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于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专业的职业规划知识、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等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呈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具体表现多样。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个人和高校两个角度提出对策,旨在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职业规划;自我认知;职业指导
本文引用格式:王明香.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J].教育现代化,2019,6(20):157-158.
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有大批的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在择业就业方面持续呈现出就业困难、盲目择业、毕业即失业、职业道路缺乏连续性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外部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表现
(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规划实施不理想
大学是学生由家庭真正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的学生对于今后职业道路的选择还不够成熟,对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意义深远。长久以来,在校大学生往往将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职业规划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造成的结果往往是,首先,一部分学生没有职业规划;其次,多数学生考虑过今后的职业道路,但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再次,在职业规划的实施中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的认识。
(二)缺乏自我认知能力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的前提。自我认知是指从职业兴趣、从业优劣势、个人能力等方面深入了解自己。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具备的知识、专业能力,分析自身的劣势和不足,密切关注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才有可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为之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弱。一方面,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没有正确定位,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实现职业目标的艰苦过程认识不足,造成主观意愿和客观行动的相背离。主观上想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但对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承受力。
(三)缺乏社会环境意识
社会环境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目前,高校和社会之间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隔阂,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和学校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不客观。首先,大学生对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动态、就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缺少学习和研究,即便主动去学习,也大多存在着学习不够深入的现状。这容易造成在职业认识上的偏差,盲目乐观或悲观,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岗位要求、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等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尽快地融入工作环境,很难满足岗位要求,工作满意度低,打击职业自信心,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1]。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而确定计划方案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却呈现出重视度不够、缺少持久性规划等状况,不具备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在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全面而理性地认知自己,不能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忽视了择业就业的复杂性,即使做出了职业规划也是短期的,与现实脱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足[2]。
(二)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导向偏差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偏差,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缺失。第一,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导向偏差。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前途和未来,放弃自己的兴趣,当兴趣和学业相冲突时,更多的是以学业为重,为了就业而学习,甚至只为获得一纸文凭。这种扼杀兴趣,趋近市场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讲虽有市场选择的合理性,但却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抑制了大学生在规划职业上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对成功标准的评价偏差。个人价值的内涵是多元而丰富的,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经济价值,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仅通过收入高低,工作稳定与否作为评判成功的标准,这种对成功的狭隘定义迫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关注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从而阻碍了对职业道路的长远规划,忽视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未来走向。
(三)高校对于职业规划的重视度不高
高校教育中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度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重专业知识,轻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不够。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开设上,课时量少,方法简单,存在应付心理;第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低,缺少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教学方式落后,内容陈旧;第三,和具体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结合度不够,缺少对经济形势和行业的深入分析,高校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缺乏灵敏度,职业规划指导未能紧扣经济、政治、文化大环境;第四,就业指导的方式单一,指导作用发挥的不大[3]。
三 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措施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象和原因,目的是找出对策,掌握职业规划方法,辅助当代大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意识,科学评估自己和岗位,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
(一)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
1.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在教育引导的作用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或者认识不深刻,从而也导致了其能力的欠缺。职业规划意识是在现实中进行职业规划行为的内在动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共同发力,通过多种途径唤醒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职业规划意识,并不断强化,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是短期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分阶段落实,树立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2.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能力。从大学生的身份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接收实践检验的过程。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检验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大舞台。仅仅依靠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在实际操作中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书本所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的统一,切实增强职业能力。
(二)从高校的角度
1.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职业规划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具备专业自身的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高校应当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一方面,要积极优化师资结构,选拔一批有潜质的教师,组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加强培训,组织参加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取证;另一方面,应聘请人力资源管理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校任课,构建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学习。
2.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职业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区别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首先,思想上要给予充分重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文件,将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分标准;其次,积极开发职业指导课程,鼓励自编教材。面对不同专业,结合行业特点和所在高校的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既要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课程细分力度;第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高校应当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对就业需求的变化等,及时调整,与时俱进。
3.扩大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具体实践才能发挥人的价值。高校应当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主要从两方面努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对接,专业改革与行业需求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促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搭建长效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第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想结合,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将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培养对象,利用职业优势辅助完成职业规划教育。
4.建立综合性、多样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缺乏有力的保障。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往往是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唯一机构,远远无法满足繁重指导需求。要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高校应当树立“就业工作,人人有责”的大局意识,拓宽职业规划指导的渠道,建立以就业指导办公室为中心,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多样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建立部门、学生管理队伍、专任教师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就业办公室、校媒体、辅导员、专业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孙静月.高校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151-152.
[2]常卫恒.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8):82-83.
[3]崔王莹.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113-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