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综合性人才一直较为紧缺。交通运输工程属于交叉学科,涉及面广,且知识更新较快。为提高培养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梯队和教学团队特点,对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改,确定不同研究方向下的课程模块,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按模块综合培养,与现有体系相比,更能反映社会对交通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模块化建设;需求导向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军等.基于需求导向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模块化课程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9,6(22):88-89+103.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交通运输工程始终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山西地处高原,资源丰富,运量充足,而当前的交通运输设施和管理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因此,对交通运输工程综合性人才(包括知识结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需求更为迫切。
太原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山西省高校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交通类一级学科,为适应我省交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教学团队一直在大力开展培养工作,从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能力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开展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螺旋上升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等省级和校级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经过几年发展,现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模式。在目前全国工程硕士招生不理想的情况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也处于稳步上升中。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2012年完成,后来虽然经过调整,但整体结构并没有大变化。经过几年发展,教学团队和相应学科梯队已有了长足发展,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也有了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以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综合人才为目标,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重新确定研究方向,同时,依托不同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得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培养模式更为规范。
本文成果实施将引导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升华,将多年积累反应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另一方面,明确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模块,将促进学科团队更好得发展。
一培养目标细化
在2012年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培养方案中指出,本工程领域培养从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研究生:
(1)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悉本工程领域的前沿动向,具有独立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
上述培养目标更像是指导性的总体要求,要把培养目标和后续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连接起来,还应该进一步细化。为此,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本论文将把培养目标分成三个子目标,这三个目标的确定为后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三个子目标具体包括:
(1)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方法、载运工具原理及应用、交通系统工程与运筹学、交通经济、交通安全、车辆动力学及控制等。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对实践环节的把控,保证实践环节的质量,将实际课题纳入教学中,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主观能动性;
(3)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加入知识产权与工程伦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 研究方向调整
在专业设置之初,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培养一共确定了以下几个方向:桥涵隧道及轨道工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技术、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运输工程技术与评价,运输工程安全技术与可靠性研究,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设施与设备,载运工具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交通环境影响与评价。显然,在师资力量不够强的阶段,上述研究方向偏多,不少方向并没有实际性的研究。经过几年发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体现在青年教师增多,高职称教师增多,而且也渐渐凝练了几个核心方向,并做出了不少成果。为此,需根据学科团队教学团队实际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预期对现有研究方向做出调整。研究方向确定是后续课程模块体系建设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师资力量,提升目前的强势研究方向。依照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特点,把研究方向凝练为以下几个: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主要为道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涵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全过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主要包括载运工具设计及使用;交通安全与环境,包括城市交通安全、公路交通安全及环境评价。
(2)调研省内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新增部分研究方向。太原正在修建地铁,对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很多,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新增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现阶段主要开展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后续再依次增加总体设计及管理等内容。
(3)删除不符合当今社会需求,且缺乏后力的研究方向。
三 课程模块化建设
现有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个子类。其中,学位课又包括公共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3学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8-10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是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核心,主要包括运筹学、交通运输工程学、可靠性理论及应用、交通安全技术、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理论、现代检测技术、工程经济学、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环境及评价、数据库系统分析、交通流理论等等。
经过几年教学培养,教学团队发现了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
(1)课程设置较为分散,逻辑性不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涉及范围较广,道路及铁路工程,载运工程及应用,交通信息及控制,交通规划与管理均能涵盖,因此,可开设的课程很多。但学生所选学分有限,需要了解各课程内在逻辑,才能便于学生选课;
(2)本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所学专业方向有很大区别,需区别对待。
为此,本文拟在研究方向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建设,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可按模块综合培养。每个专业模块对应的专业学位课程3-4门,专业选修课程2-3门,各模块课程独立,不存在交叉,课程分类中不体现各模块的方向,保证基本专业素养。基本模块课程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规定了综合专业能力水平测试,每个模块设置了涵盖专业技能的综合专业能力测试考试。对于入校学生分阶段进行考核,达到要求的即可免修补修计划课程,否则需进行补修课程学习。将测评结果作为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之一。
四 结论
根据山西省交通发展需要,结合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梯队和教学团队特点,本文对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改,确定不同研究方向下的课程模块。本文研究成果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按模块综合培养,与现有体系相比,更能反映社会对交通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保南,赵鸿铎著.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第3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
[2]吉谦,陈学武,任福田等.交通工程总论(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
[3]太原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R].2012.
[4]项乔君,徐良杰,杜志刚等.道路交通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