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4:11: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当前,高校德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以及“供需错配”问题,必须把脉“需求侧”,问诊“供给侧”,同时着力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做乘法,优化增量,实现德育产品的“优库存”;重创新,分类分层,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补短板,提质增优,培养专业的德育工作者队伍;降成本,开源节流,同心同向打造生态德育这五大举措来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德育的科学有效供给,进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严圆圆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6(22):104-106.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在于立德。高校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只有变革了的高校德育才能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德育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校立德育人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新时代的高校德育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 做乘法:优化增量,实现德育产品的“优库存”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首先大力整合德育资源、高效配置德育资源以优化增量,进而实现德育产品的“优库存”。同时,通过挖掘新的德育工作增长点,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乘法效应”。

(一)优化整合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对于德育资源,既要重开发,更要重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优质资源的育人合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要求首先要实现供给端的转型升级。因此,必须提高德育资源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诚然,要使德育供给的产品能够精准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必须对德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出有质有量又有效的德育产品。

        由于高校本身就是一个育人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因此也有责任汇聚各方力量来整合育人要素和育人资源,实现“一体化育人”。各类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顶层设计。通过开发和利用独具优势的德育教学资源,同时,推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来整合完善德育资源。此外,也要加强对校内外德育资源、网上网下德育资源等的统筹规划、优化配置以及整合利用,从而全方位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高效配置德育资源

          德育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须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高校必须把优化德育资源的增量作为德育工作改革的一项基础性任务。德育资源增量的优化不仅需要开发整合德育资源,更重要的在于加强对德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具体来说,首先要从整体上规划德育内容,明确好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从而合理高效配置德育资源。其次,要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回归现实生活。德育生活化,才能使德育的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学生才能在德育实践中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德育工作也才能最终实现其育人的意义与价值。最后,要突出文化德育资源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诚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传统,这些优质文化资源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些体现学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德育文化资源的继承,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德育文化品牌。
总的来说,由于德育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要求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德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高效配置也是当前推进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 重创新:分类分层,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入把脉“需求侧”,注重分类分层,以实现德育产品的精准供给。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构建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一)分类分层,德育产品精准供给

        当前,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精准“把脉”需求侧,全面深入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真实需要。只有主动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精准把脉学生的需求,才能最终实现德育供给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一样,德育产品的供给也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契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并内化。具体而言,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德育工作模式,以满足其成长成才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学习需求,从而实现精准且有效的德育供给。

(二)构建“互联网+德育”新模式

         当前,“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德育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并实践“互联网+德育”工作新模式,以推动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实现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德育”工作模式是互联网思维在德育领域的深刻实践,旨在让互联网与高校德育工作二者实现深度融合,从而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当然,“互联网+德育”并不是二者概念的一个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德育网络化有利于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使家庭、学校、社会不再是“三张皮”,而是成为一个育人共同体。当然,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德育为核心,互联网是工具”;“学生为主体,互联网是课程资源”;“教师为主导,互联网是平台和手段”的德育工作理念。一言以蔽之,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始终坚持树德立人。

三 补短板:提质增优,培养专业的德育工作队伍

        创新发展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抓主要矛盾,补好短板。一方面要优化队伍结构,培养一批德行高尚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要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优化德育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宏大的、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支点。“自身有德有行,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动员。”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必须具备自觉的育德意识和较强的育德能力。高校要更加重视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逐渐加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当前,必须继续推进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门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努力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以及专业教师德育化。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统一起来。尤其当前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须重视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德行高尚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让有信仰的人传播信仰。总之,只有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结构和能力不断优化,高校德育工作才能有真正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

        高校德育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强调改革的系统性。而且德育工作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育人,也强调系统育人、协同育人。尤其高校作为一个育人共同体,必须树立全员、全面、全程育人的意识,全力打造高校德育的教学共同体,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化、协同化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德育即育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大学的立校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整体上必须是‘道德性’的机构。”也就是说,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首先合乎道德,坚持立德育人。高校也必须牢固树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树立“立人先立德”的德育工作理念,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同时,要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符合大学道德以及大学精神。

        当前,高校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念,确立全员德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能育人,要让人人意识到自己的育人任务,承担好自己的育人职责,形成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真正落实好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

四 降成本:开源节流,同心同向打造生态德育

        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降成本。通过推动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汇聚育人合力,进而降低育人成本。同时,通过同心同向打造生态德育,开源节流,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

        德育课程教学一直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主阵地。因此,必须继续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加强学科德育的渗透。其实,每门课程都有育人责任,也都必须育人。当前,要大力推进“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华丽转身,促使德育课程专业化以及专业课程德育化。

\

 
        “课程德育”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德育课程建设,“课程德育”的功能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要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课程德育”建设的重点在“德育”。没有好的“德育”教育功能,德育课程的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这就要求其他各门课的专业课教师也要提高育人的职责和意识,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本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然而,在现实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仅仅是德育课以及德育教师的任务,导致德育课与专业课程互为“两张皮”,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只有每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落地见效,高校也才能真正落实好、践行好“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教学理念,才能把立德育人的工作做实、做到位。当前,高校必须立体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德育教材、进德育课堂、进德育工作、进学生头脑。

(二)合力打造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当前,运用生态化理念来指导和引领高校德育,有利于德育工作朝着生态化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生态德育其实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创新德育工作,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实现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将生态文明融入高校德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

       打造生态德育其实也是在回归教育的使命。高校要牢固树立生态德育的理念,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态素养,进而树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具体而言,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华丽蜕变。通过把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创新性地运用高校德育工作中,通过建构一种育人为本、绿色协调开放的新型德育生态,营造生态化的德育环境,进而用校园生态文化引领生态德育,培育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生态化也要求推进高校德育教学的生态化,只有实现德育各环节、各方面的生态化,才能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真正育好人。当然,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协同努力、久久为功。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有新作为,必须不断推动德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德育方式。通过优化德育资源配置,扩大德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精准供给,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真正落实好、实践好立德育人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宁,王涛.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8(4):5-7.
[2]何志红.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的高校德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8(6):262-263.
[3]葛学斌.用新思想推进高校立德育人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7):48-49.
[4]李慧玲,孟亚.构筑道德共同体:高校德育生存状态的转向[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2):10-13.
[5]李杨,李康平.习近平德育思想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20-24.
[6]王祎黎.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审思、发展取向及实践向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43-45.
[7]孟国忠,张晓琴,吴晓雪.试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22-24.
[8]龙献忠,钟和平.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对话德育及其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86-90.
[9]杜作润.大学教育“德育为先”学、思录[J].大学教育科学,2011(5):3-7.
[10]陈文海.论高校德育体系建构的三重转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6-29.
[11]陈春敏.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1(1):30-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