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围绕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诸多争论。本文立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希望有助于消除误解和混乱。
关键词: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
本文引用格式:邬奇.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内容和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9,6(19):137-138.
复杂事物通常呈现出整体、局部和个别的结构性关系,人们通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逐步形成了关于事物的普遍、特殊和个别的认知结构,并最终形成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一)三者的区别
1.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事物基本性质,制约和影响这个过程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根本矛盾是基本矛盾的主要或集中表现,它是事物性质所固有的矛盾,规定和影响其它非根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的解决标志着事物一定发展过程或阶段的结束,事物一定阶段或过程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2.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规定事物或矛盾主次关系及其地位、作用、任务或问题轻重缓急的矛盾。它是根本矛盾的主要或集中表现,一般只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或环节。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基本矛盾和根本矛盾则不会发生变化。
3.事物基本矛盾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而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或环节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2]
(二)三者的联系
1.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讲的都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都属于矛盾特殊性范畴。在各自的矛盾体系中,它们都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2.基本矛盾是规定事物的性质的矛盾,根本矛盾是事物性质所固有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受根本矛盾规定和影响的许多矛盾中的一个被激化了的矛盾,它也可以由次要矛盾转化而来。
3.基本矛盾是根本矛盾的基础和源泉,根本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基础和源泉。由于根本矛盾必须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得到解决,所以解决根本矛盾,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普遍、特殊和个别的关系。虽然在普遍联系的无穷无尽的链条中,它们各自都具有相应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但在具体的事物或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确定的,不能随意互相替代、更改和颠倒。否则不仅会引起思想混乱,也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内容和体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构成一个完整的矛盾体系。社会基本矛盾是规定社会性质的矛盾,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就是由五种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和区分的。例如,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在它那个时代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根本矛盾是人们对耕地占有的需求和耕地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要改变一个社会的性质必须改变社会基本矛盾,而改变社会基本矛盾必须从它的主要的、集中的表现——社会根本矛盾入手;而要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又必须从它的主要的集中的表现——社会主要矛盾入手。所以,社会发展过程总是从解决一个个社会主要矛盾入手,逐步深入才能解决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问题。
三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相关文本的误读误解
这里所说的误解误读是指因对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关系定位不准、认识不清,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所以不能算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按照上面的论述,我们把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个发展阶段或过程的集中表现叫该阶段的根本矛盾,如果它没有进一步的表现,直接把它叫做该社会、该阶段、该过程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都可以,因为我们并没有展开对该社会、该阶段、该过程做进一步分析和认识。例如: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如果不涉及具体社会发展过程,称它是该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都是可以的。现行高职高专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就直接称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4]。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它称为“根本矛盾”[5],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把它称为“基本的矛盾”[6],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把它称作“主要矛盾”[7]。这些对同一矛盾的不同称呼,引起了很多人的误读误解,其实很简单,具体叫什么,看语境就行了。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区分才有意义。同理,当我们只是一般地谈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把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叫做根本矛盾、主要矛盾都是可以的。
我们可以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当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该社会的矛盾时,不能反过来把主要矛盾等同于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例如:北伐战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第二次国内战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以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等等,我们不能把这里所说“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成是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主要矛盾如何变化,社会基本矛盾和根本矛盾始终没有变。
在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关系上,还有一种混乱就是在“基本”、“根本”、“主要”这些字面上做文章、绕圈子,说法不一、各执己见。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有人直接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原理来回答和解释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既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加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生产力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种直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得出的结论,咋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抽象的、适用于任何社会的一般性结论。显然是不了解基本矛盾的运动必须通过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表现的道理。犯了用矛盾普遍性取代矛盾特殊性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王晓青.启发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8(Z1):102-106.
[2]李红丽.参与式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应用探析[J].理论观察,2018(08):114-116.
[3]涂庆皓.借助教学逻辑引导学生知识体系建立——以我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