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9 09:15: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详细分析了利用新媒体建设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发展;融合;和谐

本文引用格式:潘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10):137-139.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指家或者我们周围的环境,现在泛指一切生物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发展状态。而后,文化人类学家将“生态”一词引入文化研究当中,用来解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生态学理论、文化决定论和可能论,是研究特定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的学科。[1]

         文化生态学者们认为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经济制度、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这些因素同样在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数字技术,通过数据传输信息而与受众互动的新媒体正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即时性、匿名性、个性化特征拓宽了人类日常生活的世界,人类在虚拟环境中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实现了真实,虚拟空间的交叠,延伸了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的时空存在,新媒体必将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同样会受到影响。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中促进高校文化生态建设,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内涵

        文化生态的发展总是以系统形式出现,文化行为主体与文化生态环境是系统的两大要素。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中行为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个体主体以及班级、宿舍、课堂,学生组织和网络群体等群落主体。在影响高校文化生态建设与行为主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至关重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变化,由单一的实体环境发展为实体环境、新媒体网络虚拟环境并生的现状。

        实体文化生态环境由高校物质投入、规章制度、精神建设等要素构成。这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根据历史与现实,地缘与时代多种要素综合建构生成的,逐步影响高校文化建设行为主体在精神气质、道德意识、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过程中达到共识,行动时相互关联、互动,具有相对封闭性与稳定性。物质投入是指高校投入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及影响高校文化环境形成物质条件的综合,例如草坪、广场、雕塑等自然以及人文景观,其中蕴含着高校的文化品位,硬件设施条件包括校园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楼、图书馆、体育文艺活动场馆的楼梯建设,其中蕴含着高校教育的文化取向和发展目标;所谓规章制度是高校以文字形式表达出的教师、学生需要遵守的章程以及行为准则,其中反映出学校的传统办学理念以及风格,规范校园人的日常言行和作风;精神建设是高校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由校园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精神、社会主流核心价值文化精神以及多元文化价值精神交互形成,它制约着高校物质投入与规章制度的建设,直接作用于高校文化建设主体的心理、精神气质,形成主体价值道德意识与外在行为的相关联,既传承文化传统,又与社会文化、国际文化环境保持紧密联系,这些都决定着高校文化环境的气质与底蕴。

         新媒体虚拟环境构成要素包括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物理形态及人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思想动机、话语氛围等非物理形态两部分。[2]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空间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联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已成为高校文化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不稳定性的环境特质。新媒体信息已经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教学方式、社交模式、生活思维习惯。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之后,很多高校开始着手建立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快推进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利用新媒体信息平台技术,打造新媒体文化品牌,整合校内外文化建设资源;鼓励师生利用新媒体实现学习、社交、娱乐的信息化。因此,探讨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必定思考新媒体虚拟环境的巨大影响力,从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环节,要做到整体布局、资源共享、统筹安排。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时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受时间、人数规模、场地的限制,而且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开放性、即时性、多元性、匿名性特征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容与秩序。因此,新媒体虚拟空间的生长促进了高校文化生态环境格局的转变,为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

 
(一)新媒体对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受社会文化水平的决定与制约。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科技的产生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必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现实层面进行考察,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型载体对于文化的再生、传播与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新媒体虚拟空间打破了高校实体文化生态环境一元化格局,依赖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广阔文化活动平台,实现了文化生态的深度交互传播与发展。这个空间呈现出的开放性不同于传统实体文化环境的封闭性,它让高校内部全体成员之间拜托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不只是教师与学生,还包括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实现了即时交流,交流的内容与方式更具深度性与持续性;同时,高校之间的文化生态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生态也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沟通。其次:新媒体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内部除却主流文化群体之外还形成了诸多亚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群体在匿名环境下充分进行意见的碰撞交流,提升了高校文化生态的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高校文化渗透到社会文化大潮中,促进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发展。再次:新媒体网络环境中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被颠覆,改变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语霸权”人际交往模式,建立起真正自由多元的话语空间,高校文化建设的行为主体之间话语交流更加平等、文化生态环境更加开放、和谐,促进了高校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新媒体文化并非削平了高校文化,而是为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增加了动力。[3]

(二)新媒体对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网络空间凭借技术优势,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官体验和不同于传统媒体所给予的心灵感受,但是新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开放性、虚拟性的特质对高校乃至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新媒体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多元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话语建构模式互相竞争,相互排斥,甚至产生舆情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都处在不成熟,不健全的阶段,网络嘈杂的声音必然会干扰他们的价值判断。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机构,新媒体复杂的文化环境势必会对引导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德育任务带来挑战;其次:新媒体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疏离了高校文化生态与其生长环境的紧密联系,造成了高校在长期实体环境中培育起来的文化生态在网络环境传播时的无根状态,文化传播变成了空洞的视听符号的展示,影响了高校文化生态的精神传承;[4]另外,高校文化环境建设行为主体们—教师、学生、管理者在虚拟环境下使用匿名身份进行网络社交行为时,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模式被解构,自由表达的空间加大,监管减弱,无形中削弱了他们自身与高校实体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现实精神联系,不利于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5]

三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文化进化和过程》一书中认为不同地域、民族的人类所生成的文化模式、特征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环境的变迁带来了文化的变迁。新媒体作为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新型传播媒介形态,它营造的虚拟网络空间异于传统实体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复杂、多元,对人类的思想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考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宏观建构、高校文化建设行为主体的发展是积极有益的。

        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因为新媒体无边界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过程中庞杂的信息输出,原来相对传统封闭的文化“象牙塔”逐渐开放起来,社会性不断增强,新媒体渗透的社会“精神垃圾”使高校文化生态环境日益复杂。高校作为文化成果的集散地,肩负着国家、民族引导青年、塑造青年、培育青年的教育使命,肩负着发扬人类理性精神、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重任。因此,关注新媒体带来的高校文化建设的环境变迁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新媒体文化,优化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抵御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师生是感知和接收新媒体信息的前沿群体,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两个行为主体。新媒体营造的网络虚拟环境与实体环境相比更平等、自主、开放,这种环境特质对于个性强烈,情绪易受感染、求知欲旺盛、社会批判意识浓重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微信、微博、qq、飞信这些微时代的软件形成的强大朋友圈与网络群体关系让他们与异质文化碰撞、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交汇,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外,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实施主体,高校文化精神传递的传递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传统师生关系被解构,新媒体平台上自由平等交流的模式向传统单向灌输教育模式的地位发起挑战。[6]因此,新媒体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文化建设行为主体之间调整教育模式、建构德育文化新型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路径

(一)坚持发展的眼光,不断深化对新媒体环境的认识


        新媒体终端从最初的台式电脑到如今的手机,上网本,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社交平台从博客、QQ空间到手机短信、微信,形态不断创新。当前,新媒体对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新媒体技术本身带来的物质层面的变化,更多的影响体现在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因此,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要及时关注新媒体发展的动态,对新媒体的认识、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要进行一些前瞻性、系统性的探索,及时面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高校文化生态环境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保障措施,净化网络环境,抵御不良文化垃圾的影响,确保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安全。

(二)坚持融合的眼光,利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基础。新媒体传播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实效性的特点。将新媒体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引导新媒体文化的良性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忠义文化、自强精神经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公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主题文化活动,形成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打造文化活动精品项目;利用各类社交网站拓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交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文化精神等的深度凝练与总结,形成高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营造校园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高校文化生态建设。

\

 
(三)坚持和谐的理念,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与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行为主体,在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中作用举足轻重。如何让学生更加尊师重教,让教师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育人模式,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均衡发展,这是带动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媒体所体现出的即时性、交互性、隐匿性特征,解构了传统师生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强制灌输的学习关系。高校师生实现了对话平等、意识自觉、信息共享、交往自由,为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建构,相互促进搭建了载体平台,促进了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和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J·H·斯图尔德,玉文华.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民族译丛,1988(06):1-7.
[2]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16-22.
[3]熊春林,黄正泉,梁剑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3):153-159.
[4]李芳.经由网络自我呈现建立的纯粹关系与自我认同[D].华中科技大学,2008.
[5]杨巍.论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8):60-61.
[6]王卫华.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辩证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02):67-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