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民俗学教学的重要性及路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5:54: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俗学是高校教学学科之一,主要对民俗事象进行研究,重点探索民俗文化,传承民族情感。民俗学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当代大学生品质塑造及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在高校民俗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民俗学重要性进行探索,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路径分析。

关键词:民俗学教学;重要性;教学路径;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朱艳君.高校民俗学教学的重要性及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4):201-203.

一引言

         民俗学是人文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生活,这种学科是在社会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在民俗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这种学科能够为现实生活建设提供指导作用,促进民俗产品开发应用,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虽然高校已经在民俗学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可能会造成阻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民俗学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材料与模式等合理设置,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二民俗学教学重要性

        国务院明确提出教育部门需要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将优秀文化内容编辑到教学材料中,供学生学习、参观,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民俗学是我国各民族文化根本,是各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直接体现,融合了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等。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肩负文化发展重任,通过民俗学教学培养民俗文化继承与研究人才。因此,各地方高校应该重视民俗学教学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民俗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方面,高校不仅需要加强德育教育,还要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人文科学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能够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民俗学教学课程更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帮助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国民素质。国内各民俗丰富习惯比较丰富,其中蕴含的优秀民俗文化能够培养学生良风益俗,例如勤俭、尊老与爱国等。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站在认为文明高度上审视历代先辈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遗产,在优秀文化认识、理解过程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现代社会建设服务贡献一份力量[1]。另外,高校需要通过民俗学教学帮助学生革除陋习,增强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俗学教学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中的一部分。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融合其他专业知识,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更加了解,提高学生专业认知水平。

\

 
三民俗学教学问题

(一)高校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实践教学存在局限性


         在高校民俗学课程教学方面,专业民俗学教师数量很少,多涉及历史学、民族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史等学科,师资力量有限。在民俗学相关学术交流过程中,专题报告与研讨会等研究相对较少,教师无法把握最新民俗学信息。因此,高校教师在民俗学课程教学中无法脱离教材局限,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脚步。在科研项目选题定位方面,部分地区高校没有发挥民俗优势与地理优势。传统民俗学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讲解相关民俗学方法及知识[2]。由于学生民俗学认知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难以理解教师课程教授知识,无法构成知识体系。高校学生在民俗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处于被动地位,思维与空间容易受到限制。虽然高校设置了民俗学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各种因素而影响到执行效果,这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民俗学教学材料缺少创新

         教学是民俗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对教师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民俗学科研活动开展方面,多数高校都将教材建设作为重点研究课题。目前高校民俗学教学材料都是统一编辑,且材料内容缺少更新,教材内容中雷同部分较多。《民俗学》与《民俗学概论》是当前高校常用民俗学教学材料,主要对民俗学理论方法、结构性质与民俗事象等进行介绍,实践教学反响较好。自进入新世纪开始,多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民俗学教学材料,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出各种新版教材。虽然民俗学教学材料具有一定创新,但却与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存在差异问题。高校民俗学教学材料和目前生活联系不够密切,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有限。例如《维吾尔民俗概论》是维吾尔民俗学教学材料之一,多数研究者在维吾尔民俗研究过程中都会参照这本书。这本民俗学教学材料和《民俗学理论》结构比较相似,在民俗学理论讲述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具体例句,总结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少[3]。多数理论问题主要从民族志学方面进行论述,高校学生在民俗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较多。且这本材料没有修订版本,难以为学生民俗学知识学习提供价值参考。

(三)民俗学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课程教学是民俗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民俗学学科教学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在民俗学课程教学方面,多数高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甚至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民俗学课程本质不符。民俗学课程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民俗事象。传统教学主要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知识理解过程中无法获得直观感受,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反馈信息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可能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四高校民俗学教学路径

(一)发展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民俗学教学方面,高校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教学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应积极发展师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水平。民俗学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科背景,还要对相关民俗事项书籍、材料等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民俗学素材培养自己的民俗学情愫,不断提高民俗学理论知识水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教材知识点。任课教师需要对部分民俗文本进行充分了解,通过文本阅读、解析了解当前民俗学理论,认识各种类型民俗学文本,从而提高民俗学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另外,高校教师需要主动听取其他教师民俗学教学内容,学习点评技巧与师生互动等,弥补自己教学缺陷。在民俗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各种局限问题,积极探索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4]。高校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互换方式,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相关实践活动,通过PPT或者课件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民俗学理论知识,在特定教学情境中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在民俗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高校教师需要对活动时间进行控制,通过知识点讲解与课件制作技巧讲解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成果展示结束之后,高校教师需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精确点评,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了解课程教学缺陷,并及时采取相应弥补措施。

(二)挖掘民俗学教学材料

        在民俗学教学材料挖掘方面,相关民俗学专家、学者多采用田野调查法,通过笔录、口述或者亲身体验等形式进行价值资源挖掘。民俗学教学材料与科研资源存在密切联系,高校可以通过文化人类学、文献或者考古等形式获得珍贵教学资源。在民俗学教学材料挖掘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采用传统挖掘方式,还要对新时期科学挖掘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平台等进行教学资源收集。民俗学涉及事象相对较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辅助材料。然而民俗种类繁多,仅通过音像等辅助材料难以发挥出民俗学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在民俗学教学材料挖掘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对音像、文字与图片等材料进行搜索、整理。在民俗学课程教学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功能搜索材料,通过教学材料补充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民俗学学习兴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迅速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地民众与学术机构等民俗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关民俗材料挖掘与研究等活动越来越多。因此,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民俗学教学资源,包括影视艺术片、实录片与纪录片等,这些一手材料是摄影师亲身地方获取而来,属于原生态民俗事象,学生可以从这些教学材料视频中感受民俗生活。高校可以建立专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民俗学教学资源,向广大师生传播民俗文化。例如岭外风雅颂、北师大民俗学等公众号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课程教学资源获取途径。

\

 
(三)创新民俗学教学方法

         在民俗学教学工作开展方面,高校教师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对民俗学培养要求与教学特点进行研究,结合现代教学方法开展及教学活动,扩大民俗学信息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民俗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合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开发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影响,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民俗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方面,高校需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研究,为教师创新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支持。高校可以建立多媒体教师、档案库及民俗文化博物馆等,鼓励、引导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民俗学课程教学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视、想、说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在具体实施方面,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多媒体或者互联网平台等播放民俗事象短片,通过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成民俗现象观点。现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民俗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冲击较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短片讲解民俗艺术、饮食与服饰习惯等,使学生能够对民俗文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短片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短片内容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俗事象背后隐藏的情感与精神追求等。在短篇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讨论,由学习小组选择代表上台发表观后感,表达小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不同看法予以解释,且语言表述需要具备逻辑性与层次性,为学生分析或者处理问题树立榜样[5]。在该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主动性激发出来,发挥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空间。

(四)建立民俗文化知识体系

        民俗文化覆盖范围比较广泛,教师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涵义,掌握民俗传统文化。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民俗事象,促进学生构建民俗知识体系。比如在传统节日民俗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结构进行介绍,包括结束、开始、祭祀与表演等仪式,由不同地区学生对家乡习俗进行介绍。传统节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空间,教师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民俗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民俗讲解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对赛龙舟与吃粽子等民俗事象及文化意蕴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对端午节民俗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吃粽子有剥阳释阴之意,端午时节正是阳气至盛、阴气初现之时,粽子具有扶持时气功效。自汉魏以来,粽子与追思屈原紧密相连,吃粽子有纪念屈原之意,屈原故乡将红枣寓意忠贞。重阳、春节与端午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象征物,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然而现代传统节日氛围逐渐变淡,民俗文化价值功能日益衰退。因此,教师在民俗学文化教授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价值功能,通过传统节日营造和谐氛围,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民俗文化价值功能。

五结语

        综上,高校在民俗学教学方面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材料缺少创新及教师教学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民俗文化学习失去兴趣。民俗学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灌输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设置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另外,高校应尽快建立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课程改革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艳婷.高校民俗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广西H学校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4,34(04):93-95+101.
[2]吴坚.高校民俗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02):58-62.
[3]刘兴禄.试谈民俗学课堂教学中的田野作业及其实施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02):71-73.
[4]李萍.民族地区高校民俗学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15,28(05):164-167.
[5]李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族地区高校民俗学教学改革探究——以百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语文学刊,2015(19):102-104.
[6]果海尔妮萨,阿卜力克木.新时期高校民俗学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以喀什大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7):154-155.
[7]崔宁.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民俗学为例[J].北极光,20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