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供给侧改革体制下工科院校外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模式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0:48: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供给侧转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外语类课程不应该只将专业设置在语言学和文学上,学校应该在教师本身能力范围内增加和新型行业、产业契合的专业课程。因此笔者试着从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探究工科院校外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模式,以此完善专业课程结构,针对高校课程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外语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赵红璐,等.供给侧改革体制下工科院校外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5):72-73.

        当前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发展,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高等院校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寻求教育改革新出路。中国高等院校的转型之作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地方工科院校想要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必须要转变育人理念,从原来的培养理论型人才过渡到培养理论与技术性相结合的人才[1]。而作为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师,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思考教师未来的发展模式;如何抓住这次转型的机会,改革外语课程设置体系,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和学校优势,顺应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完善的,有特色的产学结合课程新结构。

一 国内供给侧改革模式现状分析

         国内供给侧改革研究者众多,主要针对课程设置,自身转型等问题进行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学术性”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方面,从“教师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缩短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训实践课课时,使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与应用型教学模式相匹配,应用型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众多研究都将问题转化为地方本科高校与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式,主张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探索更多方位、层次和领域的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模式。这一模式虽然见效快,发展好,但不适用于外语专业[2]。

二 构建工科特色外语专业教育体系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设置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以提高培养规格,适应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过于重复且缺少规划性与合理性,千万不可盲目跟风,照搬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开设不符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的专业,导致专业结构失衡。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根据院校特点,以市场需要为主导,与社会产业紧密联系,开办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减少院校学科同质化现象的发生。客观的分析产业需求,而盲目增加专业,只会阻碍专业结构质量建设。理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与外语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应注意结合工科特点,设置符合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

\

 
三 改善外语专业结构布局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不仅需要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最重要的还需要由应用型的教师队伍来落实。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培养必有由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引导,因为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更了解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将本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专业技能[3]。改善地方本科外语专业结构的布局,主要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上。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师都是外语专业毕业,对理工科专业知识和词汇掌握较少,缺少专业的科技知识,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科技知识和文献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专业所限,让外语老师完全掌握理工科专业外语并不现实,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就需要理工科专业外语教师尽量多的关注国内外相关科技论文和书籍,打破学科界限,拓宽研究领域,了解和掌握理工类专业词汇特点,加以总结和积累,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外语专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计划性地逐步培养此类型教师比例。

四 建设契合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所以当地理工科院校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和产业特点制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体系与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特色协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因此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与理工科相结合,培养同时具备专业外语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低年级阶段做好专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翻译和运用能力,为之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外语知识做好准备[4]。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足够的词汇积累和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后期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增设专业外语课程,达到外语与专业科技知识相结合的目的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行业的适应性。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通过应用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专业是由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组成的,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5]。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群对接地方(区域)产业群的发展原则,不断深入推进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

五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学生走出去,服务社会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各个国家的合作加强,新形势下,国家对具备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这对于理工科学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接地方经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社会。2014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刊文“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中明确划分了学科与专业的界限,将专业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关,是社会的职业分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表现。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多样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口比例会逐渐扩大,绝大多数毕业生必须在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寻求就业机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实际的问题相关,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养各个方向的专业型人才[6]。这种变化不断地推动着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

         从教育生态学与专业建设入手,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观,系统观,联系观,平衡观,动态地评估我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设置等问题,大多数的学者主要立足于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同社会英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得不到满足的悖论。英语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设置,无论在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院校,英语类院校,师范学院甚至是职业大专类学校课程设置基本一致,趋于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培养大同小异,毫无针对性,学生没有突出的技能,更无法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专业性的需求。

六 总结

        全国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改革在即,英语专业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与探讨,这个过程是文理复合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总结和完善,课程体系如何优化,相关专业应如何衔接,哪种教学模式更能符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本项目希望能够在英语专业展开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助理工科院校深入改革,完成转型,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

\

 
参考文献

[1]蒋智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历史动因、基本逻辑和实现策略[J/OL].中国成人教育,2018(23):24-26.
[2]郝丽,许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路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8,18(12):50-53.
[3]宋青,陆苏华.供给侧结构调整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28-130.
[4]朱荣华.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12):79-83.
[5]张月霞.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2):1-2+5.
[6]姚梦娇,余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4):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