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转变,推动了专业课中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梳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包括政策意识、法制观念、教育情怀、儿童观、权利意识、师德师风、教师观、依法执教等。这些育人元素在“三全育人”的号召下得以渗透性地传递和运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本文引用格式:吴艳.“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9):90-91.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战线。[1]为更好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3]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梳理并运用高校各门学科蕴含的育人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浸润式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动态;明晰幼教领域中相关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能从法律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师和幼儿的角色,加深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提高其政策意识、法制观念,树立和巩固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师观,提高权利意识,严肃师德师风,依法执教。
一 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
(一)政策意识、法制观念、教育情怀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本课程涉及政策法规的基本常识,学前教育领域重要的政策法规,“两会”中的学前教育热点话题等,具有较浓厚的政策和法律气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掌握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能以幼教者的身份感受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愈发重视,激发其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养成主动关注学前教育政策动态的习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依规施教、依法施教的政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此外,本课程还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法治”“爱国”观念,能够引发学生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认同。
(二)儿童观、权利意识、师德师风
儿童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决定着人们如何对待儿童。儿童作为人发展的重要成长阶段,是与成人平等的权利主体。本课程涉及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它肯定了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使得儿童权利保护有了国际共识和保障;结合社会热点的儿童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托幼机构“虐童”事件,逐步渗透丰富的儿童权利内容,激发学生的儿童权利保护意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儿童观。因此,儿童观、权利意识是该部分重要的育人元素。此外,托幼机构“虐童”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师德沦丧。因而,师德师风的整顿、优良师德师风的倡导和学习也是重要的育人元素。
(三)教师观、权益意识、依法执教
本课程涉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它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倡导幼儿园教师师德为先,即“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该内容有利于树立和巩固学生正确的教师观,起到专业规范、专业发展和专业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为人师时应严于律己,依法执教。此外,幼儿园教师依法享有相应权益,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教师法规定的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险。当教师正当利益受到侵犯时,应勇于借助法律进行劳动争议与法律救济,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做法治社会的文明人。
二 课程中育人元素的运用
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得到挖掘和梳理之后,还需在课程实践中得以运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为此,本课程十分注重育人元素的动态性、生成性,关注学生习得育人元素的成效。
(一)关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和政策走向
由于政策是为实现当下社会发展目标的行为准则,具有政治性和时效性。因此,对于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学习需与时俱进。本课程密切关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同学们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积极关注并梳理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指示,“两会”中的学前教育热点话题,近期的托幼机构“虐童”事件等资讯,甚至围绕某一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刻认知。因此,关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和政策走向是学生政策意识、法制观念和教育情怀的具体体现。
(二)关注并依法维护幼教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幼儿及幼儿园教师是幼教中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她们都依法享有相应的权益。通过对儿童权利保护基本内容的了解和对托幼机构“虐童”事件的深入剖析,学生的儿童权利保护意识得到提升,会主动关注实习、生活和新闻中的儿童权利保护事件,分析事件中儿童权利保护的主体及其法律责任,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维权建议。学生深知幼儿园教师也是保护儿童权利的主体,应制止有害于幼儿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教师在履行应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薪资及福利待遇、五险一金、休息、法律救济等方面的权益。学生作为准幼师,对这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能为入职后的权益保障奠定基础。
(三)研读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提升法律素养,懂得依法执教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指引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轨迹。通过某些学前教育政策影响幼儿园实际的例子,学生感受到政策法规的重要性,认真研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与当下幼儿园教育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幼儿园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厘清职责范围和内容,铭记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逐步提升法律素养,懂得依法执教,实践教师教育教学权的法治化。
三 教学过程中育人元素的渗透
课程中育人元素的运用不是直接的说教,而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方法,浸润式地传递给学生,赢得学生真诚的认可和接纳。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育人元素的渗透。第一,学会通过可靠渠道获取准确的政策动态。
准确的信息识别和搜集能力是学生需习得的素养。由于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学生需通过可靠的渠道,如官方渠道进行政策信息的搜集,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二,理论联系学前教育时政热点。本课程紧跟社会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通过联系当前热点的学前教育事件,如以“我是幼儿园教师”为主题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加深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同,体会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做符合社会期望的幼儿园教师。第三,理论结合学生的幼儿园实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通过发现并分析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事件,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政策与法规就在身边,并反思应更好地运用政策与法规解决幼儿园的相关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科学理念、秉持系统思维。其中,专业课程思政是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4]本课程厘清了与思政课程的内在关系,在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下,深入挖掘并梳理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积极响应“三全育人”的思想号召,有力地推进育人元素的渗透与运用,实现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