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中职教学中建筑结构课程创新教学的几点浅见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1:35: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中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中职学校教学中建筑结构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追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本文通过总结当前中职教学中建筑结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创新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转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等方式来提高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带动中职学校其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进程,最终实现中职学校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学;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韩哲.关于中职教学中建筑结构课程创新教学的几点浅见[J].教育现代化,2019,6(23):45-46.

       建筑结构课程是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基础性以及专业性,在培养优秀建筑工程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满足建筑行业对高素质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受传统应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职教学中建筑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仅降低了高素质建筑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速度,也造成了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都产生消极阻碍作用[1]。

一 总结当前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促使中职学校不得不加快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速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中职学校继续采用原有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重视学生建筑结构实践能力的提升,单纯的以理论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加剧了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平衡,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有一些中职学校虽然不断更新建筑结构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意识到开展学生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因缺少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基本技巧,最终导致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这些都阻碍了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2]。

(二)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的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扩充

         部分中职学校使用原先的建筑结构课程教材,没有及时更换最新版本的教材,加剧了中职学校建筑结构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扩大了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材与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以至于许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学习的建筑结构专业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建筑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时效性、针对性,也增加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快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难度。还有一些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案例的数量是少之又少,造成教材内容过于广泛化和空洞化,降低了建筑结构课程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难度,也容易引起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的厌恶情绪。

\

 
(三)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体系并不科学

         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教育资源有限,其与学生对建筑结构教育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化,增加了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难度。部分中职学校建筑结构理论课的课时数远远超过了实践课的课时数,降低了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的速度,不利于学生建筑结构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学生在接触建筑结构课程之前,对建筑行业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是知之甚少,甚至不了解建筑行业应学习的内容以及就业形势,这些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建筑结构课程相关教学活动开展的难度。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与其他课相比较而言,涉及范围更广,教学内容更加复杂,但是部分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的课时总数较少,一些老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加快讲课的速度,侧重讲解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简略甚至跳过一些不重要或者不会出现在考试试卷上的知识点,加剧了学生建筑结构专业知识框架的不完整性。

(四)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比较传统化和僵硬化
 
          许多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的授课老师早已习惯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在常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很少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老师为了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和节省教学时间,根本不会花费多余的时间来创新课堂教学方案,造成课堂教学方案千篇一律,降低了学生对灵活多样建筑结构课的期待;一些老师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更不会主动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些都造成老师实际教学水平停滞不前[3]。

二 创新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

(一)转变中职学校领导以及老师的错误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以及建筑结构课的授课老师要认识到创新建筑结构课教学模式是建筑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建筑人才。此外,中职学校应增加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购买更多经济实用的建筑结构实践教学基础设备,为建筑结构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设备保障。

(二)充实和丰富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要及时更换并使用最新版本的更具权威性的建筑结构课教材。中职学校建筑结构教材编纂人员应加强对建筑行业的调查研究,及时调整和补充教材内容,不断添加最新的建筑结构理论知识和内容,保证建筑结构教材的先进性;加强建筑结构教材与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提高建筑结构教材的实践性;调整建筑结构教材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的比例,提高建筑结构教材的多样性和均衡性[4]。

(三)加强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授课老师的培训力度

         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都是影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并完善建筑结构课授课老师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老师学习建筑结构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宽老师学习和掌握最新建筑结构专业知识的途径,提高老师建筑结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此外,中职学校应适当的调整和增加老师培训内容,比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新教育等等,促使老师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老师创新课堂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四)创新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中职老师应意识到原有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和漏洞,认识到创新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建筑结构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老师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融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设计和制作PPT,最大限度的节省老师在黑板上书写重点知识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小组之间辩论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并引导学生在竞争合作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知识指明了方向;情景教学法,老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更加具体形象的展示一些建筑结构相关的真实案例,模拟出更加真实的建筑情景,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沟通,加深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

(五)创新中职学校与建筑相关企业的合作模式

        中职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当地建筑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此外,中职学校老师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到合作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和行业考察,有利于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弥补老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老师也可以将专业实践课堂搬到合作单位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模式,邀请合作单位的领导或者技术人员为学生深度剖析建筑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建筑结构专业知识的信心。

\

 
三 结语

        中职学校相关人员必须认识到创新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完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对促进学生和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转变原有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丰富性以及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加快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速度,实现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友娟.中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0,(12):93.
[2]何海荣.对新形势下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3,39(23):223-224.
[3]丁小艳,王志皓.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12-15.
[4]田江永.《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报,20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