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际语伴”是三峡大学开展的一项中外大学生互助学习对方语言而自愿结伴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与汉教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能满足汉教专业全程见习之需要,解决本校学生海外实训资源不足之困境。在提升汉教专业学生国际汉语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同时,能为海内外汉语爱好者和各种语言学习爱好者提供最佳学习途径。
关键词:国际语伴;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黄婉梅,等.国际语伴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衔接机制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1):230-232.
一三峡大学“国际语伴”项目的缘起与现状
三峡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湖北省留学生教育起步最早、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地方高校,目前在校来华留学生1400多人,专业教育实行英语教学模式,同时开设两年的汉语公共课。据国家留学生相关政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留学生管理条例,如“三峡大外[2014]45号”文件第58条和60条规定:接受英语及其他外国语言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外国留学生,必须通过旧汉语水平考试三级(旧HSK-3)或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新HSK-4),方能毕业。临床医学专业外国留学生必须达到上述汉语水平方准进入临床见习阶段的专业学习。
随着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学校留学生汉语公共课教学任务一年比一年繁重,在专职教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2016年,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学系牵头,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袂发起了“汉语志愿者”活动,委托文学与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简称文青队)、璀璨汉语和国际社区两个社团共同承办。该活动面向全校中外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自主结成一对一辅导留学生汉语的搭档。活动初衷是为了解决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困难,该项活动颇受欢迎,尤其是留学生受益良多,参加人数日众,对中国汉语志愿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伴随着中国大学生学习外语的需求日益增强,2017年,我们将“汉语志愿者”活动升级为“国际语伴”项目,依然面向全校中外大学生,只是结成学习伙伴的中外大学生开始实施一对一互助语言学习,中国大学生教留学生学汉语,留学生教中国大学生学外语,包括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
国内外类似活动也有,如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游学项目中,就有7个美国学生与中央民族大学的7个中国学生结成7对语伴,他们在为期1个月的游学活动中彼此帮助,结下深厚的跨国友情。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就开始了“语伴交流”项目,组织在职继续教育学习者与不同母语背景下的外籍人士结成语伴,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不过他们是借助双方共通的语言为文化交流而结伴,和本文所说的“国际语伴”性质并不相同。他们的语伴之间往往使用彼此互通的语言,结伴目的在于文化交流;而本文的语伴,双方语言不同,使用各自母语互动,结伴目的是为了学习对方的语言,当然期间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交流,但目的指向语言学习,而且以学习对方母语为主。
市面上还有一款比较流行的叫“美国语伴”的口语训练软件,被赞誉为新一代语言学习的革命、英语口语练习的领导者,不过它是虚拟语伴,而且以练习英语口语为主。我们的“国际语伴”,是真人活动,我校在读留学生1400多人,大多参与过该项活动,在校中国大学生参与人次更多,除了璀璨汉语、国际社区、文青队,这些长期参与的核心语伴成员,材料与化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其他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被强力吸引过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参与其中,留学生向中国语伴学习汉语,中国大学生不仅向留学生语伴学习英语,还有法语、韩语、日语、俄语、阿拉伯、印尼语等不同国家的民族语言,故曰“国际语伴”。
杨文星、孙滢(2016)通过对二十一世纪各种二语习得理论的梳理,认为虽然世界范围内已知的二语习得理论多达40—60种,但目前新兴的理论主要是这样两种:一是Larsen-Freeman1997年提出的复杂理论/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ity Theory/Dynamic Systems),简称CT/DST;一是Atkinson 2002年提出的社会-认知理(Sociocognitive Theory)。根据CT/DST的基本理念,“语言发展”比“二语习得”能更为恰当地描述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状态,外语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第二或第三语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恒定的、直线型的稳定发展过程,而是在整个时间维度中布满了峰和谷,即外语能力在前进和倒退中交替变化,是一个非线性、充满变异的过程。尤其是二语学习者初始状态具有敏感依赖性,即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如智力、情感、动机等会引起其语言发展中巨大的嬗变。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惯例,是行驶社会行为的一种工具,所谓语法,不是静止孤立的抽象规则,语法是在日常的真实使用中涌现出来的,人们在每天的语言使用中协商、调整、构造语法。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需遵循三大原则:不可分离原则、顺应性原则、协同性原则。也就是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营造语言使用的真实社会环境非常重要,“思维-行为-环境”融合成连续体,是影响和制约第二语言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学校外语学习者无论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还是学习英语、法语等的中国大学生,其初始状态既有相同的一面,如年龄相仿、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当等;也有很大的差异,如语言学习能力、外语基础、学习动机等各不相同,所以“国际语伴”实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又因为语伴之间各以学习对方母语为主,能为彼此构建真实有效的外语环境,加之互动频繁,一对一双语高效交替,彼此鼓励为主,中外双方结伴过程中外语学习都能愉快地飞速进步。加上该项活动能够锻炼语伴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提升其外语学习素质,当其毕业时,会说两种以上外语,极大地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故甚至已经毕业的往届大学生听闻此事,也纷纷请求母校,代为寻找线上语伴。可以说,目前,“国际语伴”活动在三峡大学相当红火。
二 三峡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2017年是三峡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年,全校所有本科专业按要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统一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专业课程教学总学分(学时)的20%。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简称汉教)2017年汉教专业纳入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大类招生,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实践类教学占课程教学总学分比例24%。一方面,学校和学院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纳入大类招生后,这个新专业的认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汉教专业有三个校内实习基地,方便专业见习,一个校外实习基地,可用于专业实践,两个海外实习基地,主要供毕业实习。但一方面鉴于基地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不便,海外基地的使用率并不高。校内基地虽便于使用,但限于场地、师资以及课时学分,使用次数也有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国际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三情”(真情、热情和激情)和“三感”(使命感、光荣感、责任感),更要具备三项专业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而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均需通过大量的专业实践方能实现。2018年11月16-17日,国家汉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新增37所汉硕专业学位授权点培养工作培训,请2010年被教育部确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四所高校进行成果介绍。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他们介绍的宝贵经验中,均提到建设各类实习基地,实施全程见习或实习实训模式。
综合分析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少方便可用的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还不能做到实习或见习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而制约我校汉教人才培养质量,海外就业率偏低,导致生源不足。
一方面是日渐火爆全校的“国际语伴”实践活动,亟待专业人员参与;一方面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需要找到全程实习实训的通道。显然,充分利用我校留学生多语种资源,既能有效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第二、第三等多门外语学习需求,又有利于促进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和环节的有效落实,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从而训练并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未来职场上的发展潜力。
三 国际语伴与汉语国际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衔接机制
目前北美地区最流行的语言教学模式是Immersion沉浸式教学(有些翻译为浸泡式教学)。据刘云春,孔稚凤(2015)介绍,成都大学的泰国实习项目,实习生进驻泰国实习学校,完全沉浸在泰国的文化与语言中,在长达一年的对泰汉语教学实习中,切实提高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同时也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的沉浸式教学实习模式。我们认为,“国际语伴”完全符合沉浸式教学特点,虽然是在国内,但和海外实训本质相似,都是面对海外人士进行汉语教学。简言之,国际语伴能为我校汉教专业学生提供不出国门的全程专业实习机会;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国际语伴”活动与汉教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大一新生体验“国际语伴”,公益与专业感知并行
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后,第一学期安排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概要》课程,主要用来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为学生大二专业分流做准备。但该课程学时较少,每专业只有两个课时,主讲老师也只能在课堂上从理论层面对专业历史、专业学习内容、专业发展方向、就业前景等进行宏观介绍。我们认为,更感性的专业认知应该是专业见习,譬如学习游泳,一脚把学习者踢下泳池,比教练在岸上讲解半天更有用。
所以,汉教专业认知教育课堂,重点介绍本校“国际语伴”活动项目,视频分享精彩案例,并将之纳入“志愿汇”公益活动。虽然大一新生语言理论知识还相对贫乏,也缺少跨文化交际手段和策略,但实践证明,稍作培训,大一新生群体很快成为语伴活动的亮点。
(二)大二专业学生携手语伴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荣誉与实践学分兼得
大一新生参加国际语伴,纳入“志愿汇”计入公益信度;大二专业学生则鼓励他们携手语伴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参赛选手和获奖选手由学生会和社团等学工组织考评,置换实践学分。与汉教专业直接相关的学科竞赛有两个,“三峡大学快乐汉语桥”和“三峡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赛”,2018年已成功举办第七届。赛事主持均由专业学生联袂留学生语伴担任,“快乐汉语桥”模拟国家汉办的“汉语桥”赛事,留学生选手在台上,语伴在幕后,获奖留学生的水平往往也反映了幕后语伴的指导水平。“汉语教学技能”大赛是校内“汉教英雄会”,参赛选手遍布全校各专业,但我们要求汉教专业学生四年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届。
以赛事为抓手,提高专业办学质量,是学校一直倡导的。借此东风,把“国际语伴”与专业两大赛事有机衔接,让“国际语伴”培养优秀选手,发挥赛事孵化作用;以赛事为抓手,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大三助教国际语伴线上课程,线上线下启发汉教创新之路
我们在湖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简称楚课联盟)建设有国际语伴线上课程,先面向学校内部“国际语伴”活动成员开放。开设有汉英班、汉法班、汉俄班、汉韩班、汉日班等,吸收优秀语伴尤其是汉教专业优秀语伴做助教,敦促他们写教案、拍教学视频,除了与自己的语伴展开线上外语学习互动,还负责辅助老师管理线上班级,从而进一步锻炼专业学生的汉教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由于线上课程开办不久,还需要继续开发各种功能,目前正筹备引导汉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为海外实训早做准备。
(四)大四国际语伴抱团开班,实现校内海外实训和毕业实习
根据培养计划,大三5月份专业理论课程基本结束,可以进入海外实训阶段。从5月份新课结束之后,即将进入大四的汉教学生,组建“国际语伴”团练班,比如汉英、汉法、汉韩等语伴结对较多的,20对抱团开班,并策划语伴Party活动,定期举办语伴才艺比拼、中外双语秀等语伴活动,一方面为海外实习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置换毕业实习成绩。
四 结语
“国际语伴”充分利用本校留学生语言资源,就地取材。该活动与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中国学生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以及重大学科竞赛等衔接,重在语言学习,兼顾文化交流与传播。即将开放的线上“国际语伴”项目,还能为海内外汉语爱好者和各类语言学习爱好者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代迪欧,魏羽彤,马悦,等.论汉教语伴对象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以大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7(16):45-46+49.
[2]刘云春,孔稚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沉浸式实践教学探索——以成都大学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06):64-68.
[3]马梦真.汉语国际教育语伴合作模式创新及意义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9):138-140.
[4]邱萍.国际化背景下“语伴交流”及意义[J].现代交际,2012(09):37-39.
[5]吴星铎,于嬿华,李国磊,等.中美语伴一席谈[J].国际人才交流,2016(07):64-67.
[6]杨文星,孙滢.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二语习得理论评析[J].现代外语,2016,39(01):108-118+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