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中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如何顺应“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育人功能,需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素养来进行。该文基于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初步探索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设计。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中医药
本文引用格式:宋佰玉,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4):204-205.
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分析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是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即初步形成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拥有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教育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意义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从“思政课程”进行文字次序的调换[1],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且是通过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讲话精神,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这就对中医药专业教师的思政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也确实明白了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如何顺应“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育人功能,需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素养来进行。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梳理,紧紧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着重加强学科自身育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达到传道而解惑,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品行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
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转变思政教学理念
首先,通过对马列主义等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在思想上产生的误区。教师的素质不同也就使得他们在课程思政上产生的认知有所差异,认识的深度不一样,导致出现一些误解。因此,授课教师应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统一起来,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既不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干扰,同时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减弱,相反还会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对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能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激发效果,教师们都以一种乐教的心态进行思政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或途径对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训,使他们在专业课程上形成一体化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课程育人要求的理解,真正明白对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等塑造的积极意义。我们专业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进行教育的内在需求,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及素质;同时,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促进思政教育内容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对预期达到的效果而设定的计划,是针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设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将知识传授作为引领,并将知识教学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政治思想教育是将知识、情感与行为作为重要的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体系。因此,我们明确如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第一,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步调一致:重点围绕《中医基础理论》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遵从课程本身教学规律的条件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要对于思政课的经验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同时还应尊重课程的差异性,保持其原有的独特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系统的形式。第二,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应协同发展: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同时可对其深度及力度起到很好的加大作用,反过来课程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载体和渠道。学术研究和课程内容为《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对其完美人格的塑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专业课程德育”的核心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思想有机分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去,充分体现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个老师教育他人的责任。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中医文化的传播,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德育价值引领,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1.课程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
在体质、病因、病机、预防治则养生康复等章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创新思想,在主题项目的设计上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便于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理解。例如,在体质这一章,通过讲授让学生明白体质是在先天形成的而在后天定型,尤其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因素均在后天定型。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告诉学生,凡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断进步。
2.课程教学与培养民族自豪感相结合
在经络这一章的课程教学中,结合经络学说的学习,融入民族自豪感教育。在专业教师引导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尽管经络的实质化尚在研究探索阶段,但是从古至今的临床实践均证明经络学说的临床实效性。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经络学说临床应用的案例,加上老师上课的讲解,让同学们坚定中医信念,培养民族自豪感。
3.课程教学与哲学教育相结合
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这一章,使同学们认识到哲学是人类探索世界,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体现,是以自然界的诸多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阐述基本概念、探索和研究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是古代先民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整体、辩证的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知道现实中事物发展对立统一,矛盾可能相互转化,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自我完善。
总之,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落实,也是需要在以后的思政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作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对提出的每一个新要求都落实到位。另外,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