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林业信息技术是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内容不够新、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导致学生跟不上新时代发展需求,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对课程的分析,提出了课堂微任务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环节和分布合理的知识点,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地图标注与注记”微任务的课堂设计和实施为例,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显著提高了学生成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任务;教学模式;林业信息技术
本文引用格式:柴红玲.高职《林业信息技术》课堂微任务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6):27-29,37.
Exploration on the Micro-task Teaching Model of"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AI Hong-ling
(Lishu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Lishui Zhejiang)
Abstract: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highly practical curriculum for higher vocational forestry technology.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ha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new content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leading students to not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impe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the classroom micro-task teaching mode is proposed.The teaching mode has clear teaching links and reasonable knowledge points.It can give a better play to the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inspire students’initiative in learning,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Tak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Map Marking and Annotation”micro-task as an example,we will improv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icro-Mission;Teaching mode;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为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现代林业发展迫切需要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林业行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高职林业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于是各高职院校开设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针对高职院校越来越强调创新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林业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林业信息化的建设。新时期下林业的发展为林业信息技术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2],高职院校的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面向林业企事业单位岗位的任务需求,结合浙江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林业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从传统的以老师演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二 林业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不够“新”
由于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所以目前选用的参考教材有《林业“3S”技术》、《林业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程》、《林业地理信息技术》和《ArcGIS 10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从初学到精通》等,此类参考教材具有项目内容多、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深等特点,既没有结合浙江省森林发展现状和林业行业的项目案例,也没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规程》中规定的林业各类专题图编制内容。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较为陈旧、缺乏针对性、实用型不强,与迅猛发展的林业信息技术不符,与不断前进的林业行业脱节。导致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现代的林业信息技术发展无法一致,与林业行业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相距甚远[3]。
(二)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多以教材案例讲解+教师操作演示的教学模式,讲授时并没有将行业中的一些常用案例贯穿其中,且各章节较独立,知识点分散。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和实际应用的实操机会,导致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学习过的知识容易遗忘、缺乏林业专题图的制图技巧和方法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 微任务教学模式介绍
微任务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能力差别,把教学案例中的大任务进行科学性的分解,细化成多个更精准更具体的教学微任务,让具有不同层次知识能力的学生都能被激发兴趣,在任务量合适的微任务教学环境中实践[4,5]。微任务教学模式是指一次课堂上安排1-2个微任务,它包括发布微任务——小组讨论微任务的解决方法——个人完成微任务——随机抽查组成员进行现场示范操作——评价总结的模式。通过改变传统讲授式+演示法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利用微任务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教学中的一个任务用多个微任务完成,打破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结构,每个微任务的设计使知识点更紧凑、更有层次;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学生易于掌握;学生在逐个完成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的由浅入深,能力形成的由小到大,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到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6]。
林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运用微任务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易掌握、易理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 课堂微任务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
教学设计是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前期准备好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工作按设计内容有序进行。微任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微任务的设计方案,课堂微任务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质量,微任务虽然涵盖的知识点少,但同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课堂翻转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微任务为导向、以课堂考核为主,它的教学环节包括“引出微任务、讲解微任务、小组配合每人完成微任务、微任务考核、评价总结”。
微任务设计的理念是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精炼课堂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并将课堂考核贯穿整个过程。以“地图标注与注记”微任务的课堂设计为例(见表1),该微任务包括5个知识点:标注格式的设置(位置、字体、颜色)、标注表达式的书写、不同标注的应用(只标注部分要素、单字段标注、多字段标注)、注记的编辑、标注与注记的相同与不同点。
(一)引出微任务是学生引起注意的环节,是学生跟着老师提问进行思考的过程,所以必须借助已经完成的微任务作为媒介,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及要完成的效果图,在“地图标注与注记”这个微任务设计中,用各种林业专题图展示标注的重要性及不同林业专题图的不同标注方式。
(二)讲解微任务是学生和老师互动频繁的环节,是了解学生是否明白微任务的过程,在明确微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微视频+现场操作的方式,老师利用计算机教师端的操作带领学生去发现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实时关注微任务实现的过程并与老师互动,伴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完成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灌输,学生则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地图标注与注记”这个微任务设计中,完成标注表达式从简单到复杂的实现过程,并完成注记的生成和编辑微任务。
(三)小组配合每人完成微任务是学生与学生、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阶段。此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另外,对微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对出现消极畏难情绪时,教师进行及时疏导。鼓励学生多练习、多实践,提高用所学林业知识结合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地图标注与注记”这个微任务设计中,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林业基本图的标注和注记生成的微任务。
(四)微任务考核是检验学生对本次课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设计,采用随机抽取的形式,对微任务中的难点及重点进行现场演示,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及现场演示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地图标注与注记”这个微任务设计中,现场演示多字段标注和注记编辑。
(五)评价总结是课堂内容的总结、讨论和提升,利用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及回答的形式,总结微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达到再次巩固重要知识点的目的。
通过4个课时安排微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为每个环节设计相应的时间,微任务教学模式中的互动环节、讨论提问、提交成果、现场演示和总结过程都是课堂考核的组成部分[6]。该考核形式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过程的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也有利于考核的阶段性评价和激励功能的实现。
五微任务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设计了完整的课堂微任务,更加准确地把握重点及难点,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通过微任务的设计,有助于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分析林业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后设计完成10个课堂微任务,涉及34个知识点,其中重点及难点有10个,微任务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科学地制定课堂考核评价表,及时发布课堂考核情况。教师更容易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保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促进了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应林业企事业单位新岗位的基本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把微任务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主题突出、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重要技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培养出更多能够为现代林业建设的实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六 结束语
本文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的《林业信息技术》为例,通过课堂微任务教学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课堂考核进一步规范,让学生学会在解决任务中学习知识点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课堂改革,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还要不断总结,不断优化任务的细分和微任务设计,使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受益于师生,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苏蕻.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农林科技,2015(36):290
[2]张晓丽.“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47-50.
[3]蒋桂娟,苏杰南,买凯乐,等.职业院校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6(6):218.
[4]李玲.“微任务驱动”在高职机械CAD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22-123.
[5]高宁,朱思征.微任务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1):310-311.
[6]操凤萍,朱林,李香菊.基于互联网+的微任务驱动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3):130-132,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