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人才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09:00: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全社会已初步形成了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命,这也是时代背景之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中,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采用工匠精神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融入到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中,通过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属于高职教育特定的专业“工匠”人才。全面提升高中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与特点等创建良好的人才供应链,与社会的需求相互对接。

关健词:工匠精神;产业升级;技术技能人才;产学研对接

本文引用格式:吕铭,赵红军.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人才[J].教育现代化,2019,6(15):13-14+17.

一 职业院校正确认识发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体制存在缺陷问题,教学形式较为讲话,工学之间的结合缺乏力度,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等等,会使得教育工作中工匠精神确实。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如何培养人才的工匠精神,是目前教育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1-9]。“工匠精神”主要是目前我国向着工艺大国转变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精神理念,不仅是专业性的精神,还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文化,也属于信仰。在此过程中,其能够充分展现出职业热爱特点、美德与传统文化的敬重意识以及生产期间的质量重视精神等等,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10-15]。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工匠精神而言,传承以及发展等都能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凸显出时代的价值。特别是在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战略中工匠精神必不可缺。在此情况之下,在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当中,已经开始将其融入其中,凸显出较为特殊的内涵。对于工匠人才而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利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16-22]。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高职学校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将其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学校应重点开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将相关理念应用在人才培养中,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技术训练与技能培养的融合目的。同时,职业院校师生需增强自身紧迫感、使命感,将工作做到极致,以更好的服务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与组织工作特点,对于工匠精神而言,主要体现为:第一,培养人才的思政素养,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重视特色社会主义的构件,针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弘扬以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第二,需要树立正确的规则与标准观念,要求遵循具体的发展规则,保证将准则意识作为主要的教育载体。第三,需要树立正确的实践操作意识,重视精益求精相关观念的融入与探索。同时,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二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注重常规养成


        常规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引导学生遵循严谨负责、精细化的工作原则,在实际学习以及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精细化观念,需要靠教师春风化雨的教育引导来实现。因此,在常规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师需要坚持常抓不懈,以身作则,做到有仁爱之心,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要有锐意创新、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教育学生遇到事情互相帮助,客观分析,学会处理,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要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自己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23-24]。

\

 
(二)加大产学研对接

       当今“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转型的必备条件[25]。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活动中,学校应当与企业之间创建良好的合作体系,针对各类资源进行共享,将生产与教学有机整合,在学生参与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融入工匠精神。在此过程中还需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目标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要广泛搭建产学研平台,激发师生的创新潜力,努力创造更多智力成果,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将“技术越发展,技能越重要”的精神传递下去,激发师生的职业热情,引导职业发展的不断成长[26]。

(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基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任何专业都需要对高职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高职生而言,其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较低,因此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渗透工匠精神,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完善教育方案,制定科学化的教育计划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整合,利用顶岗实习方式以及思政教育方式等等开展教学工作,利用职业生涯方面的规划方式,强化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强化实训课程教学,产学研用一体[27-30]。要做到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融合和渗透,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使企业已经学校的文化相互融合,在学生接受相关企业文化熏陶的情况下,增强其职业素养,使其更好的理解自身工作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还需重点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精神进行评价,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中。

(四)营造工匠学习环境

       理论知识要转化为技能,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注意观察正确姿势动作,多动手操作,使知识转化为技能[31]。学校还需营造较为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搜集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关于职业道德方面与工匠精神方面的环境,并且制定可以反映学生真是职业能力的评价机制。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有力的实训条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操作,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设备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使课堂和车间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引导学生在提高和学习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素质,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

(五)大力开展技能竞赛

       在人才教育的过程中,技能竞赛方式属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实践知识、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方法。学校应合理利用竞赛的活动形式,正确针对工匠精神进行弘扬,保证将竞赛活动形式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职业教育把专业理论教学模式延伸到相关的操作教学模式,将其与企业工作氛围相互接近,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应当利用合理的竞赛形式,针对人才队伍进行合理的开发以及创新,在科学开展各方面竞赛项目的情况下,将其与教学工作合理的融合,提升教育水平。在此期间以赛促教对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工匠精神素质具有积极的激励、强化作用。

三 结语

         工匠精神属于目前高职学校教育工作中主要方式,也是核心价值观,主要在学生需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教学指导方式与实践操作方式等等,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更好的学习实践知识。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将工匠精神正确的融入到教学当中,创建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教育模式,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之外,还能增强教学效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各自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情况营造和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应当将职业教育元素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在工匠精神的支持之下,创建合理的教育体系,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

 
参考文献

[1]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03-05)
[3]叶华.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146-149
[4]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5] 卷耳.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6(11):3.
[6]王岚.职业院校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途径的思考[J].职业,2017(27).
[7] 吴筱,张搏.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
[8]贡文君.中职学校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教育观察,2017,6(22):79-80+92.
[9]孔楠楠,梁俊香,张连瑞,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蓝领人才”[J].才智,2017(27):5-5.
[10]赵郁.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中国工匠精神[J].中国人大,2016(13):54-54.
[11]肖振华.培育世赛选手传承工匠精神[J].四川劳动保障,2016(S2):91-92.[12]朱守锂,谢汝亮,陈鹏.弘扬工匠精神点亮[12]职教之魂——广东省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研讨会隆重举行[J].广东教育:职教,2017(2):4-6.
[13]刘文超.浅析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进校园的有效途径[J].新校园(上旬),2018(2):175-175.
[14]互联网.“慢酿”技能人才传承工匠精神酿好酒[J].食品安全导刊,2017(3):3-3.
[15]程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墨子文化培育工匠精神[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8):1-1.
[16]顾家弟,陈绍敏.传承工匠精神开创高职教育新局面[J].中国电力教育,2017(04):32-35.
[17]张红霞.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7(7):94-95.
[18]周迎朝.让技能人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J].宁波通讯,2016(16):25-25.
[19]刘亚平.传承工匠精神做好绿色混凝土[J].混凝土世界,2017(1):58-60.
[20]杨涛.做好师带徒工作传承工匠精神[J].农电管理,2016(8):7-7.
[21]姚建平.北京中丽传承工匠精神[J].纺织科学研究,2016(4):44-45.
[22]杨璐.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J].科学咨询,2017(44):8-9.
[23]曾海宾.融合工匠精神的高职校园文化CI体系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5):63-68.
[24]郑光贵.职业院校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57-60.
[25]陈笑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程实践教学[J].文教资料,2018(9).
[26]云霄岳.打造传承工匠精神的中国智造企业[J].上海商业,2016(11):96-98.
[27]李文跃,李小龙,王金泉.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路径为例[J].景德镇陶瓷,2017(3):1-1.
[28]陆旸.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6):47-49.
[29]刘红芳,徐岩.“工匠”源与流的理论阐析[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6,31(3):4-12.
[29]冀彦军.传承工匠精神尊重技术价值[J].汽车维修技师,2017(3):126-127.
[30]康娟.传承工匠精神做好期刊编辑工作[J].出版参考,2017(9):71-72.
[31]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