;大学生
本文引用格式:王光耀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25):206-208.
一 前言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 譬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1]。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目前对新媒体的研究已深入到教育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影响与可能的改变。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新媒体的定义、趋势、特征方面进行论述;二是注重研究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三是对新媒体研究的动态关注与论述。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效果影响巨大。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题宣传教育研究方面已经有所涉及,但是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在论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有关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材料还不丰富。结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对高校大学生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定程度上能为主题宣传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2]。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课题组针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对象为 Z 高校,调查时间为 2017年4月10至4月20号,调查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共发放问卷 220 份,有效问卷 199 份,有效率为 90.5%, 其中性别方面男生占 43.22%,女生占 56.78%,调查样本中, 中共党员( 含中共预备党员)占 16.58%, 共青团员占 80.4%,民主党派成员占 0.5%,群众占2.51%;专科生占 38.69%,本科生占 47.74%,硕士研究生占 13.57%。
(一) 研究方法
Logistic 模型是研究离散变量的经典模型,被解释变量 Y 介于 [0,1] 之间,在给定自变量 X 的情况下, 被解释变量的分布概率如下:
p对应是受访者感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效果明显的概率,假设受访者存在两种答案,即y1(高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效果明显)或者y0(高校开展各类主题宣教育活动效果不明显),假设涉及的解释变量 X 都包括在向量中,则可以建立以下方程式:
二) 变量赋值
表 1 是根据模型涉及的变量其赋值情况,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我校在新媒体上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是否有效果”,回答赋值为“ 否 =0, 是=1”。通过统计有 57.2% 的受访者认为在新媒体上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果,可见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果。自变量包括:个体特征、校园新媒体环境、对本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评价等因素。根据模型涉及的变量,运用 stata1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 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首先将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对问卷中的变量逐个引入方程,整体回归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时得到9个自变量,9个自变量及其赋值参见表1,通过回归处理,得到表2(Logistic模型的估计结果)。
(一)个体特征对因变量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对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效果影响显著,该值在10%的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影响,政治面貌对新媒体上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效果影响不显著。说明比起男生,女生更容易受到新媒体对各类主题宣传教育的影响,而受访者的政治面貌对宣传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二)校园新媒体环境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校园新媒体环境方面,本文选择了两个相关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即上课手机不离手,下课网络不离线(X3)和文娱活动受追捧,学术讲座受冷落(X4)两个变量,通过表2可以看出,X3对因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影响显著,其值为正,X4在对因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影响显著,其值为负,说明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对待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方面,大部分同学的求知欲很旺盛,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不会一味地追逐文娱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能够较好地鉴别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学生相关工作的总体评价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受访者对本校学生相关工作的总体评价方面,本文选取了党团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X5)、大学生社团活动(X6)、学生奖惩资助工作(X7)、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X8)、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X9)等5个自变量。通过表2可以看出,X5、X8两个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对因变量影响显著,X6、X7两个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党团组织建设、大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奖惩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参与性很强的学生工作,通过回归检验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相关工作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背离,即学生工作在做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时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条件,没有很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传媒作用。X9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说明校园网建设和管理质量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管理质量高有利于发挥新媒体在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作用[3]。
四 结论与启示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通过调查与访谈,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个体特征、校园新媒体环境以及学校的学生工作等方面对学校开展的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个体特征方面,性别对高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效果影响显著,女生更容易受到新媒体对各类主题宣传教育的影响,而受访者的政治面貌对宣传效果的影响不显著。在校园新媒体环境方面,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对待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较好地鉴别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学生相关工作的评价方面,学生工作与新媒体环境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背离,宣传教育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传媒作用,而校园网建设和管理质量高有利于发挥新媒体在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4]。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递与交互具有以下特征: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内容的海量性与多元性,形式的交互性与及时性,服务的针对性与专门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一方面为高校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拓展了空间,能够推动各类主题教育的互动,提升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冲击了教育者的信息可控范围,需要规范新媒体在校园运营环境,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质量,加强学生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的意识与本领。
参考文献
[1]D Yang.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Di Zi Gui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J].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5,11.
[2]张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统合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101-106.
[3]楚恒体.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评《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J].新闻与写作,2019(01):114.
[4]张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1):67-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