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 SPOC 理念的艺体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5:45: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属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应用于艺术体育生的大学教学中,能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程度加深,提升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的参与程度,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SPOC理念;艺体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李娜.基于SPOC理念的艺体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20):181-182.

      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时候,需要对外语的文化内涵加以了解,增强其语言敏感度。而这一过程并非简单地将自身的母语文化思维应用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学生实施必要引导,在各种机会和模式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基于SPOC理念的英语课堂,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在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使得学生本身所具备的跨文化的交流意识以及理解程度等得以提升,促使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能够更加频繁有效[1]。

一 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跨文化意识属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将其逐渐转移到艺术体育学科等学科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其主要是促使艺体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对学习内容的背景文化的掌握程度提升,并且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程度加深,对文化问题加以思考,并且能够对所学习的语言文化内容做出一定的反应,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本身的强弱情况对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当前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语言,虽然不同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现对原有的语言习惯保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向艺体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以及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

\

 
二 艺体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艺体生的总数相当可观,他们中大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今对外交流机会频繁,文化艺术与体育艺术又是增进国与国之间香花交流的桥梁,艺术体育生中的许多人走出校园后将承担起传播中国体育艺术等灿烂文化的使命。在面向艺体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必要。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挑战,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一个方面,跨文化教育始于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跨学科模式的实践,而且各国文化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跨文化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一两本教材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设计利于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的学习环境,借助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各种图文并茂、多感官刺激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使用Spoc理念进行教学的时候,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能够提供必要的社会文化内容。课上老师的情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第一手跨文化交际体验。课下可以建立日志档案,反思中西文化差异,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式、批判式思维方式。

三 基于spoc理念使艺体生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具备双文化意识


         艺体生在学习中往往出现对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教学关注程度比较高的特点。因此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明确相关学习内容背后的体育艺术背景以及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将儒家文化内容作为重要的代表,而西方文明则主要是来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等,其文化内容主要是将基督教教义作为文化的而核心内容。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显著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提出了要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促使学生增强文化的敏感性,从根本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使得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在SPOC理念支撑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行为以及决定这些行为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可以阐释文化差异以及一些常见的文化冲突,培养学生比较、学习两种不同文化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以学生作为中心,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始终是课程资源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人员;教师并不是讲座视频中的主角,但是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对其中各种实体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处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以及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组织学生分组研讨,随时为学生的知识内容学习提供个别化指导,和学生就遇到的难题共同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需求程度出现不断提升的现象,教师所具有的主要教学责任也在不断从知识讲授的方向向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转化[4]。教师逐渐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的重要推动者。同时,教师将时间从他们所认为的低价值活动转向直接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课程材料和解决问题这一高价值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得到转变,逐渐转变为导师以及课程设计和开发者、研究者、学习者等。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首先转变,能够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对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有效吸收,在教学的时候,传授给学生,也促使自身的知识内容消化更加有效。

(三)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改革

         SPOC理念下的艺体生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对自身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有效转化,促使其能够充分转变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并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内容需要和文化知识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处理,组织必要的学习圈,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已经存在的相关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强调“教”的过程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教师在SPOC理念下进行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时候,也需要加强教学资源的传递以及学生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学生本身应该具备比较好的交互界面,使得课程资源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师教学体验以及学生学习体验,对学生需求加以关注,满足学生对某种技能或知识的需求[5]。

\

 
(四)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SPOC模式下,将翻转课堂和整合式教学和传统课堂融合的时候,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课堂知识内容学习以及课下学习的混合性综合考虑,在教学模式设计的时候,需要能够面向传统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对课下学习更加频繁的需求加以满足[6]。在促使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也需要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多样化发展,对单一的讲授为主的班级形式有效突破,走向多样化方法嵌入其中的个别形式以及小组形式和班级形式的时候,促使“自主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得以有效扩展,例如实施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以及范例学习、情景教学等,促使教师教学时空的局限性能够得以突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信息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满足学生自身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容需求[7]。

四结语

          相比传统课堂,SPOC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更高,它促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和视频互动等学习平台,不分时空和地点就能够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一模式能够对学生课下时间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突破教师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其他国家文化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开展学习和交流。教师也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计划设计,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自主性等方面局限性可以得到突破,对学生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更加显著,促使教育变革更加有效[8]。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吕立杰.SPO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04):96-101+130.
[2]缪娟.艺体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7(10):157.[3]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后IT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湖湘论坛,2017,30(03):164-167.
[4]李敦东.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4):7-11.
[5]杨媛媛.艺体生与非艺体生英语学习动机对比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S1):346-349.[6]吕双.创新高校艺体生英语“教与学”的文化哲学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04):141-142.
[6]冯涛.创新艺体生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研究——基于多元互动智能理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04):91-93.
[7]王豆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艺体生的跨文化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2):108-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