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6 15:54: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基于食品毒理学课程组前期课程改革探索及实践,对该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及成果进行阐述。针对食品毒理学前期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深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及实践。通过实践证实,施行课程教学改革,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成绩及实践能力,改观了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房志家,等.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效果[J].教育现代化,2019,6(18):81-83,94.

         《食品毒理学》是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创新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1,2]。这就要求在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去思考本课程的知识点,真正掌握食品毒理学最先进、最前沿的毒理学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付诸实践。为此,在课程教学中,就要全面改革过去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上老师全程指导,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改变过程纯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学生一味地按照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机械式的去记背课堂上的内容,而不加以思考、质疑,导致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弱,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差,缺乏创新实践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本教学团队,前期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3],提出了“探究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3]“一个优化、三个改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积极自主参与改进”[4]“优化食品毒理学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5]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改革观点。通过实施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旨在进一步完善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

一 实施食品毒理学课程实践改革

        食品毒理学课程是一门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中专业性极强的科目,在课程教学环节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从实验实践等方式去教授和理解食品外源化合物性质、成分及毒作用机制,确立毒物的安全剂量,确保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学是专业基础学科中应用性极强的科目,本教学团队在前期基于食品毒理学性质,针对课程教学存在实践课程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的等问题。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将实践课时增加至18学时,增加了毒理学分析综合实践。以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验老师辅助指导的教学形式,展开课程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的系统的理论-实践教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显著增加,参与度显著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

\

 
         针对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深度的问题,食品毒理学课程组多次修改课程教案、融入新内容、探索教学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性作用及机制、毒理学安全评估及风险分析的完整教学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充实丰富,前后衔接、层层深入。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许多基础课程[6],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部分课程在《食品毒理学》授课之前并未开设。为此,改革后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也逐步引入了相关基础课程的内容。(1)在阐述食品毒理学机制的时候,同时考虑外源有毒化合物对人体营养吸收的影响;(2)在阐述食品毒理学第四章外源化合物毒作用机制时,引入细胞生物学有关细胞结构、膜结构、生物大分子等知识,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分子毒理机制;(3)在阐述第九章外源化合物致突变作用时,引入分子生物学有关DNA结构性质、基因突变原理、基因修复机制等知识,便于学生掌握外源化合物致突变作用分析技术。(4)在讲授第十三、十四章风险分析及转基因食品相关内容时,引入基因工程关于基因克隆转移内容,强调风险分析在食品毒性评价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改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有毒的传统偏见。通过融入新内容,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显著提高,课程成绩显著提高,效果显著。

         针对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食品毒理学课程组与实验老师多次探讨、交流。一方面借鉴其他课程教学新形式化改革,引入新型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等,在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及喜爱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另一反面,让授课教师、实验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课程、实验设计,并在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交叉授课。不仅学生能够在实验中,验证课堂知识,也让教师在评阅学生实验报告时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掌握教学效果,实时调整教学手法。如第四章外源化合物毒作用机制及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般毒性作用及评价、第八章外源化学物的生殖毒性等课程的教授时,引入相应的实验课程,以镉作为毒性外源化合物的代表,以小鼠作为研究人体的模式生物,研究小鼠镉急性毒性实验及油酸缓解作用[7,8]。实验设计之初,在课堂上全面介绍镉毒性及毒理学评价技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理论教学来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通过实践教学来让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最终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

二食品毒理学课程改革效果

        课程组从2015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对2014级、201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届10个班共298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通过实践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课程考试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折算而成,理论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对比以往2014级的课程考核成绩,2014级各班学生成绩显著提高(P<0.05)。

\


        对比2014级各班优秀率情况,2015级各班优秀率同样有了显著提高(P<0.05)。


\


(二)教学成果

        课程教学期间,本团队将课程实验结果进行了收集与分析,相关结果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了发布,相对于2016年成果,教学成果有了零的突破,2017年数据共以论文形式发表3篇,其中一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一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由教务处的正方教育管理系统平台提供,统计并对比2016年与2017年食品毒理学授课班级学习评价情况,相对于2016年实施前的教学评价情况,2017年食品毒理学课程学生评价平均分有了显著提高(p<0.05)。教学评价由“课程有点小难度”“老师风格有点不适应”“希望讲些课外知识”“如果可多调动积极性就好了”变为“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很有耐性”“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领会要点”等。


\


(四)后续评价

        针对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结束后,学生选择毕业课题研究方向来评价学生对课程或课程指导老师的兴趣进行了分析和统计,该指标主要根据学生后续的毕业课题的选择来评定,把选择食品毒理学课程组成员作为指导老师的同学划定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对比2014级,2015级学生主动选择课程组成员作为指导老师的平均数量显著提高(p<0.05)。



\


       为了进一步证实学生在完成食品毒理学课程后,依然保持着对该课程相关知识或研究方向感兴趣。我们对学生课题选题进行了分析,对学生选择毒、重金属、小鼠实验等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和统计。结果发现学生选择食品毒理学相关课题的比例有所提高。

三 效果分析及讨论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参与度、师生互动性显著提高。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去思考、去参与教学实践。学生由服从老师安排实验变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理论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综合成绩被认为是教学成绩的最直观的体现[9]。学生综合成绩主要由考试成绩及实验成绩,考试成绩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间接的反应教学效果,证明新的课程教学方法是确实可行的。而学生实践实验作为过程性考评成绩最重要指标[10,11],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学生的参与度,该结果进一步证实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而综合成绩优秀率较改革前教学组明显提高,表明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并引导优秀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的效果,起到“补短板、强优势”的作用。论文成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12]。通过推行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成果有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进步,进一步证实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而学生的教学评价,更显示出学生对课程的改观。综上所述,本团队实施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教学评价,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志宗,郝称莉,张素敏,等.《食品毒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7,(6):227-228.
[2]李瑞婷,赵世民,刘华,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3]聂芳红,孙力军,王雅玲,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918-11920.
[4]徐德峰,李彩虹,王雅玲,等.细菌革兰氏染色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效果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5):871-876.
[5]王雅玲,孙力军,刘颖,等.研究生《食品安全性研究进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X):204-205.
[6]高晓平,黄现青,魏战勇.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7]王靖雯,陈泽娜,高健,等.油酸对小鼠急性镉中毒的缓解作用及镉残留的影响[J/OL].生物学杂志[2019-03 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1.Q.20180824.0929.002.html.
[8]Wang J,Zhang Y,Fang Z,et al.Oleic Acid Alleviates Cadmium-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Rat by Its Radicals Scavenging Activity[J].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2018.
[9]史仲乾,李坤生.怎样用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J].教学与管理,2002,(1):21-22.
[10]林松池.基于过程性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评价[J].财会通讯,2012,(3):53-55.
[11]张东明.大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办法探索[J].求知导刊,2017,(16):83-85.
[12]吴涛.科研型研究生论文教学体会[J].医学与社会,2015,(B06):371-3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