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逢甲大学是一所成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其具有良好的产学合作机制,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其具有丰富的通识课程建设,弥补理工商类专业教育的不足,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未来的品位、格局与竞争力;其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国际移动力的培养以及学用合一型产业人才的培育;其具有多元的教师升等制度,让教师的发展多元化,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大陆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借鉴其办学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模式;逢甲大学
本文引用格式:邓頔.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以台湾逢甲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0):105-107.
逢甲大学(Feng Chia University)位于中国台湾台中市,前身为逢甲工商学院,创立于1961年,以工学、商学起家,1980年正式更名为大学。逢甲大学是台湾知名的老牌私立高校,也是一所成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2005至2016年间,其每年均获得台湾教学卓越计划奖助金(相当于大陆的211工程),奖助金总额超岛内所有公私立大学。在2017年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其计算机科学、工程与科技、社会科学与管理学等三门学科位列台湾私校第一。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与亚洲大学排名中,其均位列台湾私校之首。逢甲大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其成功的办学模式是分不开的。本人有幸于今年前往该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并对其办学模式有了一些认识。现希望总结一些它的成功经验,为大陆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 良好的产学合作机制
产学合作是逢甲大学办学模式中的一大特色。其产学合作处是与学校教务处、研发处、国际处和各学院并列的专责一级单位,负责推动产学合作、创新创业等项目。该处包含产学经营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组织,为全校师生提供产学合作支援服务。
(一)建立产学联盟
产学合作处的产学经营服务中心建构起了由500多家企业共同组成的逢甲大学“产学联盟”。该联盟将教学、科研等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专门培育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其具体做法包括依照企业捐赠设置“科技人才培育奖助学金”、开设与企业对接的就业专项课程等,以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以逢甲大学与台湾鞋业教育基金会的产学合作模式为例,基金会每年捐赠数百万元作为奖助学金、课程建设经费、竞赛经费、实习经费、参访经费等,学校依此进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其人才培养包括开设鞋业类的课程与学分、授课教师驻厂学习、每年提供学生赴海内外鞋类企业实习的机会等;技术研发则包括鞋类生产的智能化开发、新厂区的规划设计、企业管理制度与物流效能的精进、共同建造鞋类智能实验室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积极合作,最终将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以及新的技术回馈于企业。
(二)鼓励学生创业
产学合作处的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在校学生创业,并为学生提供一条龙的创业辅导系统,从学生的创意培养、创业教育到创立新兴公司,均有专业的创业辅导团队提供辅导与帮助。在创意培养阶段,学生可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微学分课程、接受创业通识教育,还能进行网络慕课的学习;在创业教育阶段,创业辅导团队会举办如创业系列讲座、校园创业竞赛、国际创业交流、创业实践辅导等活动,以进一步培养人才;在创立新兴公司阶段,辅导团队更会在产学合作、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商业模式建构、股权架构等领域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在专业化的辅导与协助下,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大大提高。即使最终创业成果不佳,学生也会在创业实践方面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将产学合作成果融入教学
除了建立产学联盟、鼓励学生创业,逢甲大学还积极地将产学合作成果融入教学,以增加学生的产业实践经验。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该专业与德国西门子、台积电、捷普绿点等企业形成产学联盟,将产学合作成果如智能制造整合技术、智能制造创新运营模式、智能机械与机器人应用等作为实践课程融入本科教学,并由这些企业及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具体的实践场所供学生进行实践。在毕业前,全校100%的学生有专题实践经验,75%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产业问题并思考如何应对,25%的学生有产业实习的经历,10%的学生拥有直接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产教融合,让学校、企业与学生共同获利:学校育才——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取才——提早接触、吸纳自己满意的人才;学生将才——激发兴趣,同时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真正做到了共创三赢。
二 丰富的通识课程建设
(一)多样化的课程种类
逢甲大学以工商立校,相对而言在人文、艺术、社会等学科建设方面比较欠缺。这些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与道德情操,是理工商类专业教育较难给予的,也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品味、格局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逢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为此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弥补该领域教育上的不足。其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两大类。正式课程包括大学国文、大学外语、社会实践、多元文化、创意思考、资讯素养等基础课,以及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的各类选修课;非正式课程种类更为繁多,包括各类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班级活动、志愿者活动、通识沙龙、专题演讲、体育比赛、境内外参访等。所有这些通识课程的建设,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与知识,包括知识的探索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对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面、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逢甲大学的通识沙龙基本不举办大型演讲,但每日会举办一至四场小型讲座,每学期会举办超过100场讲座,使讲座成为常态。其讲座内容覆盖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等领域,并且采用免动员、免报名、免费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参加。只要学生经过沙龙,就会有讲座与活动等着他们,久而久之对知识的获取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讲座同时鼓励学生与演讲者进行对话与互动,让学生从聆听者变为参与者,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通识中心每年会规划30场左右具备国际素质的文艺活动,包括音乐会、舞台剧、电影放映等,全部免费观赏。其鼓励学生自创文艺活动,如自编、自导、自演舞蹈、音乐剧、微电影等,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得到能力的全方位锻炼。这种充满人文素质与艺术内涵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关怀与好奇,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与品味能力,是对学生人格、品质和行为的最好陶冶与熏陶。
三 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国际移动力
逢甲大学十分注重对学生国际移动力的培养。当今世界已经由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地球村的概念已经普及,知识、产业、合作、交流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全球移动力”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一些知名的世界大学排名系统如QS等也都将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纳入考量,如在校的国际学生数量等。对于学生而言,未来履历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便是“国际经验”。具备良好国际交流经验的学生,通常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逢甲大学在提升学生国际移动力方面制定了良好的策略,包括降低学生申请门槛、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弹性调整、以短期活动诱导长期的学习交流、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已出国的学生回来进行经验分享等,以增进学生对国际交流的认识与兴趣,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经验能力,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具竞争力。
(二)培养学用合一型产业人才
逢甲大学致力于运用CDIO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学用合一型产业人才。CDIO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构(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以真实、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学用合一式的全产品设计过程教育。在“构思”阶段,学生根据客户需求,在兼顾技术以及商业因素的情况下提出概念性的产品企划;在“设计”阶段,学生依据产品企划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工具、方法等进行产品的方案设计;在“实施”阶段,产品设计的方案将转化为产品实体;在“运作”阶段,学生通过产品的运作,反复修正并改进产品,同时还会接触到产品的维护、销售、客户服务等内容。该模式力求使学生在毕业时除了具备优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个人能力外,还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成为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学用合一型的产业人才。逢甲大学希望通过CDIO、产学合作、通识教育等模式的合力,培养出精通专业技能又习惯与他人合作,并且熟悉跨领域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又会进一步成为专业性强的合作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与知识丰富的创新型人才,即高素质的产业人才。
四 多元的教师升等制度
(一)多元升等的模式
教师的多元升等制度是逢甲大学办学模式的又一特色。逢甲大学的教师有三项本职工作,分别是教学、科研与服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升等申请。其升等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分为学术研究型升等、应用研究型升等和教学研究型升等三类,教师可以依照自身的特点及专长选择升等类型。多元升等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同教师的不同专长,从而构建学校的多元化特色。
(二)多元升等的依据
在升等依据上,学术研究型升等以著作、论文为主体,同时诸如艺术作品等也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应用研究型升等以应用研发成果为主体,如技术、专利、产学合作项目等;教学研究型升等则以教学研究成果为主体,包含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成效等。以逢甲大学的一位英语教师为例,其为了改善智能手机时代学生上课滑手机、老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欠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历时两年从一窍不通到自学自创出一款英语学习APP程序。该程序让学生就在手机上学习英语,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与反思,还能向学生推荐好的英文电影,使学生在“低头”的同时提升了英语能力。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也帮助该教师获得了教学研究升等,从讲师晋升为助理教授。教师的多元升等制度让不同能力、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有升等的机会,留住了不同领域的人才,学校也因此更加具有特色与竞争力。
五 结语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高校若在办学上缺乏特色,将面临被取代的危险,同时也会在众多高校的竞争当中败下阵来。逢甲大学作为一所成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通过良好的产学合作机制,将教学、科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能够真正与企业对接的人才;通过丰富的通识课程教育,弥补理工商类专业教育的局限,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生格局得到提升;通过对学生国际移动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通过CDIO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出学用合一的高素质产业人才;通过教师的多元升等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学校更具竞争力。大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可以借鉴逢甲大学的成功经验,形成明确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7]。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美]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萧尧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台湾逢甲大学的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3,26(22):11.
[4]郭文莉,刘红琳,孟波,等.“共赢共生、融通自为”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37-43.
[5]张德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其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09):89-94.
[6]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63-168.
[7]杨莹.台湾的大学教师评鉴制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04):1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