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0:51: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首先明确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接着从分析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入手,提出西方渗透、高校教育、大学生主体、家庭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探索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坚守网络阵地、创新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和家庭教育作用方面的措施,找到适合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本文引用格式:雷岩.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0):161-16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国家文化、社会思想紧密联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对一个党的建设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党的后备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微博、网络视频和手机通讯客户端都具有强大的时效性、开放性以及多平台的互动性,大学生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面对西方巨大的文化冲击与文化渗透,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刻不容缓。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动摇,如何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意识形态内涵

        “意识形态”的概念最早由特拉西尝试着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而创制的[1]。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将意识形态分为特定环境下一个群体产生的“特殊意识形态”和集中反映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国家意识形态”。随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做了更为科学的定义:他认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系统地反映和自觉地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思想体系”[2]。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含有政治学和哲学的一种思想体系。

\

 
二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渗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交流共享打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全球化的信息流动没有障碍,互联网作为现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特有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并改变着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领域交流碰撞,导致西方一些不良思想通过网络媒介来影响我国国民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与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击。过去媒介传播相较今天更为可控,国家可以很好地掌握着意识形态的宣传平台。在信息发展飞快的当下,信息媒介不再是单一的、可控的,而是多元化、不可控的。社会思潮中消极负面信息的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极端自由主义、人权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进行渗透。如果高校大学生因内在理论匮乏而缺乏判断,就很容易被误导,从而淡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出现信仰危机[3]。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僵化

       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从传统的纸质书籍、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媒介,走向了包括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网络云课堂等新媒体。思想政治课长期被视为辅修课程,采取大班制教学,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一般教育场所是固定的,通过宣传和说教等方式来进行。新媒体平台因其特有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给人们提供了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交流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具有了开放性和平等性。从被动“灌输”到自主式、互动式、开放式的新型教育方法和课堂模式亟待研究和建立。

(三)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普遍易受影响

         大学生自身普遍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其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尚未树立比较完善的三观,加之社会经验匮乏,缺乏对事实和言论的分析判断能力。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成为一个公开的交流平台,各种思潮纷纭激荡,大学生比起社会其他群体,更易快速接受并应用QQ、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更易在潜移默化中遭受其他意识形态侵袭,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对民族的认同感降低,甚至传播和扩散谣言,触碰法律的红线。

(四)家庭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作用被弱化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长期脱离家庭教育环境,但并不是意味着家庭教育就可以缺失。大学生自身也容易产生,考入大学就一身轻松,可以自由自在,再也不受管束的思想。常常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个人思想的懈怠、行为的放纵。独自面对纷杂的社会,大量信息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一个人的意识形态。

三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的路径

(一)需要以阵地意识对网络世界意识形态安全高度重视


        在技术和监管领域,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护体系,让进行负面消极信息宣传的内容得到及时甄别和清理。在制度上,要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不良信息的追溯和曝光机制,让制造、传播不良信息的组织和个人无处遁形,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让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扬风正气”和绿色网络空间的净化建设中来,锻炼其对繁杂信息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巩固主流意识形态[4]。

(二)大学思政课的理论学习教育

        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传统课堂的突破升级。充分认识到“网络是一个信息、知识、思想共享的超强资源库,其开放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和及时性给大学生学习、交往提供互动平台,把志趣相投但互不相识的大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线下线上教学结合过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大学生量身打造一个学习类APP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思维误导和思想锈蚀。让知识理论和思维行动在技术支持下共融发展。实现从技术规避消极信息到大学生准确辨别主动规避的转变。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对于高校而言,培养一批不只是在形式上入党的学生党员就十分重要。随着入党难度的加大,在高校加入党组织的学生,都是各方面优秀的代表。他们在学生之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高校应该按照党组织流程,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一方面,传达党中央、校党委最新文件精神,保证学生党员思想先进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完善自己,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永葆党员纯洁性和政治本色,积极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以点带面的发挥学生党员“传帮带”的辐射作用,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先进。

(四)大学校园文化的营造

        开办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实践主体。开办由校团委组织领导的诸如心理学社、马克思主义读书社、哲学研讨社等学生组织。集中优势资源,为思想类大学生社团创造课外实践的条件,积极引导其参与课外实践,广泛联系高校所在地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或者红色革命纪念基地、博物馆等课外实践教学场所。让大学生从书本走向实物,丰富思想和见闻,增强课外实践能力。

\

 
        实现传统校广播台的升级转变,打造校媒体发布中心。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当赋予校广播战线更多的历史使命。将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贴吧等统一管理。由校媒体发布中心老师负责推送稿件终审、论坛贴吧文章后台把关,由学生负责具体创作、筛选、编辑工作。将实用、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及时有效的推送到广大在校师生的面前。

(五)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关注与守护

        弘扬优良“家风”,增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只交给学校来进行价值观树立,守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而脱离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所以,类似“评选最美家庭”“优良家风进万家”的家庭品德教育活动应该受到家庭的重视。家长要在保证大学生物质生活的的同时,关注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孩子有关的生活困扰,以优良的家风,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守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帮助其形成完整的人格,促使其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四 结语

         新媒体时代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便捷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有机遇也有挑战。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实时不断涌现,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与时俱进正确使用新媒体,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都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层面共同进行努力,守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营造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氛围。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J].求是学刊,1993(1):3-7.
[2]张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52-54.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4]戴育滨,周艳华.网络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0(6):76-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