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沈周山水画“粗沈”的艺术特点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6 10:27: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吴门画派”在艺术风格上延续了自宋元以来的优秀文人画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其艺术主张和山水画风格对该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沈周绘画作品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称为“细沈”,后期为“粗沈”。对沈周绘画风格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他“入古出新”的变法历程,其变法的经历和经验,对当下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有着现实的意义和可参照的价值。

关键词:沈周;细沈;粗沈;题画诗

本文引用格式:马祥和等.浅析沈周山水画“粗沈”的艺术特点[J].教育现代化,2019,6(22):164-166.

一 沈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一)前期“细沈”到后期“粗沈”的转变


       沈周早期绘画的风格有“细沈”之称,主要取法源于元人的画法,具体而言就是元四家。按沈周学习元四家过程可以分为:早期热衷王蒙,中期偏向黄公望,晚期痴心吴镇,而倪元林则贯穿全过程。沈周的模古并不是刻意照搬,更多的是在模仿中简化或选取一种形式的美并将它演化为自己绘画的方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会同时期出现所取法对象的不同面貌。沈周40岁之前主要取法王蒙,并兼法五代董、巨。这一时期其作品多呈现出结构严谨、布景繁复、精细缜密、笔法工细锐利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存世作品不多,代表作有《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幽居图》、《采菱图》、《仿倪山水卷》等。

       从沈周作品《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可以看出沈周取法王蒙山水的痕迹。此作画于1461年,当时沈周34岁,这也是沈周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此图山峦浑朴,山头多为密苔点,在画下方画着一颗参天古松树,而树后的瀑布顿时给人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感。王蒙强调要以书法入画,此图山石主要以解索皴法和渴笔点苔为主,近处多施浓墨干笔的复皴法,中锋用笔和干墨聚积方法相辅相成。沈周早期学王蒙较成功的一点也是以书入画的运用。将此作品与王蒙《青卞隐居图》作对照,就可以发现沈周法度井然,笔法细腻的特点。另外,沈周在40岁以前除宗法王蒙以外还上溯了文人画的源头——董源、巨然的画法。这一点在他的同时期作品中多有体现。

       沈周42-58岁期间,在师承和画风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形成了苍润、雄厚的独特风格。他的画尺幅由小变大,景致有繁变简,刚柔相济,疏密相间,长勾短皴兼施,中锋侧笔并用,山石轮廓用水分饱满的线条一次完成,很少有复笔。其皴法,中锋与侧锋结合,整笔与散笔兼用,线条的粗短将斧劈、雨点、披麻等皴法很好的相互结合,有异于元人的尖笔斜拖或中锋积叠的皴法。树丛直干取势、横墨点叶,浑厚苍劲;浓墨苔点,疏落有致。这些笔墨上的特点遂形成苍劲雄阔、雄厚严谨的新风格。这一时期沈周的存世作品大多以大幅作品出现。其代表作有《东庄图册》、《魏园雅集图》、《大石山图卷》、《溪山欲雨图》等。

\

 
(二)“粗沈”《东庄图》册的艺术特点

       东庄,故名东墅,始建于吴越时期,沈周所画的《东庄图》冊是好友吴宽父子历经数十年经营而成的庄园。《东庄图》冊现存世21幅画页,画中用笔体现了沈周中年后成熟厚重的笔法特征,生动地再现了东庄的优美环境。《东庄图》冊画中所描绘了屋舍、围墙、溪流、草地、假山、树木和鲜花等错杂分布的景物,画面非常具有远阔感。湿润的草地,圆弧状的山丘更显示出了江南水乡的特色。画面构图,经营法度尽自然变化之能,多体现出写生画富有的生活气息。

        《东庄图》册的笔墨情致,已从沈周早期的法度井然,笔法细腻的特点中获得新的拓展,便逐渐形成了苍润、雄厚的独特风格。于沈周以前大画相比《东庄图》册画尺幅变小,景致有繁变简,刚柔相济,疏密相间,长勾短皴兼施,中锋侧笔并用,山石轮廓用水分饱满的线条一次完成,很少有复笔。其皴法,中锋与侧锋结合,整笔与散笔兼用,线条的粗短将斧劈、雨点、披麻等皴法很好的相互结合,有异于他早期取法元人的尖笔斜拖或中锋积叠的皴法。

      《东庄图》册原24幅画页,从现存的21幅画页来看,每幅图画相对独立,然整体风格却和谐统一,用笔厚重粗放,中侧并用,设色浅绛多以淡墨辅之,复用赭石、花青晕染,设色沉着清新,点景新颖。用色明显区别于他早期的方法,体现了沈周强烈的个人面貌。

       《东庄图》册页的第一页《东城》和另一页《北港》用笔雄厚,较突出地体现了沈周取法吴镇后运化而形成“粗沈”的艺术特征。第一页《东城》的画面构图,别具匠心,近景处在起伏错落的树木间房舍隐约可见,远处略有起伏的城墙被岩石局部遮挡,表现山石的用笔厚重淳朴,与近景处树木竹林形成了鲜明对比。两只小船一露一藏颇有情趣,画面左上角亭子的半隐身形,使观者产生诗境般的意象联想,这些无不体现了沈周在画面处理上的精妙之处。
《北港》与《曲池》都是以荷花为描绘对象,取景自然简练,无非是一花一木、一浅坡、小溪,这些一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平淡无奇。但正是在这平淡无奇中沈周发现了自然和谐的大美,并用他的画笔创造出了生动清雅,平和自然如浑然天成的艺术新境界。淡雅的荷花亭亭玉立,生机勃勃,情调高洁的浮萍疏密有致,稳健且柔和的线条勾勒出水面的波纹,池边的花草疏密有致,形态各异,色调以浅绛渲,一派和谐自然之天趣。作品情调由若君子美人般清新高洁。

       《东庄图》册页中《稻畦》与《麦田》两幅画,在画面组织、经营位置上多有相似之处,有明显的田园生活气息。在传统文人画中,将山川、云水作为画面表现主体内容是较常见的,而田泽多作为画面的点缀。在此作品中,沈周将田地作为突出刻画表现的主体,这一点在传统文人山水画中是少见的,可见出沈石田的田园式生活情怀。两幅画中一幅描写秋天,一幅刻画夏季,《稻畦》为秋,《麦田》是夏,笔墨和浅绛之色的运用,完美地表现了夏、秋季节的自然物理和人的精神情感的交融变化。另外,从构图上来看,也可窥见作者新颖的构思和匠心独韵。

      《东庄图》册是沈周中年后的代表名作,艺术风格体现了沈周取法元代吴镇画风后的革新变化,并由此确立了沈周绘画“粗沈”的风格新特征。《东庄图》册以诗情画意的笔触,书写着浓郁的田园生活和丰富的自然气息,体现出沈周平和、亲切、恬静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此一性格特征、生活态度和艺术精神的高度融合,开启了沈周山水画创作风格新的伟大时代。

二 沈周山水画中诗、书、画结合的特点

(一)沈周的题画诗


        题画诗起于宋、兴于元、盛行于明清。这是传统文人画发展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鲜明特征。所以对于为画者而言,重视传统的人文修养尤为重要。这一特点是由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性本质所决定的。随着文人画的发展,题画诗成了文人画在营造画面意境时一个不可缺少的形式内容,诗词、书法、绘画三者的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互生状态,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画艺术意境。沈周不仅是一名出众的画家还是一名享有盛誉的诗人和书法家。诗、书、画的统一在沈周身上是融通一体的。明代中期,沈周作为苏州文坛领袖之一,他15岁便有诗名,时有“唐初四杰王勃复生”之美誉,题画诗,在沈周的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题画诗一般分为自题诗和题写他人诗或请他人代题三种形式,沈周的题诗画是沈周诗文著作中最具特色的诗,而且他大部分题画诗都是自己作诗自己题书的。此外,沈周也会时常应朋友之邀为其题画,也经常在鉴别古人字画时题诗。这种在画上题诗的现象产生于北宋时期,经过元代赵孟頫、钱选等人的大力倡导,题画诗才逐渐兴盛起来。由于元代特定的时代背景,题画诗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诗的内容只停留在小我的情绪表达和对旧时家国的留恋之情上。这一点,到了明代得到了改变。沈周的题画诗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多的是和画面的内容、意境产生相应的内在关联,并在画面的组织、构成上起到新的突破。由此可见沈周已经开始自觉地追求题画诗在画面中的形式美了。

(二)沈周山水画中的书、画的结合

        沈周诗画结合的早期代表作品是《庐山高图》,这是沈周较早的一幅祝寿题材的诗画结合的作品。《庐山高图》是沈周“细沈”时期的代表作,表达沈周对恩师的敬仰之情。画中山峦层叠,树木茂盛,山体饱满,势拔岸然。右上自题篆书“庐山高”,并作小字长题款,题款书法取法宋人黄庭坚,从书法的用笔和结构来看,法度严谨、体态俊朗挺拔,章法森严,秩序井然。提款书法的静态体格与画面用笔的松动、洒脱的主体皴法用笔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松与紧对比;山石造型的使转形态与书法提款的纵向排列产生了相互映衬的构成关系,增强了画面整体的峻拔与开张之势。这种大画面与题小字的处理方法,增添了画面整体艺术语言的视觉对比。丰富了作品欣赏的审美心理节奏。这一诗画结合的完美形式,开拓了中国画的画面表现语言,为后期中国画与诗、书的结合形式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典范意义。

        《京江送别图》成画于明弘治四年,沈周时年65岁。图中描画的是沈周等人送别吴愈赴任的告别情景。画面中主人乘舟离去,众人在岸边挥手作别。作者借描画着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离别之情,情景交融,寄情于景,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表现,墨色浓厚润泽,线条苍秀,反映了沈周的成熟的风格。此幅画落款极其简约,仅题穷款:“沈周”两字。这一粗笔披麻、墨色浓厚的山石表现与两字穷款的强烈对比,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通过《庐山高图》与《京江送别图》的长题和两字穷款,我们便可以感受到沈周在画面中题画和落款的匠心。

\

 
三 结语

        沈周绘画风格分“细沈”和“粗沈”两个阶段,前期受王蒙、黄公望的影响,后期受吴镇的影响较大。“粗沈”阶段以《东庄图》冊为代表。这一阶段沈周的用笔厚重,时出侧锋,而笔墨语言简练,并倾向随性,画面浓淡变化丰富,墨多湿笔渲染,平淡天真,粗笔山水画风格已成熟。沈周山水画的风格形成,开启了明代吴门画派的兴盛,其后的文征明、唐寅、仇英深受沈周画风和思想的影响,在书画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后人把他们四人合称为“明四家”。

        “明四家”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朝文艺的鼎盛时代。而沈周作为“明四家”的代表人物之首,其贡献巨大。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他在明代画坛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其弟子大多善诗文、精书法。沈周作为一个隐逸画家,他的画能受到当朝统治者和平民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使得沈周和吴门画派的画风对中国的绘画产生了长期且深远的影响。

        沈周在绘画继承上主张在董、巨、二米、元四家画风为主要取法对象,然后关注生活求变化。这一艺术学习的主张是成功的,其后的文徵明、董其昌乃至清初“复古派”或“革新派”的笔墨实践,均是从这一基点发展起来的。只是在取向上有所不同,如文征明受沈周早期“细笔”影响较大,而董其昌则偏爱沈周后期的写意画风。文征明将沈周的“精工”画风推向了极致,作为沈周最晚也是最得意的门生,其绘画成就卓著。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大的,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正是沈周的出现,才得已出现画史上极为重要的吴门画派,其余风也一直影响到现代画坛。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明四家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2001.
[3]段红伟.沈周画传[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2-89.
[4]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2001.
[5]金开诚.花坛明四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7-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34.html
本文标签: 沈周 ,细沈 ,粗沈 ,题画诗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