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辽宁省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3 14:11: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必需。辽宁省在构建高校共享课程平台、实现跨校互选课程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但是也面临着资源建设偏差、资源浪费、公共网络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等挑战。文章通过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做法,结合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辽宁方案,以期为辽宁省高校新时代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裴兆斌,等.辽宁省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1):145-147,156.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教学资源、教学水平较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比较落后,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整体教育水平低,这与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密切相关。因此,辽宁省作为东北教育大省,应当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其中一个有力的着手点就是从优化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入手。本文针对辽宁省教育资源共享现状,探索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善方案,以期为辽宁省高校新时代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升教育资源价值,从而提升辽宁省教育整体水平,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

一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提供广泛的资源,在共享平台下,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查到纸质版书籍中没有的资料,及时了解时事热点,得到的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性价比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费是学生的学习成本,免费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程度的教学服务回报。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增加学生拥有优质资源的范围和机率,实现高校学生的优质培养[1]。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无疑会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在以教师授课、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堂模式下,学生以考试为学习任务,进行盲目地死记硬背,丧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灌输式学习方式,创新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共享机制下,广大师生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广泛、方便地获取信息,筛选优质的资源,通过各种交互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互相交流与讨论,形成一个开放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

 
(三)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现代办学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自1999年起,我国实行大学生扩招,加之求职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校教育资源愈加紧张,以至于逐渐表现为师资力量缺乏、教室、实验室数量不足、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等一系列现象。同时,我国目前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现存的大量试验设备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各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极为不平衡,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我国教育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物尽其用,让有效资源发挥最大限度,从而满足我国现代办学需要,提高我国整体办学效益。

二 辽宁省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省内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宗旨,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拓创新为导向的培养模式。2012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搭建了本科教学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具备“教”与“学”、“互动”与“交流”等功能的共享系统,集中展示精品开放课程,面向省内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学习与网络共享服务[2]。2014年,辽宁省依托MOOC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行跨校修学分课程的制度,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得以运用,推动了教学改革。截止2018年末,辽宁省内50余所高校的万名学生已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跨校取得学分,省级开放课程共计700余门,其中140门已被列入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丰富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库,为省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省内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硬件资源建设、轻软件资源建设


         省内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中,对硬件资源建设较重视,将大部分财力花费在建设网络、购买仪器等硬件设备上,对软件资源建设关注度较低,有一些资源仅仅将课本上的文字教材以网页的形式粘贴在网络中,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上课形式也是多此一举。而且上课过程中由于视频压缩技术或者网速的限制,视频不能顺畅地播出,这都不能给学生的共享式学习带来便利。

2.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省内各大高校对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而各个学校几乎依靠自己开发教学平台和管理系统,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教育资源共享利用率低。同时,学生真正运用现存的图书馆、校园网等渠道进行资料查找的使用度低,大多学生习惯直接通过互联网查找。

3.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对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开发与引导

        现存共享教学模式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利用平台进行备课、授课,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资源平台的设计缺少互动化和个性化,资源的呈现形式表现单一,不利于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模式。省内大多高校通过校园网传输的资源都是静态的文字或者图形信息,是书本上内容的粘贴,没有打造视听效果,不能达到个性化和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4.公共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公共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缩短高校之间的距离,实现资源的即时传播、共享。目前省内各高校之间尚未建立一个对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的专门性网站,并且高校之间的资源动态和更新不能及时获取,更新和维护的速度较为缓慢,教学资源落后于教学需求,缺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长效机制。

三 国外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情况的借鉴

(一)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美国各个高等学校均在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如何更好地完善的问题,以提高办学质量。美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高校联盟。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私立学校等各类高校形成不同形式的联盟,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网络资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目前美国比较著名的文理学院联盟有克莱蒙特学院联盟、马萨诸塞州“五校联盟”、俄亥俄五校联盟和缅因州CBB联盟[3]。第二,开放式资源共享。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开始推行开放式课程项目,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同一个学习群体分享知识、交流经验,拉近了各个地区高等教育之间的距离,这种模式在世界起着开创性作用,掀起了全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发展的浪潮。第三,远程教育式资源共享。20世纪末,美国产生了虚拟大学这种远程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实体校园不再是教育的载体,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教师、学生、课程等资源的远程共享。例如凤凰城大学、美国琼斯大学等。这种远程教育式资源共享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

 
(二)日本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日本高等院校也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形成了各种模式的资源共享机制。在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作为中枢机构,由全国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共同参与,这些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综合信息处理中心等都能通过网络数据信息连接,形成了一个收集、整理并为研究者提供学术资源的全国性综合信息共享系统[4]。在日本九州地区,15所国立大学已经构成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共享联盟。日本还采用了大学城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使得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真正实现共享,使得各个学校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例如筑波大学城。

(三)欧洲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1999年,欧洲近30个国家举行了博洛尼亚会议,其主题是在欧洲各国之间制定统一教育系统框架,意在消除资源流动障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学习环境。博洛尼亚进程制定了很多关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协定、政策和合作项目。其中一项具体目标就是在欧洲范围内加强各个高校的联系,促进师生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5]。博洛尼亚进程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

四 辽宁省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


         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而闭门办学的理念越来越难在教育领域立足。任何一个大学并不是在各个专业的师资配备和资源上都是顶尖的,只有各高校间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增强区域竞争力。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均应当摒弃传统“共享等于失去”的观念意识,充分意识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和重要性,让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辽宁省的“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不是只有他们之间可以联合,而是应当全面地涵盖各个学校的共享,有需求就应当有供给,这有助于实现高校的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能够提升全省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办学效力。

(二)政府宏观调控,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

         目前,省内的大部分高校都属于公办院校,由政府出资,政府在高校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在对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中进行宏观调控,在高校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全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使得共建共享得以实现。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专门性法律法规,对教育资源共享予以法律规制。辽宁省政府也应当在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为省内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制度。目前辽宁省内乃至全国的高校都是根据不同主管部门、不同办学主体归属于不同的“阵营”,处于一种分散、相互排斥的状态,缺乏合作共享。因此,应当打破这种制度,在省内实现高校学科、学院之间、校际之间、省内与省外院校之间、省内与国外学校之间的共建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高校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合作关系,更快地形成整体合力,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6]。第三,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是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的财政供给者,因此各级政府作为公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对学校的财政投资,及时为学校的共享资源提供经费支持,保证辽宁省高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成立区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做好协调引导工作

        教育资源共享涉及到的共享主体很多,各个学校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出现观点差异,因此有必要在辽宁省内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其可以由资源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组成,目的是站在全省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引导、协调各校之间的共享工作。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制定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借鉴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数据和资源的分类方案、数据格式等技术标准,促进省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第二,制定辽宁省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构建和谐有序的工作秩序。第三,协调各个高校间的关系,对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工作作出统一部署与指导,为辽宁省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完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运行机制,让共享建设真正落地

          辽宁省要想完善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要取决于高校的共享运行机制。第一,各高校应当设立资源共享专门管理部门,负责本校的资源共享整体工作,以便和他校在具体工作上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制度化管理。第二,丰富资源共享的内容与形式。各大高校应当多加入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共享形式多开展跨校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营造综合性、创新性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习效果。第三,成立省内高教园区。辽宁省可以借鉴浙江省经验,成立多个高教园区,在园区中各学校打破以往封闭办学的形式,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中进行交流、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新型高校群。第四,构建省内大学城,鼓励高校联盟。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省内研究领域相近的学校之间可以签订多方协议,通过成立大学城、高校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第五,加大网上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力度。鼓励各大高校利用网络的便利开展远程教育,真正实现各个高校之间的大量优质资源充分融合利用,实现教育网络信息化,提升全省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程度,提高高校的办学效力,推动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婷.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
[2]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薛明智,吴祥恩.省域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的实践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165-166.
[4]黄亚婷.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32-136.
[5]刘雅琼.国外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运行管理[J].图书与情报,2013(02):118-123.
[6]杨天平,金如意.博洛尼亚进程论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